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飽不剃頭餓不洗澡對嗎?草不黃俗話說122:耳光 耳把子 耳矢(一),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俗語飽不剃頭餓不洗澡對嗎?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草不黃俗話說122:耳光 耳把子 耳矢(一)
“耳光”為“通語”,“耳把/巴子”、“耳矢”、“耳刮子”“耳掴”等則為方言。給一個“耳光”,通說“抽”、“打”,北方多說“掴”,在川渝則通興說“甩”、“擴”(kuàng/kuà)、“(扌蚩)”(cǎn)。
“耳光”是打得很響亮(一記響亮的耳光)的意思嗎?如果是,“耳矢”、“耳把/巴子”還響亮不響亮?“耳掴”是“以掌掴耳嗎”?
一、耳光
“耳光”或“耳光子”一詞大約出現在明代:
白秀英大怒,搶向前,隻一掌,把那婆婆打個踉跄,那婆婆卻待掙紮,白秀再趕入去,老大耳光子隻顧打。(《水浒傳》第五十回)
對這個詞的解釋,清胡文英(1723~1790)《吳下方言考·江韻》雲:
(光頁),耳後骨也。吳中掌人耳曰耳(光頁)。
這個意思是從三國魏王粲《羽獵賦》“潰頸破(光頁)”猜出來的。目前隻發現此一用例。“掌人耳”,似乎隻說到“耳”,不見“光”。
後來餘杭章先生《新方言·釋形體》雲:
今天津德州謂批耳至頰為打耳卦子,讀耿如卦,江南、運河而東,音轉入耳光。光、耿亦雙聲。
“批耳至頰”,似乎已經見“光”的蹤迹。
按:《說文·耳部》:“耿,耳箸頰也。”段玉裁注:“頰者,面旁也。耳箸于頰曰耿。耿之言黏也,黏于頰也。”徐複先生(1912~2006)《<吳下方言考>校議》(鳳凰出版社,2012)雲:“〔(光頁)〕字當作耿。”後引太炎先生文(按:《羽獵賦》“潰”當作從“氵”從“吅”從“頁”之字,音“沃”,胡文英雲“擊也”。此字未見字書揭載)。古幸切。
“耳光”是不是隻“掌人耳”呢?從與之關聯的“耳掴”等看,古今人大概是這樣認為的:
明李實《蜀語》:“掌打曰耳掴。”
湖南常甯(贛語)。清唐訓方《裡語徴實》:“掌打曰耳掴。”
掌面曰耳掴。(清末張慎儀《蜀方言》)
今天津德州謂批耳至頰為打耳卦子……按昭人曰耳括子,俗師謂掌人曰括,故或曰耳巴。”(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釋人》)
如果我們把耳光也叫“耳根”“耳根子”關聯起來看,“掌打曰耳掴”雲雲,當是受“掴”字影響所緻。
耳根:<名>耳光。新疆吐魯番(中原官話)、新疆烏魯木齊(藍銀官話)
耳根子:<名>耳光。山東淄博(冀魯官話)。《聊齋俚曲集·富貴神仙》第九回:“旁裡有張家兩個侄子,一邊一個,打了頓耳根子。”
筆者認為:“耳光”應是“耳”、“光”的平列組合,而“批耳至頰”似稍嫌迂曲。耳,耳朵;“光”,面頰也。“光”當即胡文英提到的“(光頁)”,應是“面頰”之義,可能跟太炎先生、其弟子徐子複先生提到的“耿”是前後關系(古今字)。
耳光(子):用手擊人面頰的動作叫打耳光。(白維國等《白話小說語言詞典》)
耳光:用手擊人面頰的動作。(白維國等《近代漢語詞典》)
