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長期從事世界學術名著引進和原創學術名著出版工作,其中尤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兩個系列廣為人知,而且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那麼新近出版的名著在社會中反響如何呢?特此分享在豆瓣網廣受讀者關注的40本高分圖書,以飨讀者。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20種
(第17—19輯)
01 《國家精英》〔法〕布爾迪厄 著
内容簡介:
皮埃爾·布爾迪厄(1930—2002),法蘭西學院院士,當代法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思想大家之一。本書是布爾迪厄最重要的社會學著作之一,旨在研究發達國家中社會統治的内在邏輯及其構造形式,并指出正是借助這種構造,社會統治巧妙地僞飾了自己并使自身得以世代傳承。這一研究通過分析法國教育體制中的各種關系得以完成。在布爾迪厄看來,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國家魔術”,它通過再生産特定符号的資本權力,保證權力的運作、轉換,從而維護社會秩序,而這又是通過某種表面中立的形式進行的。
02《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全三卷)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著
内容簡介:
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經典巨著,書寫了十五至十八世紀的資本主義發達史,由法國年鑒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集大成者布羅代爾(1902—1985)曆時二十餘年結撰而成。作者認為,資本主義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其基礎隻能在長時段的日常物質生活中去尋找。因此他以“總體史”為目标,以長達四百年的時段為整體對象,從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質文明和經濟發展的曆史。作為集大成之作,本書不僅展示出布羅代爾的博學廣聞和駕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充分體現了年鑒學派對長時段發展和經濟社會結構兩個維度的重視與研究,而它在架構、概念、理論與論證方面所引發的争辯也使其更具長久的魅力。
03《演講與論文集》〔德〕海德格爾 著
内容簡介:
作者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德國哲學家,二十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本文集包括十一篇文章,編為三組。第一組是對“存在曆史”的“另一個轉向”意義上的技術之本質、形而上學之終結問題的思考;第二組是對存在的“聚集”運作以及與之相應的本源性“思想”的思索;第三組的主題是早期希臘思想,是海德格爾對存在曆史的“第一個開端”的探讨。貫穿全書的線索是海德格爾的一個基本主張,即思想必須“回行”,但這并非複古的老套,海德格爾的着眼點是“當前”,而“當前”之為“當前”,乃在于“來源”與“未來”的相互召喚。本書是海德格爾著作中值得重視的一部,多數文章不乏優雅和詩意,較為易讀。
04《英國革命》〔英〕G. M. 屈威廉 著
内容簡介:
G. M. 屈威廉(1876—1962),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有“20世紀麥考萊”之稱,著作等身,《英國革命》即為其重要著作之一。該書通過詳盡分析1688—1689年英國革命前後面臨的國内外形勢,尤其是英國國内的社會、政治和宗教狀況,回答了英國革命何以被稱為“光榮革命”這一問題。作者指出這不僅僅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英國後世民主的議會制政府和宗教自由的基礎,标志着以詹姆斯為代表的封建王朝力圖建立專制君主制的計劃的終結。作者認為,君主立憲制的确立,權力的平衡使英國長期處于一種穩定的統治之下,從而使英國保持了長久的世界領先地位。
05《現象學的觀念》〔德〕胡塞爾 著
内容簡介:
胡塞爾(1859—1938),二十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現象學的創始人。本書是胡塞爾1907年在哥廷根大學任教時的講稿,除了五篇講座稿之外,正文還包括胡塞爾在作完最後一講的當天晚上寫下的一篇“講座的思路”。《現象學的觀念》可以說是胡塞爾第一次系統闡明現象學基本思想的著作。在這些講座中,胡塞爾清楚地闡述了現象學還原的思想,也清楚地闡述了對象在意識中構造的基本思想。它的産生标志着胡塞爾一生思想發展的第二個重要轉折點。從此,胡塞爾在現象學還原的道路上已基本完成了向超越論現象學的突破,從而成為一名超越論觀念主義者。
06《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德〕尼采 著
内容簡介:
作者弗裡德裡希·尼采(1844—1900),德國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之一。本書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發表的早期著作,寫于《悲劇的誕生》之後,并與其一脈相承。全書主要介紹和論述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和阿那克薩哥拉等五位希臘哲學家的思想。這本書沒有對這些著名的哲學家做概覽式的叙述,隻是擇取其思想中能最鮮明地體現出其個性的言論。這樣的手法摒棄了平常又冗長的曆史性論述,從而在叙述事實之外還實現了對事實的超越。
07《摹仿論》〔德〕埃裡希·奧爾巴赫 著
内容簡介:
本書是德國當代著名學者埃裡希·奧爾巴赫(1892—1957)的經典之作。在西方學術界具有廣泛影響,曾再版九次,被譯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作者從美學角度出發,用文學史家的眼光,對西方三千年來最具影響的經典文學作品,如荷馬史詩、教會文學、騎士小說,以及法國、西班牙、德國、英國文學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各種寫實風格及其發展,做了精辟的分析。其着重于表現嚴肅性、沖突性或悲劇性的尺度和方式問題,已經廣為學術界重視。奧爾巴赫的拉丁系語文學研究,通過仔細考察語言和文學的形象化描述,指明了自羅馬帝國一脈相承而來的歐洲各民族文化的各自特點和發展,對歐洲從古代史詩到現代長篇小說的藝術革命中人類的自我認識提供了全方位描述。
08《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美〕愛因斯坦 著
内容簡介:
作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近代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相對論作為物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愛因斯坦作為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不僅創造了深奧的相對論理論,而且試圖使這種深奧的科學理論讓更多的人了解,于是他寫作了《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本書是物理學科中的重要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愛因斯坦親自對他的相對論所做的大衆化解釋。
09《自然與希臘人 科學與人文主義》〔奧〕薛定谔 著
内容簡介:
作者埃爾溫·薛定谔(1887—1961),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本書初版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彙編了薛定谔的兩本演講集,是薛定谔闡釋其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思想的最著名的講演集。在《自然與希臘人》中,薛定谔對二十世紀的科學世界圖景做了全面的曆史論述,從現代科學追溯到西方哲學思想的最早階段;在《科學與人文主義》中,他提出了幾個基本問題,如科學研究的價值是什麼,現代科學成就如何影響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等。本書反映了一位大科學家的深邃思想,直到今天仍不過時。
10《生命是什麼?》〔奧〕薛定谔 著
内容簡介:
作者埃爾溫·薛定谔(1887—1961),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曾于1933 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生命是什麼?》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科學經典著作之一。書中以純物理的觀念對生物體遺傳現象的本質進行了簡要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深刻觀點。這些思想對DNA的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沃森和克裡克等後來的研究者産生了很大影響。從現在的觀念來看,書中有些觀點并非完全正确和完善,但考慮到生命現象的極端複雜性,如果從還原論的角度來研究生命現象,那麼本書的思維模式(尤其是提問的方式)無疑是這方面的典範。
11《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英〕B.威廉斯 著
内容簡介:
作者威廉斯(1929—2003),英國哲學家,以其在倫理學、古典學、知識論領域的研究,以及對于哲學一般問題的系統反思而著名。本書提出,哲學研究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反思性的概括能力以及具有理性說服力的論證風格。現代生活更是以“反思性”為其基本特征。然而,在威廉斯看來,這種以“反思性”為特征的現代哲學必定徹底地破壞了我們對于世界的客觀認識和我們對于倫理生活面貌的素樸把握。而以反思性為特征的現代倫理理論,則以功利主義和康德哲學為代表,認為哲學可以通過闡釋道德的概念來提供對其的證明。威廉斯認為,這樣的一種證明是非常可疑的,理性辯護和道德說服必定不是倫理生活的全部,對于這些基本能力的過度使用隻會破壞我們倫理生活的基本面貌。
