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張郃和張遼怎麼區分

張郃和張遼怎麼區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1 17:52:15

陳壽在寫魏書時,曾将曹魏的五位将軍合傳而書,稱之為“……而時之良将,五子為先”。時間到了20世紀,民間也開始流行一種說法,稱這五位曹魏将軍為“五子良将”。

張遼和張郃都列在五子良将之列,而張遼更是位列五子良将之首,可見二位将軍在曹魏的地位之高。然而,無論是張遼還是張郃,都不是在曹操起兵之初就跟随曹操的将領,他們都是在曹操征戰四方時,投降曹操的降将。

張郃和張遼怎麼區分(張遼和張郃都是降将)1

令人疑惑的是,張遼和張郃在曹魏的地位相當,又都是降将,但他們當年投降曹操的時候,為何待遇卻各不相同呢?

落魄的張遼

張遼出生在北方邊陲,是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人。他的祖上倒也有一位名人,此人名為聶壹,是漢武帝時期馬邑的一名豪商。當年的馬邑之謀正是此人獻給王恢的,并最終得到漢武帝的采納。

遺憾的是,馬邑之謀沒能成功,被匈奴人逃脫,否則此計若成,聶壹的曆史地位不知道要提升多少。可惜曆史沒有如果,聶壹獻計、參與馬邑之謀失敗後,徹底與匈奴人交惡,他的後人不得不隐姓埋名生活,這也是張遼身為聶壹的後人,卻姓張的緣故。

(張遼)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少為郡吏。

張遼久居邊陲,少年時期就在雁門郡當上郡吏,與胡人多有交戰。這種紛雜的處境雖然并不安穩,卻令張遼得到了難得的曆練,本就善于沖鋒陷陣的張遼,在與胡人交鋒期間逐漸展現出善戰的一面,進入并州刺史丁原的視野,被提拔為從事,奉命率兵進京歸何進管轄。

可見,張遼雖然不是出身豪門世家,但他卻是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從少年時期做郡吏,再到被丁原擡舉入京歸何進麾下,這一次次的前進之路,全都是靠他自己的努力而得到賞識。但張遼的運氣卻并不好,早期跟随的幾個人,相繼都沒能成事,導緻張遼長期懷才不遇,這才落魄到要向曹操投降的地步。

張遼先後跟了何進和董卓之後才歸的呂布,當時他的官職是北地太守。等到呂布領徐州牧時,張遼的官職是魯國的國相。張遼無論是擔任北地太守還是出任魯國的國相之職時,他在呂布軍中的地位其實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完全是呂布的部将那麼簡單。

張郃和張遼怎麼區分(張遼和張郃都是降将)2

建安三年,曹操率軍攻破下邳城,将呂布處死。除了陳宮主動請死以外,曹操對呂布麾下的其他人還是比較善待的,例如陳紀、紀子群等人。正是因為看到這些人被善待,張遼在觀望之後,遂決定率兵向曹操投降。

在張遼投降之前,張遼和高順曾與夏侯惇、劉備交戰過,先後将夏侯惇和劉備擊敗,顯示出了自身的實力和價值。所以,當張遼投降時,曹操欣然接受,并給張遼封官賜爵。

拜中郎将,賜爵關内侯。

曹操當時為何接受張遼的投降,并封官賜爵?因為張遼本身的戰鬥力很強曹操素來愛惜人才,加之當時曹操處于群雄逐鹿的激烈競争中,身邊急需用人。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将難求,他自然不會錯過張遼這樣的猛将。

既然封官賜爵,又為何職位不高,不賜列侯?無論是中郎将,還是關内侯,這樣的封賞對于張遼而言都略顯低微了。曹操如此做法看似輕視了張遼,但事實上這是一種符合邏輯的“論功行賞”。

張遼投降的時候,是在呂布被擊敗并被處死之後,經過一番觀望後才決定向曹操投降的。其實,在呂布被殺以後,呂布集團就已經是群龍無首的狀态,敗局已定,張遼雖然在呂布軍中的地位與普通将領有區别,但也無力回天,即便不投降也定然難逃兵敗被殺的局面。

也就是說,張遼選擇投降,帶給曹操的主要好處是,為曹操集團增添了一員大将。而他率兵投降之舉,對于曹操和呂布集團的勝負已經意義不大。所以,張遼投降的價值,更像是投誠,功勞其實并不大。

張郃和張遼怎麼區分(張遼和張郃都是降将)3

曹操給張遼的封官賜爵恰到好處,既表示出了對張遼的認可,又向其他觀望的敵人釋放出信号,表達出自己鼓勵敵人向自己投降的态度。同時,曹操也兼顧到降将的功勞,不至于厚此薄彼。

但張遼畢竟不是凡人,他雖然長期處于不得志的狀态,但本身的實力過硬,在投奔曹操後雖然起點不高,在之後的屢次大戰中,卻總能建立軍功,逐漸将自己的地位提升上來。張遼後來的名氣威震東吳,甚至能達到“張遼止啼”的地步,足可見他當時的威望。

不是特别光彩的張郃

同樣位列五子良将之一的張郃,投降曹操的時候,曹操給的封賞卻要遠高于張遼。曹操這樣做,又有什麼依據呢?