耳光:用手打在耳朵附近的部分叫打耳光,也說耳光子。
有些地方俗稱“耳刮子” [ěrguā·zi],方言稱“耳掴子”[ěrguāi·zi];“耳拭”等等。
例:事實給了造謠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360百科)
這些個解釋,筆者認為都是不夠準确的,應該釋為“耳朵和面頰”,360百科“打耳光”條雲:
耳光:臉頰、耳朵附近的部分。
非常正确。再補兩例:
蔔神課瞎子吃耳光 唱山歌滑頭剪辮子(《十尾龜》第十八回回目)
說完,豁赤豁赤,早被姓關的拍上三五記耳光。(同上)
耳光義的“耳根”“耳根子”之“根”,宜作“䫀”:
《廣韻·銑韻》:“頰後也。”古很切。
“耳刮”之“刮”、“耳掴”之“掴”,“耳聒”之“聒”,“耳括”之“括”,“耳瓜”之“瓜”、“耳卦”之“卦”等等,當是“耿”在演進過程中各個方言區的不同時期的記音字,與“頰”等位相當。“耳光-耳䫀 耳根 耳聒-耳聒 耳瓜”的演變路徑層次,正好再一次印證了筆者“聲衍韻失”的漢語音義演變理論。下邊羅列這些說法:
耳刮:耳光。河南鄭州(中原官話):打兩個耳刮子。
耳括子:耳光。見上引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釋人》。
耳聒子:耳光。河北東部(膠遼官話)。《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這是那個說?快叫來,打他幾個耳聒子,戒他下次不許說謊。”
耳掴:用手掌打。山東淄博(冀魯官話)。
手腕屈軸(逐)大拇指,耳掴巴掌拳頭伸。(清蒲松齡《蒲松齡集·日用俗字·身體章》)
川渝(西南官話)。
耳掴子:耳光。東北官話。梁志異《母親的控訴》:“有時候,不管不顧,打後邊,抽冷子就給個耳掴子。”
“掴”或音如“拐”。
天津(冀魯官話)、遼甯大連(膠遼官話)。
耳瓜:山東(冀魯官話)。吳起殺妻挂了帥印,頂燈的裴瑾倒捱些耳瓜。(清賈應寵《曆代史略鼓詞·引子》)
耳瓜子:耳光。北京。
晚上歸來,把我打下四五個耳瓜子。(《醋葫蘆》第十一回)
零碎搧你兩耳瓜子是有的,身上撾兩把也是常事。(《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六回)
他問你點兒什麼,你要是搖頭說不上來,登時便有挨耳瓜子的危險。”(老舍《小坡和妹妹》)
河北昌黎(冀魯官話):打他兩個耳瓜子。
耳卦子:耳光。見上條。
耳(耳廣)子:耳光。陝西北部(晉語):給你兩個耳(耳廣)子。
(耳廣)音略同“瓜”。
耳拐子:耳光。山東淄博(冀魯官話)。《醒世姻緣傳》第四八回:“素姐跑上去把狄希陳臉上兜臉兩耳拐子。”
耳忽子:耳光。河南洛陽(中原官話)。
西華大學紀國泰先生《<蜀方言>疏證補》(巴蜀書社,2007)以為,“耳光”似應為“耳掴”,“光”為“掴”的借字,其解釋當是受“掴”字影響所緻。
河南修武(晉語)“斥責”義的“耳挂”,當即“耳刮、耳卦”的引申。
二、耳巴 耳把子 耳巴子
耳把子:白維國等解釋《聊齋俚曲·姑婦曲》“珊瑚奪出手來,他自己瓜冷瓜冷的打了頓耳根子”之“耳根子”雲: “猶‘耳把子’”。耳把子或“耳巴子”或“耳巴”,很多地方說此詞。