12《決策的本質》〔美〕格雷厄姆·艾利森 菲利普·澤利科 著
内容簡介:
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1940—),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教授;菲利普·澤利科(1954—),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外交家。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審視了冷戰時期的關鍵事件,是國際關系、公共管理和決策等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學著作之一。在本書的第二版中,作者交代了古巴導彈危機始末,利用解密的美蘇檔案與文件,提煉出三種決策模式,生動地展示了重壓之下的決策過程,為公衆理解國家與政府行為提供了一種理論參考。
13《法律與道德》〔美〕羅斯科·龐德 著
内容簡介:
作者羅斯科·龐德(1870—1964),美國20世紀著名法學家,“社會學法學”運動的奠基人,美國法律現實主義運動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該書完成于1923年。作者深刻地讨論了法律實踐和法律理論中的一個根本性與基礎性的問題,即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分析了回答這一問題的三種思考方式——曆史的、分析的和哲學的視角——的由來和發展,展現了每一種方式和存在于特定法律發展階段之問題的關系。
14《繁榮與蕭條》〔美〕歐文·費雪 著
内容簡介:
歐文·費雪(1867—1947),美國經濟學家、數學家,貨币學派的最主要代表,經濟計量學的先驅者之一,以貨币數量論(也稱為“費雪方程式”)聞名于世。
本書是費雪1932年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做演講後,對演講的内容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在費雪看來,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以及其他幾次經濟危機所産生的大蕭條都是本書所讨論的九個因素産生作用的體現。本書除了分析這些因素,還根據美國的負債情況提出了造成蕭條的根本原因。同時,作者還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治本措施。
15《人生道路諸階段》(上下冊)
〔丹麥〕克爾凱郭爾 著
内容簡介:
本書是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索倫·克爾凱郭爾(1813—1855)的代表作。正如克爾凱郭爾的許多著作一樣,本書也是托名著作。在書中克爾凱郭爾以威廉·奧海姆講述回憶錄的形式,以及緻讀者的信的形式,讨論了人生道路的諸階段,即審美階段、倫理階段、宗教階段。克爾凱郭爾要我們面對主觀個體的生存感受去選擇自己,要我們穿透審美生活,在享受生活所帶來的幻象和愉悅之後,去發現隐藏在其背後的不幸和痛苦,進而認識到倫理生活的局限,從而最終進入到沉靜的宗教階段。
16《馬戛爾尼使團使華觀感》〔英〕喬治·馬戛爾尼 約翰·巴羅 著
内容簡介:
喬治·馬戛爾尼(1737—1806),英國著名政治家。1792年,他被英國政府任命為正使,出使中國慶賀乾隆帝八十大壽。約翰·巴羅(1764—1848)為使團成員,也是一位博物學家。本書分為“馬戛爾尼勳爵私人日志”和“巴羅中國行紀”兩部分。前者由馬戛爾尼的私人日志編輯整理而成,記錄了他在出使路上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個人對中國的看法。“巴羅中國行紀”不僅記錄了使團的行程,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俗資料,從文學、哲學、宗教、醫學、音樂等方面全面地展現出當時中國的社會面貌。
17《為權利而鬥争》〔德〕耶林 著
内容簡介:
作者魯道夫·馮·耶林(1818—1892),19世紀西歐最偉大的法學家、新功利主義(目的)法學派的創始人。本書是他在1872年所做的一場有關“為權利而鬥争”的報告的基礎上,修改和擴充完成的一部法學著作。在本書中,耶林指出,所有的權利都面臨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險,因為權利人主張的利益常常與否定其利益主張的他人的利益相對抗,所以權利的前提就在于時刻準備着去主張權利,要實現權利,就必須時刻準備着為權利而鬥争。耶林在文中雄辯地批評了薩維尼所認為的“法的形成同語言的形成一樣,是在無意識之中,自發自然形成的,既無任何角逐,亦無任何鬥争”這一觀點。本書可謂法律史上不朽的名著,它以深刻的思想鼓舞民衆的權利觀念和鬥争意識。
18《卡爾彌德篇 枚農篇》〔古希臘〕柏拉圖 著
内容簡介:
柏拉圖(約前427—前347),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卡爾彌德篇》又名《論明智》,記述蘇格拉底與青年卡爾彌德以及智者格裡底亞讨論何為明智的問題。《枚農篇》又名《論品德》,蘇格拉底的對話者是異邦貴族青年枚農,智者高爾吉亞的學生,讨論的主題是“美德是否可教”,蘇格拉底認為必先知道“美德是什麼”才能回答與美德相關的其他問題。值得注意是,在《枚農篇》中,蘇格拉底提出“回憶說”,通過考察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小厮的幾何學知識,向枚農證明了學習的過程就是回憶的過程。
