飛利浦戰略轉型?飛利浦的“本土化”戰略起始于十年前,而今已“根深葉茂”,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飛利浦戰略轉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飛利浦的“本土化”戰略起始于十年前,而今已“根深葉茂”。
據飛利浦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精準診斷業務群總經理陳勝裕透露:今年年底前,精準診斷業務接近100%的産品線都将在中國生産。
對陳勝裕的信息進行拆解,動脈網将其梳理為四個方面。
1. 全線覆蓋:以超聲産品為例,飛利浦強調全線覆蓋,在未來1-3年的時間裡擴大國産化超聲産品的組合,逐步實現100%超聲國産,包括全線EPIQ超高端超聲産品。
2. 領航科技突破:Ingenia Elition 3.0T金梭磁共振是超高端磁共振的代表,将于今年内實現國産化;無液氦磁共振 Ingenia Ambition擁有的磁體技術代表着當今全球最先進的磁共振技術,目前這款産品已經實現國産化。此外,飛利浦全新一代光譜計數CT皓克Spectral CT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實現國産化。
3. 本土自主研發:1.5T的磁共振Prodiva與支援雷神山的Incisive極光CT是飛利浦國産自主研發的典例。其中,Prodiva不僅服務國内市場,更是銷售往全球57個國家,将中國力量輸往世界。
4. 生态系統合作:戰略投資賽諾聯合,建設“端到端”完整價值鍊,覆蓋研發、制造、市場通路、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聚焦于本地客戶臨床需求,在核醫學領域協同共創特色的本土化解決方案。
如果把過去的“本土化”視作初級階段的“本土化”,那麼飛利浦今年的動作将意味着國産計劃的全面進階,而作為變革核心的中國生産基地,将由“生産驅動”轉變為“生産創新雙驅動”。
變革的最終受益者們,将由設備制造廠商為始,逐步傳遞至終端的每一個患者與醫生。
高階“本土化”,以中國醫患需求為研發導向
知識産權作為企業的創新驅動力,通常被跨國公司謹慎以待。這意味着在使用進口産品時,我們隻能體驗最終的成果,很難反饋成果之下的瑕疵。
在進入中國的三十餘年中,上述問題也常常出現在飛利浦的經營之上。換句話說,僅依靠進口的方式為國内醫院提供設備支持,并不能完全匹配國内醫院的真實需求。
“很多影像設備的臨床工作流是依照西方的醫院進行初始設計的,它與西方醫院的特征相契合,但不一定适用于中國醫院。”陳勝裕說,“中國的醫院患者流通量很大。國外放射科一天最多掃10-20個患者,但在國内,這個數字可能會達到200-300人。”
“常規的磁共振掃描心髒通常需要半小時以上,許多城市的磁共振檢查都需要患者按天計量等待時間。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我們中國的磁共振團隊開發出來的冠脈磁共振能對心髒進行快速掃描,不到十分鐘就能出圖像。”
患者數量上的差距僅是中西醫療體系衆多差異其中之一,如果不區分中國患者、醫院工作流程等差異特征,不從設計之初重構這些因素,隻對設備進行修修改改,再報備NMP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拿證,不僅會出現産品上市滞後,也會有“水土不服”的尴尬。這就是常被行業内诟病的高尖端影像設備的“上市時差”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陳勝裕表示:“在以前,跨國企業産品線的規劃多以總部規劃為主,而在如今的飛利浦組織架構中,每個業務集團中都有一個專注于中國市場需求的‘中國業務團隊’,從中國本地客戶的實際需求出發,從源頭規劃産品和解決方案,同時加速全球最新的産品在中國市場同步上市,從而‘端到端’地實現‘在中國、為中國’的産品路線圖。”
三大創新中心,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
要完成如此浩大的“本土化”工程,不僅需要精細的規劃,還需要實實在在的投入。
如今,飛利浦在中國部署了三個創新中心。位于蘇州的創新中心聚焦精準診斷與介入治療系統;位于深圳的創新中心服務于健康生活和互聯關護業務,以開發本地化産品為主,包括監護儀、口腔護理産品等;而上海的創新中心則專注于軟件開發,服務所有的業務部門,實現信息化串聯解決方案中各元素必不可少的部分。
借助創新中心的力量,飛利浦将持續加強本土創新實力、顯著加快本土創新速度、提高創新産出。未來1-3年内,在精準診斷領域,飛利浦将進一步豐富“國産化”産品組合,覆蓋全業務領域以及包括高端産品在内的全産線。
屆時,飛利浦的創新産品将擁有三個來源:
一、本土自主研發制造,并服務全球市場:
例如,“中國速度,使命必達”第一時間支援雷神山的Incisive極光CT,便是由飛利浦沈陽産品創新中心蘇州醫療影像基地本土研發和制造,可實現AI智能操作、低劑量掃描、高清晰圖像、大硬件平台和大容量球管。此外,飛利浦通過與本地生态夥伴進行合作,使該CT搭載了針對心髒CTA掃描的AI算法“數字心”系統,實現了工作流的無縫整合,可實現1分鐘内全自動冠脈結構化報告處理,提供冠脈及心髒結構的精确解剖學信息。
二、聯合全球資源研發、生産的“國造”産品,為中國醫患量身定制:
例如,飛利浦第一季度推出的超聲新品“悅享系列”、颠覆性實現液氦“零消耗”的國産磁共振Ingenia Ambition、即将上市且預計今年内完成國産版本注冊上市的皓克Spectral CT都是飛利浦中國與全球聯合研發、制造的典例;在介入治療領域,飛利浦最新一代數字化平闆血管造影系統,也将于今年完成本土化認證,在蘇州工廠下線。
三、與本土生态系統合作夥伴協同合作:
與國内企業的合作常用于進行“定點突破”,如與神州醫療合作,開發的升級版集成解決方案“神飛雲5.0”;與國産人工智能企業合作的AI輔助診斷生态。
衆多本土研發、制造、生産的資源,加上三大創新中心的加持,飛利浦于中國的布局已成體系。從初階“本土化”轉向高階“本土化”後,飛利浦将真正意義上實現“在中國,為中國”,并形成更大程度的“立足中國,服務全球”,以中國創新、中國制造服務全球。
“國産”并非飛利浦的最終目的
近年來,政策支持與創新公司的崛起使得跨國公司不得不采取國産戰略予以應對,但對于已進行本土化近十年的飛利浦而言,這種轉變順其自然。
但我們也需注意,對于醫療這樣一門嚴肅的學科而言,國産與否或許并非醫生決策過程中的關鍵。更重要的是,要讓醫生使用恰當的設備,搭配恰當的治療方式給予患者,将患者作為決策的核心。
因此,飛利浦對于中國市場的長期投入、圍繞本地創新、本地制造、本地生态系統、本地化産品和解決方案,就尤顯意義深長。
畢竟,科研人員們的共同努力總是朝着提升醫療水平的方向前進,秉承全面“本土化”的飛利浦,同樣走在這條道路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