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河南等地農村新廁棄用現象被曝光,“中看不中用”的廁所暴露出農村改廁過程中存在一刀切和形式主義等問題。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在财力吃緊的情況下,千方百計推進三年廁所革命,不少地區村民實現了足不出戶就能“方便”的心願。然而,也有很多地方急于求成、缺少調查、強行推進,導緻一些農戶的馬桶竟成了“花瓶”,中看不中用。好事怎樣才能辦好,方便如何“真方便”?《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内蒙古農村走訪,傾聽了基層幹部群衆的心聲。
趙乃育 繪
一年用不上一次 一些農村新廁成“花瓶”
記者走訪發現,盡管已經改廁,一些農戶仍無法完全和旱廁說再見:有的改廁後家裡的廁所由一個變成了兩個,小便用家裡的水沖式馬桶,大便照舊跑出去上旱廁;有的平日裡從不用馬桶,孩子過節回來才用一下;有的幹脆棄用,馬桶成了家裡的擺設。
走進涼城縣岱海鎮元山子村農戶陳福勝家,門口對面是一個小隔間,很容易就能識别出是改廁後的衛生間。推開門,裡面卻堆放着褥子、包子、大蔥等雜物和食物,馬桶上還摞着一個飯盆。“村裡去年給改造了廁所,看上去都挺好,可家裡一年也用不上一次。”陳福勝說,他家住在地勢較高的村北,水壓較小,水沖式馬桶壓根用不成,隻好把廁所當倉庫,現在上廁所還是用旱廁。他将家裡的水龍頭擰到最大,也隻是流出一點水,流速緩慢。
10月22日,在元山子村的陳福勝家,房屋角落安裝了一個簡易的廁所隔間。可推開門,裡面堆放着褥子、包子、大蔥等各種雜物和食物,馬桶上還放着一個飯盆。
在元山子村,像陳福勝一樣的情況不在少數。記者随機走訪了10戶農民,有9戶馬桶安裝超過一年,其中有4戶人家表示,“自安裝好到現在一次沒用過”,大家普遍認為“水壓不行”。10戶農戶僅有陳國清家在使用馬桶,她覺得确實方便,但也忍不住抱怨:“夏天還是有三四個月上不來水,隻能繼續上旱廁”。
和林格爾縣盛樂鎮台基營村劉羊換家已改廁滿一年,可如今他也隻是在實在憋不住時,才勉強用一下家裡的馬桶。記者看到,村裡給他家客廳裡搭了衛生間隔間,隔間裡面安裝了馬桶、洗手池,屋頂上還有換氣扇。劉羊換抱怨稱:“就是這個換氣扇,把家裡搞得臭氣熏天。”他解釋,換氣扇根本沒設計向外通風的管道,大便後的臭氣經換氣扇“攪和”後,整得家裡全是臭味。村支書雲福柱坦言,村民們都反映這個問題,但安裝公司卻說“就是這樣設計的”。像劉羊換家這樣的廁所,改造費用達7000元。
還有部分地區出現半拉子工程。走進托克托縣新營子鎮乃莫營村高培秀家,客廳拐角存放的馬桶已閑置一年,上面摞着紙箱。“沒通水,沒隔斷,還安在客廳裡,我還是繼續上屋外的旱廁吧。”在村民趙為仲家,2016年他自己安裝了馬桶,與村裡改廁使用的糞箱完全不同,他家污水管連着屋外磚頭壘的糞池。“城裡孩子過年回來用一下馬桶,平日我和老伴不用,屎尿滲進牆角太陰、太臭。”記者從村委會了解到,高培秀和趙為仲家都屬于村裡60戶改廁的人家,按照村裡的說法,兩戶人家都已完成改廁。
一種模式一哄而上 農戶沒得選沒得商量
記者了解到,農民改廁的意願高漲,普遍認為改廁政策好,自家隻需負擔較低的費用和人工成本就能告别又髒又臭的旱廁,劃得來。然而,改廁完成後沒有如願,新廁所不僅沒帶來方便,反而更不方便了,老鄉滿腹牢騷。有基層幹部坦言,都有任務壓着,地方急于“對上”交差,“對下”缺少實地摸底調查和研究,導緻在部分農村花了大錢卻把事辦砸了。
具體來看,緻使改廁後出現廁所閑置、棄用等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圖方便,全村一種模式。元山子村陳平平家的屋頂單薄,冬天水管易凍,她想在院子裡改造一個旱廁,但全村統一采用室内水沖廁所改造,她家不得已安裝了馬桶。去年冬天,馬桶水管一凍就是四個月,導緻馬桶無法使用。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内蒙古西部地區的多數改廁村,全村隻推一種改廁模式,怎樣改、改成啥樣,農戶沒得選。有的村幹部說,“模式多改起來費事,後期維護也麻煩”,他們認為,隻要為農戶安裝了馬桶,就算完成了廁所革命。
10月30日,奈曼旗大沁他拉鎮沙日塘村村委會門前,擺滿了改廁用的材料。記者了解到,沙日塘村目前采用一種改廁模式。
二是為了改而改,不顧實際。在給内蒙古自治區相關部門報送的數據裡,元山子村完成改廁450戶,占總戶數的三分之一。數據裡所謂的“完成”,實際上大部分是要返工整改的,當地不顧已經出現的問題,繼續按照既定目标推進。記者了解到,有的農區屬于貧水區,水資源供給不足,卻跟風改造水沖式廁所,對當地有沒有水、耗不耗水、能否經常使用,缺乏充分考慮。乃莫營村一位村幹部說,村裡改廁後的馬桶沖一次,耗水量高達7.5升,無疑會增加村民的經濟負擔。一些農戶也表示,村裡給安了馬桶、化糞池就算完成了改廁,農民後續使用是否方便,他們考慮得少。