19《古代民主與現代民主》〔英〕M. I. 芬利 著
内容簡介:
芬利(1912—1986),二十世紀西方最有影響的古史學家之一,其著作在相關領域均産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古代民主與現代民主》主要以古代雅典的民主制為案例,分析了古代民主制度的特點及其成因,與近現代民主進行了對比,從而反駁了當代精英主義理論強調的必須把民衆的政治參與控制在一定範圍内,平民的冷漠恰是民主的更好方式的主張,指出古代雅典的民主是全體公民參與的,并未導緻精英理論所謂的極端主義。該書是二十世紀西方學界對古代與現代民主進行比較研究的開山之作,引領了西方學界的古代民主研究熱,并使之成為顯學。
20《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法〕亞曆山大·柯瓦雷 著
内容簡介:
作者亞曆山大·柯瓦雷(1892—1964),俄裔法國哲學家、科學史家,科學思想史學派的創始人。本書是一部經典的科學史名著,作者認為,人類的思想在十六、十七世紀經曆了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框架和模式,使古代那個秩序井然、有限封閉的世界最終變成了均一無限的宇宙,也使價值世界同事實世界完全分離開來。作者認為,近代科學和哲學既是這場革命的根源又是它的成果,近代科學史和哲學史必須相互參照來研究。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20種
(第4—7輯)
01《先秦諸子系年》錢穆 著
内容簡介:
《先秦諸子系年》系錢穆先生學術生涯中的裡程碑之作,一部給諸子學研究帶來新氣象的專著。全書通過分析先秦諸子的著述,并通過引證大量史料和史書,對自孔子至呂不韋的先秦諸子們的生平事迹、學術淵源、各家思想流變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一一進行考證,從而訂正了司馬遷《史記》以及後人有關先秦諸子論述中的僞誤之處。本書有助于廓清先秦諸子思想發展演變的真實脈絡。
02 《元白詩箋證稿》陳寅恪 著
内容簡介:
《元白詩箋征稿》1950年由嶺南大學出版單行本。全書分《長恨歌》《琵琶引》《連昌宮詞》《豔詩及悼亡詩》《新樂府》《古題樂府》六章及附論五篇,30餘萬字。全書以考據的形式對元稹、白居易最重要的詩歌作品進行了箋證,旁及唐代曆史、制度、風俗習慣、文壇風氣等許多問題,對唐代文學的研究影響極為深遠。
03《唐五代西北方音》羅常培 著
内容簡介:
本書作者系現代漢語方言學奠基人之一。該書所用材料有《千字文》《金剛經》《阿彌陀經》《大乘中宗見解》《開蒙要訓》,從敦煌漢藏對音寫本中所窺見之唐五代西北方音,從《開蒙要訓》的注音中所窺見的五代敦煌方音,唐五代西北方音與現代西北方音的比較、《唐蕃會盟碑》中之漢藏對音。
04《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向達 著
内容簡介:
《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為向達先生的史學代表作,彙集了向達先生自1926年到1954年間發表的23篇論文,這些論文既有從中外文化交流史角度對唐代長安進行重新審視的力作,也有作者多次前往西域進行曆史考察的收獲;既有作者對敦煌學資料所做的文本上的考證和研究,也有作者對中國美術所受西洋之影響的探讨。本書集中反映了向達先生在曆史學、中外文化交流史、敦煌學等方面的學術研究成就和貢獻。本書初版于1957年,當時向達先生十分看重這本書,稱之為自己的“裡程碑”。此次再版,根據作者親屬建議,增補了向達先生的“敦煌考古通信(二十九封)”和向達先生“論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一文。
05《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 著
内容簡介:
湯用彤創建的中國佛教史研究體系,使印度哲學和中國佛教史研究進入新時期。他的相關研究凸顯了佛教史在曆史學科中的價值和地位,也為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開辟出新途徑。他通過研究佛教中國化進程,總結出文化移植發展的普遍規律,不但為中國史學研究增添了瑰寶,而且豐富了世界曆史研究和宗教學的寶庫。他創立的研究範式對世界範圍的佛教史界影響深廣。凡是欲對中國佛教進行研究的學者,都不得不去研讀他的著述。可以說,湯著是中國佛教研究史上不可超越的一座裡程碑。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統地分析了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傳入的曆史,根據大量史料、經過認真翔實的考證,總結出佛教思想傳入中國的思想演變。該書特别注意闡述外來印度佛教文化與本土文化在中國從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發生矛盾和融合,逐漸為中國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的曆史過程。