張郃投降曹操之前,他的“履曆”并不複雜,早年間投軍參與讨伐黃巾軍。在韓馥麾下當過一段時間的軍司馬,後來投奔了袁紹。張郃在袁紹軍中嶄露頭角,是在袁紹攻打公孫瓒的戰事中,張郃在此戰中立功,遷升為甯國中郎将

瓒破,郃功多,遷甯國中郎将。

張國良的評話三國中,張郃和高覽、顔良、文醜并稱為“河北四庭柱”。雖然這隻是後世藝術作品的稱呼,但也足可見張郃在袁紹手下的地位。

關于張郃投降的史料記載,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張郃當年在官渡之戰投降曹操時,是因為郭圖進讒言,導緻張郃擔心兵敗回去被袁紹所害,走投無路之下被迫投降曹操。另一種則認為張郃投降曹操并非是受形勢所迫,而是不光彩的投機行為

圖慚,又更谮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張郃傳》

陳壽在《張郃傳》中提到,郭圖進了讒言,令張郃驚懼,“乃歸太祖”。陳壽在字裡行間都透露着郭圖進讒是導緻張郃投降曹操的主要原因。

張郃和張遼怎麼區分(張遼和張郃都是降将)4

但考據學家盧弼、姜宸英對張郃投降是因為郭圖進讒言的說法卻并不認可。因為“郭圖進讒”的說法,僅在《張郃傳》中記載了,但在《三國志》中的《袁紹傳》與《武帝紀》卻都沒有再提到“郭圖進讒”。

正因為這一點,姜宸英對“郭圖進讒”的真實性提出質疑,認為這樣的說法之所以會出現在《張郃傳》中,是因為陳壽顧及傳主張郃的面子,故意以這樣的筆法來掩飾當年張郃投降曹操時的不光彩一面。

……自文其醜,故與《武紀》《紹傳》互異

姜宸英明顯更支持第二種說法, 認為張郃投降是一種投機行為。姜宸英觀點正确嗎?咱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張郃選擇投降時的前因後果。

許攸投曹操以後,獻計給曹操,讓他火燒烏巢。烏巢乃袁紹大軍的糧倉,若烏巢被毀,袁紹大軍雖然占盡優勢,也必然會影響軍心,這是曹操當時戰勝袁紹的重要機會。曹操是一代雄主,立刻決定把握住這次機會,親自率精兵殺奔烏巢,留荀攸和曹洪守衛大營

曹操攻烏巢的消息傳至袁紹大帳後,袁紹手下的謀臣武将商讨該如何應對曹操此舉時産生了分歧。

張郃主張袁紹應該立刻派重兵前往烏巢救援,而郭圖則認為應該實施“圍魏救趙”之計,一邊派輕騎火速救援烏巢,拖延曹操攻破烏巢的時間;一邊派重兵進攻曹操大營,逼迫曹操回援,烏巢之圍自然可解。

聽了郭圖之謀,張郃極力反對,認為曹操的大營十分堅固,恐怕一時間難以攻破,會導緻烏巢有失。最終,袁紹采用了郭圖的策略,派高覽和張郃率重兵進攻曹操大營,隻派輕騎前去救援烏巢。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曹操攻破烏巢,斬殺守将淳于瓊,一把大火将烏巢所屯的糧草焚燒殆盡。另一邊,張郃和高覽猛攻曹操大營,卻始終沒有進展,聽聞烏巢糧草被毀、淳于瓊被殺的消息後,便主動率軍向鎮守大營的曹洪投降了。

由此可知,在曹操率軍攻打烏巢之際,張郃與郭圖曾有過很大的分歧。張郃的主張被袁紹否定,被迫按照郭圖的計策行事,率重兵攻打曹操大營。從這樣的安排來看,袁紹身為主公,卻并不善于用人,張郃與郭圖有嚴重分歧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願意看到郭圖的計謀成功?

袁紹卻并不回避張郃,依然将大軍交給張郃執掌。在這種情況下,張郃難免會有進攻曹操大營時不用全力的嫌疑。

張郃和張遼怎麼區分(張遼和張郃都是降将)5

曹操大營雖然有曹洪和荀攸鎮守,但曹操攻打烏巢所帶的都是精兵,曹操一方在兵力上本來就處于絕對的劣勢,在許攸來投之前,甚至都萌生了退意,可想曹軍當時所處的艱難程度。反觀袁紹一方,張郃和高覽率領的是袁紹部的“重兵”,這就意味着張郃率軍攻打曹操大營時,兵力有很大的優勢,為何卻遲遲無法攻克曹操大營呢?