三是瞻前不顧後,管護跟不上。目前,全區的農村改廁由旗縣從企業購買設施,并由企業主要負責集中安裝。農戶隔着村、鎮、旗縣與安裝企業打交道,導緻硬件設施維修、糞污清運等售後服務體驗較差。在元山子村王二闆家裡,記者看到她家的馬桶圈上纏着膠帶。“用了還不到一個月,兩邊就坐爛了,也不知道聯系誰更換。”台基營村的劉羊換也告訴記者,馬桶水箱按鍵用了一個多月就壞了,水流不止,把客廳櫃子也泡了。對于廁所改造而言,後期維護管理才是關鍵。農戶認為,改廁後期運營維護管理工作也要放在重要位置,結合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工程,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鄉鎮專業保潔隊伍或農村牧區糞污市場化治理體系,确保改造的廁所能夠長期使用。
10月22日,在元山子村王二闆家,記者看到她家的馬桶圈上纏着膠帶。“用了還不到一個月,兩邊就坐爛了,也不知道聯系誰更換。”
四是習慣有待養成,農戶舍不得用。由于全區農村改廁時間不長,目前已改廁的農戶幾乎屬于各村第一批使用馬桶的人。受已有生活習慣影響,他們難以立即适應“坐着上廁所”。有的農戶覺得用馬桶費水,為了省錢繼續在屋外旱廁蹲坑;有的農戶覺得清理化糞池費錢,舍不得用;有的農戶擔心馬桶不結實,壞了村裡沒人修,有人修還得花錢,索性把閥門一關不用了。“在外面蹲了幾十年坑,老百姓一時适應不了新事物。”一位村幹部說。
小改廁考驗基層大治理 “一言堂”轉向“全民參與”
從曝光的情況來看,農村改廁中出現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小小改廁極大地考驗着基層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政府決策要多聽取群衆的意見和建議,遵循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水則水、宜旱則旱,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花架子”,要實打實推進,讓民生工程真正惠及百姓。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相較于新廁所被棄用的地方,赤峰市喀喇沁旗改廁工作做得更實,當地幹部走村入戶調研,并到外地學習,最終提供水沖、旱廁、水旱兩用三種改廁模式,農戶可結合自家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室内改廁農戶可選擇高壓節水水沖模式,或微生物降解模式。室外改廁農戶可選擇水旱兩用高壓節水水沖模式,平時是水沖模式,冬天結冰時還可切換為旱廁來使用,既衛生環保,又符合農戶實際需要,改廁後農戶滿意度和使用率更高。基層農戶和幹部建議,改廁要根據各地區水量供應和管網建設情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不搞“一刀切”。在富水區,可建設水沖式廁所;在介于富水區與貧水區之間的地區,建設水旱兩用廁所;在貧水區,建設符合國家衛生要求的無害化旱廁。同時,在改造過程中,要充分尊重群衆意願。
10月28日,喀喇沁旗王爺府鎮三家村村民周瑞芝家院子裡,新建了一個幹濕分離式生物降解廁所,适用于不具備室内水沖廁所條件的農戶,夏季可水沖,冬季變旱廁,最後用蚯蚓和微生物分解糞便,後期管護成本低,環保無污染。
實事求是,減少硬性指标和強迫命令。記者采訪發現,不少地方都下達了考核指标,鄉鎮圖快隻好強推,原本要求的“示範帶動”“積極引導”變成了硬性指标和強迫命令,即便推進中發現問題也都緘口不言。有的村幹部建議,将“下達任務、落實指标”變為“自下而上、量力而行”,堅持群衆自願原則,由村鎮上報改廁計劃,市縣給予相應獎補政策。記者采訪發現,有的地方如期完成改廁目标有難度,需要尊重實際情況。比如,有的地方人口居住比較分散,且大部分水位降低,地下管網建設不足,改為水沖式廁所既沒有充足的水量予以保證,也在集中處理上有難度。
總結經驗教訓,形成可推廣的模式。基層幹部建議,改廁要長遠謀劃、統籌安排,強化制度建設,切實做到建設管理有制度、改造實施有标準、日常運行有隊伍、建設管護有經費、工作落實有督查,确保廁所改造工程取得紮紮實實的效果。“哪個旗縣越晚開展改廁工作,改廁工作反而會做得越好。”喀喇沁旗農牧局局長羅比其格圖認為,經過兩年的改廁探索,各地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此時亟須組織一場大範圍的“經驗交流”,讓各旗縣區通過信息共享來借鑒經驗,繞過錯路彎路,避免閉門造車,科學高效地推進農村改廁工作。
加大宣傳引導,用力啃下硬骨頭。基層幹部表示,農村改廁不僅是改設施,也是改觀念、改行為。随着改廁工作的深入推進,轉變村民的傳統觀念和行為,使還在觀望的村民發自内心地接受改廁工作,是最難啃的骨頭。台基營村村支書雲福柱說:“要把工作做細做實,如果第一批農戶使用效果好,老百姓口口相傳,就是最好的引導。形不成好口碑,接下來處于觀望狀态的農戶将失去主動改廁的積極性,這會增加改廁的難度。”通遼市甘旗卡鎮黨委書記賀其葉力圖表示,推進農村改廁工作,宣傳教育引導工作必須及時跟上,引導農民養成更加文明、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
(來源:經濟參考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