06《中國史綱》張蔭麟 著
内容簡介:
《中國史綱》是一本篇幅不大的通史著述,是天才史家張蔭麟先生的代表作。本書雖屬未完之作,但卻廣受贊譽。書中處處可見作者不凡的學術功力和深刻史觀。全書考察了自夏商周到東漢的中國曆史,在述事的同時重點叙述了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和重要曆史人物的性格。作者舉重若輕,将複雜多變的曆史在不失嚴謹的前提下化作簡明生動的叙述,并在行文中闡述自己的見解,書中的不少觀點和思想在今人看來仍極有價值和參考意義。
07《西域史地考古論集》黃文弼 著
内容簡介:
本書以《黃文弼曆史考古論集》和《西北史地論叢》兩部名著為底本,從黃文弼先生的全部曆史研究和考古著作中選擇最重要的論述部分,摒除圖版、說明以及一些次要繁瑣的部分,編選而成。作者在進行曆史論述時往往包含着他所親身考察的地理、考古内容,而在他的考古著作中又往往包含着他的曆史、地理研究心得。本書将史學、地理學和考古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融通為一,以體現作者研究的主要特色。
08《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 古詩考索》程千帆 著
内容簡介:
本書由著名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的代表作《古詩考索》與《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合刊而成。《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全面考察了唐代行卷之風的由來、具體内容以及對唐代文學發展的影響。《古詩考索》收錄了程千帆先生關于古典詩歌研究的三十二篇代表性文章,按照寫作時間、行文體式的不同,分為上、下兩輯。
09《文心雕龍劄記》黃侃 著
内容簡介:
本書是黃侃先生在北京大學講授辭章學和中國文學史的講義,對《文心雕龍》這部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文學理論專著作了細緻入微的深入剖析,在中國文學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一般研究者多認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作為現代學科的确立,即是以黃侃在北京大學講授《文心雕龍》課程并最終寫成《文心雕龍劄記》為标志的。此次整理,附了以前各本所沒有的文章,有《講文心雕龍大旨》《文學記微》《中國文學概論》《阮籍詠懷詩補注》《李義山詩偶評》,及範文瀾的《文心雕龍講疏序》。這些對研究黃侃的《文心雕龍劄記》及文學思想都有所幫助。
10《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周一良 著
内容簡介:
本書收入了著名曆史學家周一良有關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方面的幾乎所有代表性的論文,基本反映了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領域的最高水平。文章大緻按年代順序編排,上編多寫于1949年之前,下編大都寫于20世紀70年代後。包括《南朝境内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魏收之史學》《論諸葛亮》《論梁武帝及其時代》等一組論文,以及關于官制、禮制、詞語的考證文字,均可見作者對魏晉南北朝史多方面的貢獻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
11《變态心理學派别》朱光潛 著
内容簡介:
研究隐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學通常叫做“變态心理學”。這個名稱并不精确。從近代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任何人的心裡都帶有若幹所謂“變态”的成分。“變态”這個名詞可以說是傳統心理學所給的诨号。傳統心理學者隻研究意識現象,而意識不能察覺的現象所以被稱為“變态”。概括地說,近代變态心理學有兩大潮流:第一個潮流發源于法國,流衍為“巴黎派”和“南錫派”。他們都應用催眠或暗示為變态心理的治療法。第二個潮流發源于奧地利及瑞士。同前一個潮流的注重潛意識相比,他們更加注重隐意識。他們認為精神病源不在觀念分裂而在情與理的沖突。他們大半抛棄暗示和催眠,而應用“心理分析”為變态心理的治療法。本書就是關于變态心理學各派學說的要點的簡明介紹。
12《羅馬法原論》(上下冊)
周枏 著
内容簡介:
《羅馬法原論》是中國最為優秀的羅馬法專家,原安徽大學法學院教授周枏先生所撰寫的關于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著作。該著作分為上下兩冊,70餘萬言,分總論、人法、物權法、繼承法、債法和訴訟法六編,結構上基本是以羅馬法的《法學階梯》為模式演變而成。其中總論部分體現了本書的獨到之處,内容牽涉廣泛,卻能簡明概括地對羅馬法做總體的描述,包括羅馬法的基本認識、社會基礎、曆史發展、體系構成及其世界影響等,從而為此後展開的羅馬法制度研究闡釋鋪墊了基礎。本書對古代羅馬法律的各個方面特别是私法領域進行了十分詳實和客觀的描述,是目前為止國内關于古代羅馬法律制度介紹最為詳細、最為精确、内容最為權威的羅馬法著作,也是周枏先生一生治學的結晶。本書讓我們看到從《十二表法》到《國法大全》的羅馬法的内容的豐富和法理的精深以及它對後世各國法律(特别是民法)的影響巨大。