耳巴:惱了臉也顧不的甚麼是嗄,若是叠不的攥拳,劈臉就是耳巴。(《聊齋俚曲·禳妒咒》)
耳巴子:官家大怒,走上去一個耳巴子,把他打了一跌。(明《梼杌閑評》第三回)
耳把子:江城把牌一推,打了公子一耳把子。(《聊齋俚曲·禳妒咒》)
河南鄭州耳光義的“耳脖”,當即“耳巴”“耳巴子”“耳把子”(吐魯番、山西永濟,中原官話;烏魯木齊,藍銀官話;川渝,西南官話)。
這個“把、巴、脖”,根據“耳光”為平列組合類推,也當是“面頰”之義,“把”等字宜作“輔、䩉”(扶雨切,魚部),當是魚部字讀如“麻韻”的遺存,與“龐旁-盤”是一個組系。
《說文·面部》:“頰也。”王筠句讀:“《易·鹹》:‘其輔頰舌。’虞、荀‘輔’作‘䩉’,雲:‘耳目之間稱䩉’。”
《玉篇·面部》:“䩉,說文雲:‘頰也。’《左氏傳》曰:‘䩉車相依。’亦作輔。”今本《左傳》作“輔”。
南庭梅花如杏花,東家殘朱塗頰䩉。(宋梅堯臣《紅梅篇》)
三、耳矢
很多地方稱“打耳光”叫“打耳矢”,川渝稱“(扌蚩)耳矢”、“kuàng/kuà耳矢”、“甩耳矢”。“kuàng/kuà”當即“擴”的兩個音讀。
(扌蚩),《集韻·(犭玺)韻》:“擊也。”《集韻》“醜展切”。
紀國泰《<蜀方言>疏證補》 “(扌蚩)”寫作“摌”。按:《廣韻·産韻》:“以手㧡物也。”所簡切。㧡,《廣雅·釋诂一》:“動也。”《玉篇·手部》:“撼動也。”胡改切。川渝音“hāi/hǎi”:這個東西太重,我㧡不動。
“耳矢”的寫法多種多樣:
耳屎:耳光。四川自貢、貴州赫章、雲南昭通(西南官話):搧兩個耳屎。
耳矢:(名)耳光:給我一耳矢,鼻子打流血。(《四川方言詞典》引川報,85.2.3)
耳矢:耳光。【按】“耳矢”或即“耳腮”的音變形式。打耳光是打耳朵及附近包括腮幫在内的面頰。故耳、腮連言。(《重慶方言詞解》)
耳使:耳光。成都(西南官話)。
耳實:耳光。重慶(西南官話)。
耳史:耳光。
耳拭:
見前“耳光”引360百科及紀國泰《<蜀方言>疏證補》。
或以為:“耳矢”當作“耳石”。耳石也叫“聽石”,與“身體”平衡有關。人挨了耳光,往往暈頭轉向、金光四射,好像耳石搖動失去平衡一樣。這個說法可能經不起推敲,因為“耳石”是西方現代醫學概念,中國民間或傳統中醫似乎沒有這種說法,因此不取此說。
或以為是“耳聅”:
聅:《說文·耳部》:“軍法以矢貫耳也。從耳,從矢。司馬法曰:小罪聅,中罪刖,大罪刭。”醜列切。
“則從淫之法,其罪射。”孫诒讓閑诂:“射,畢(沅)雲:‘謂貫耳’……射,正字作䠶,與聅形近。”
但這是一種刑法,也不妥。我們仍按解“耳光”的方法類推,“屎、矢”等可能是“(啬頁)”字的記音字。
《廣韻·職韻》:“頰也。”所力切。
“耳實”的寫法符合“所力切”入聲韻在西南官話中歸陽平,但重慶似乎還是叫“耳矢”,不叫“耳實”。《重慶方言詞解》猜測“耳矢”可能是“耳腮”,差近。“腮”應是“(啬頁)”的純元音形式。它們的“上級”應是“颡”字:
“河目龍颡。”王肅注:“颡,頰也。”(《孔子家語·困誓》)蘇朗切。
綜上所述,“耳光、耳把/巴(子)、耳屎”,均是“耳朵”與面頰的意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