而且,當曹操攻破烏巢時,短時間内并不能回援大營,張郃、高覽率領的重兵依然有進攻時間,如果張郃真能在此時全力攻破曹操大營,此戰最終的勝負也未可知。畢竟烏巢糧草被毀,會導緻袁紹大軍軍心不穩,亦不能持續作戰,但短時間内消息未擴散之際,對袁紹大軍的影響其實并不緻命。

但奇怪的是,張郃在這個時候竟然選擇了主動向曹洪投降。這裡需要注意一點,張郃投降的人是曹洪,而不是曹操,因為曹操在烏巢打仗雖然獲勝,卻并未來得及回援大營。更引人深思的是,曹洪聽聞張郃準備投降的消息,竟然一時間不敢接受,直到荀攸勸曹洪,這才接受了張郃的投降。

郃之來,洪疑不敢受……

曹洪為何不敢接受張郃投降?因為他懷疑張郃是假降!為何會産生這樣的疑心呢?因為曹操雖然取得烏巢勝利,但袁紹大軍的優勢依然在,張郃和高覽麾下的“重兵”雖然沒能攻破曹操大營,但損失也不會太大。

在這種情況下,張郃突然提出要投降,曹洪怎麼可能不疑心呢?荀攸勸曹洪時,說明白了張郃投降的真正原因,他告訴曹洪,張郃投降是因為袁紹沒有采納他的計策,生氣才投降的,你有什麼好疑慮的呢?

不得不說,荀攸确實是獨具慧眼,一眼就看出了張郃投降的真正原因。筆者非常贊同荀攸的想法,原因有二。

其一,袁紹采用郭圖的計策後,張郃必然不願意此戰取勝,否則即便凱旋,也必然會受到郭圖的揶揄。所以,筆者有理由相信,張郃攻打曹操大營時,以他和高覽的才能和兵力上的絕對優勢,遲遲不能取勝,與張郃心中的不滿有一定關系

其二,烏巢大營被毀後,袁紹一方的勢力其實仍在,并非在官渡之戰失敗後就灰飛煙滅。張郃如果願意走,曹洪并沒有實力将他留下。而且,郭圖之策失敗,也是張郃喜聞樂見,回去也可以趁機向郭圖發難。

但張郃卻沒有這樣做,反而在曹操都沒回營的情況下,就急忙向曹洪投降。從此後張郃在曹操麾下為将來看,張郃是具備才能的将領,他對局勢發展有自己的判斷,而這次突然的投降,很可能就是他的一次投機之舉

張郃和張遼怎麼區分(張遼和張郃都是降将)6

曹操回營以後,聽聞張郃投降非常高興,他對張郃此舉的評價非常高,将張郃的到來比作韓信歸漢。

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

随後,曹操同樣給張郃封官賜爵,但同樣是投降,張郃的待遇卻比張遼好上不少。曹操拜張郃為偏将軍,又将他封為都亭侯。都亭侯屬于列侯,遠非張遼的關内侯可比。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呢?

張郃投降時,乃官渡之戰的勝負關鍵時刻,且張郃手握重兵,對戰局最後的勝負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與張遼投降時的“無關痛癢”有着明顯的差别。所以,張郃投降獲得了曹操更大的封賞。

說到底,武将投降時無非是想在新主公手底下争取到更大的好處,按照這個邏輯來看,張遼選擇的時機很差,是在觀望之後才選擇投降。張郃選擇的時機很好,他的投降令曹操如釋重負,所以才給了張郃那麼高的贊譽。

和張遼相比,張郃和張遼自身都有可取之處,基本算是旗鼓相當。但兩人的差異還包含了投降時所帶給曹操的兵馬數量。張遼投降時率領的是兵敗的呂布集團的“殘兵”,而張郃率領的卻是袁紹集團的“重兵”,至少張郃帶給曹操的兵力是遠超曹操的,即便大部分的士兵沒有跟随張郃投降曹操,也依然會存在這樣的差距,因為張郃手下兵力的基數大是事實。

綜上所述,曹操對張遼和張郃的封賞不同,體現出的不是曹操不公平,反而是顯示出了曹操的公允。曹操對二人的封賞不僅恰到好處,而且沒有任何偏私和個人偏見。即便是當年封賞較低的張遼,在事後取得戰功後,同樣得到了曹操提拔。

也正因為曹操的高明之舉,才使得張遼和張郃投奔後,全都發揮出了各自的優勢,一個震懾東吳,一個抗擊蜀漢,為曹魏戍邊貢獻出堅實的力量。

參考資料:《三國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