13《寄簃文存》沈家本 著
内容簡介:
本書是我國近代卓越的法學家和偉大的法律改革者,以及我國法制近代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沈家本的作品。全書保存了沈家本在主持清末變法修律的重大活動中向清政府提出的奏折、建議,記述了他對一些重大法律問題的思考結論,集中展示了沈家本對我國固有法律文化成果和西方法學中許多重要問題的研究成果,也保留了他對清末變法修律的切身體會和深刻感悟。本書追述了沈家本先生的學術生涯和政治成就,分析了沈家本先生的學術理路。對于法學研究者和曆史學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14《中國哲學大綱》張岱年 著
内容簡介:
作者張岱年從中國哲學固有的體系出發來研究中國哲學,全書分為宇宙論、人生論、緻知論三大部分。作者指出中國哲學認為宇宙是一個變易大流,一切都在變易中,而整個宇宙是一個生生不已無窮無盡的變易曆程。書中特别突出了人生論,人我和諧之道的宣示被作者認為是中國哲學的最大貢獻。中國哲學中的緻知論頗為簡略,直截了當地承認物之外在與物之可知。
作者極為重視古代哲學概念的分析和研究,闡發精微。另外,全書引證古代哲學的原始資料極為豐富,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15《中國文學發展史》(全二卷)
劉大傑 著
内容簡介:
劉大傑先生的《中國文學發展史》是近世中國文學通史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巨著。文學是人類的靈魂,文學發展史便是人類情感與思想發展的曆史。中國文學發展史,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最精彩的一部分。本書上起殷商,下迄清朝,真實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國文學的發展曆程。本書将作家的身世、性格與社會背景相結合,着重闡發作家作品的個性,并将演講式的才情語言,發揮到極緻。對人物的評述,對作品的分析,做出了客觀而真确的分析。全書論述精彩,“成一家之言”,在衆多同類著作中獨樹一幟。
16《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顧颉剛 著
内容簡介:
本書為顧颉剛民俗文學研究的代表作。衆所周知,顧颉剛對民俗學及民間文學的研究,有卓越的貢獻。他自述研究民俗文學的意義在于“曆史研究之輔助”,具體而言就是“從戲劇和歌謠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想用民俗學的材料去印證古史”,“解釋古代的各種史話的意義”。本書收錄顧颉剛民俗學研究的經典論文,涉及孟姜女、妙峰山、民歌等内容。
17《中國舊小說考證》胡适 著
内容簡介:
本書将四部《胡适文存》中有關中國舊小說的考證文字全部輯入,全面清晰地展示了胡适在舊小說考證上的成就。本書将其文章較多的《水浒傳》、《西遊記》、蒲松齡、《紅樓夢》四個專題單列出來,此四部分以所研究的作品時代為序,而每部分内的文章則以論文的發表時間為序,以便把握作者學術思想的變化。胡适舊小說考證範圍甚廣,内容甚雜,然一言以蔽之,作者之本意是想指出一種科學的态度,這些考證文字在作者心中隻是指示此種科學方法的具體演示而已,所以,理應對作者的具體考證成果有一種方法論的認識。
18《上古音研究》李方桂 著
内容簡介:
漢語語音史上一般把秦漢及其以前的漢語語音叫做上古音。《上古音研究》是作者李方桂晚年研究的總結,其眼界之開闊,思維之缜密,一時獨步。作者的上古音研究采用的主要是《詩經》押韻、漢字諧聲、《切韻》等漢語内部的材料。作者的上古音系統具有自己的鮮明特點,而且多數特點具有鮮明的優勢,本書是作者集多年研究心得的大成之作,至今仍然是漢語上古音研究領域的必讀書。
19《中國教育改造》陶行知 著
内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所進行對中國教育改革試驗——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創辦一周年之際自編的一本文集。本書反應了他對中國教育所形成的基本觀點:反傳統,反洋化,卻不簡單地拒絕中西文化,而是主張在教育改造過程中要堅持“去”與“取”,不問“新”與“舊”、“中”與“西”,隻問“适”與“不适”。同時也反應了他在此信條下對教育理論的倡導與實踐。本書展示了陶行知的“所信”“所行”“所寫”,是對20世紀中國教育影響至深至遠的一本著作。
20《中國目錄學史》姚名達 著
内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能夠站在現代學術的立場,對中國古代的目錄及目錄學給予全面的、科學性總結的著作。本書從目錄的概念,目錄的分類及發展演變,目錄的編制、體例,目錄的種類、功用等各方面,對中國古代以及近現代的目錄進行了全面、系統、詳細的分析論述,評價其優劣,指出其不足。全書體大思精,重點突出,資料詳實。并對所涉及的目錄、著作注明出處,使得本書同時具備很強的資料性和實用性。毫無疑問,直至今日,無論是了解、利用中國古代的目錄,還是學習、研究中國目錄學的曆史,此書都是必讀的經典之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