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第48個“世界環境日”。 今年我國環境日主題是“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這一天,很多人都在用實際行動參與改善環境和保護環境的活動,做好垃圾分類無疑是舉手之勞的善行。
有數據顯示,我國生活垃圾年産量已經超過四億噸,我國600多座大城市有三分之二陷入垃圾包圍之中,四分之一已沒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場所。垃圾成了影響居民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要因素。
但是,垃圾并不意味着無用。垃圾其實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做好垃圾分類有助于讓垃圾變廢為寶。垃圾分類不是新名詞,早在2000年6月,北京、上海等八個城市就被确定為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遺憾的是,垃圾分類工作進展緩慢。究其根源,比較突出的原因在于很多居民沒有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和意識,加上一些地方對此工作重視不夠,以至于垃圾分類“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近年來,我國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2017年,46個重點城市先行先試, 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強制垃圾分類的好處就是容易立竿見影。生态環境保護,等不起拖不起。既然長期的教育和引導都沒有培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和意識,那麼以制度強制推行,也是必要的。“不分類不回收”确實可以倒逼居民盡快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和意識。
推行垃圾分類能否形成長效機制,關鍵還是要看居民能否養成習慣,隻有居民完成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轉變,垃圾分類才能持之以恒。
這些年,有關垃圾分類的好處在社會層面應該基本普及了。一些居民不能主動參與的重要原因缺少利益驅動。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生活經曆,小時候家裡所有的廢品,比如舊書報、酒瓶、紙箱,甚至破銅爛鐵,都被父母分門别類地規整好,隻等着收廢品的吆喝聲傳來,我們就可以搬出廢品變賣了。現在回想,那種處理方式也是垃圾分類,而且是居民積極主動參與的垃圾分類。
随着生活方式的變化,現在生活垃圾越來越多,但是因為生産效率越來越高,以前被分類變賣的垃圾越來越不值錢了。很多人辛辛苦苦把每天的生活垃圾分類歸置,其實也看不到什麼經濟效益,天長日久覺得膩煩,也就放棄了。此外,因為城市管理越來越嚴格和精細,走街串巷的“破爛王”也逐漸消失了,很多居民隻好把生活垃圾一扔了之。
所以,我們有必要借鑒一些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對可回收的垃圾不僅免費清運而且給與相應的物質獎勵,對不可回收的垃圾則提高清運算用。以經濟杠杆撬動居民主動實施垃圾分類,這應該比單純地宣講垃圾分類的好處更容易見效。
讓人欣慰的是,經過多年的摸索之後,一些城市已經認識到經濟杠杆的作用,比如一些地方安裝了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居民隻需把廢紙、舊衣物、塑料瓶等可利用的垃圾按照提示投放,就能收到相應的環保獎勵金。這樣的垃圾分類讓居民樂在其中,有利可圖,自然不會遇到阻力。
垃圾分類工作由試點到強制,是因為這項工作已經刻不容緩。但是,強制分類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培養居民主動進行垃圾分類的習慣。以法治為基礎,由政府以利益杠杆來撬動,垃圾分類工作才能開創新局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沙元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