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大地,仰望星空,思考蒼穹與虛空。我想這是最為能夠體現人類神性的一件事情了。
自古以來,人類對擡頭的那片星空的探索與思考從沒有止步過。
從伽利略,牛頓到愛因斯坦,西方的科學家們前赴後繼為我們逐步打開了現代天文科學的大門。牛頓的力學三大定律更是驚世之作,簡單粗暴且長驅直入地從數學,物理學的角度诠釋了行星之間的運行原理。
相較于西方科學的姗姗來遲,中國古人早已經對萬物運動的深層原理有着深刻的理解——一種來源于“洛書”的數理科技揭示了宇宙的運行規律。
古人到底看到了什麼?要想知道這個答案,隻需要三步。
第一步:充分理解洛書X系數理所揭示的東西
第二步:認識并理解地球公轉的原理
第三步:将前兩步進行結合對應
對于第一步,我在前面已用了很多的篇章來對洛書X系數理進行了解讀。
那麼這裡,我将進行第二步:以各種豐富的角度來呈現地球公轉的過程和原理。
地球上隐藏的各種線
如果把地球比做成一個糖葫蘆,那麼貫穿這顆糖葫蘆的棍子便是地球的地軸。
地軸是一條隐線,它在物理地球上并不存在,它隻是一條假象出來的線。地軸縱穿地心,并連接南北兩極,于北極端延伸可恒指向北極星附近的某個小角度位置。
在橫向方面,同為假象出來的,有着三條重要的線圈。注意,是線圈而不是直線。赤道,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是圍繞地球的三個圈,它們與地軸始終保持着線面垂直的狀态。三者是大小不同的圈——南北回歸線理論上是相同的,本源由它們定位在地球上的緯度是不同的——理解地球的公轉用不着經線,而涉及緯線。
地軸帶動着赤道,南北回歸線,看起來都是傾斜的,為什麼是傾斜的?
使太陽靜止,使地球運動
當然,我們完全可以用意識和想象将太空中的地球正立着放置——使得地軸朝向正上方面向太陽。但如此一來,地球将不再有四季變化,也就意味你所在的地理位置将不再有春夏秋冬的變化,而隻有晝夜的交替。
傾斜,産生差異并創造多樣性。于我們地球,便是如此。
由于地軸的傾斜狀态,而造成了地球各個地表的受熱不均(不僅于空間,也于時間),并進而使得地球呈現出四季的輪回變化。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所形成的軌道平面,稱為或黃道面,而這個黃道面與地球的赤道面始終有一個23°26′的交角,俗稱“黃赤交角”。
那麼可以說,造成地表受熱不均的“罪魁禍首”便是黃赤交角。
因為在宇宙太空的角度上來說,萬物都是運動的,太陽也不例外。而為便于理解二者之間的運動關系,我們使得太陽保持靜止,使得地球保持運動狀态。
如下圖所示:
周而複始且循序漸進的,在一年之中,太陽對地球的直射會依次遍曆:
南回歸線→南赤間→赤道→北赤間→北回歸線→北赤間→赤道→南赤間→南回歸線
而與此同時,我們的節氣變化會依次為四時八節的:
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使地球靜止,使太陽運動
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這個過程。
在一年中,地球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階段性地受到太陽的直射。
所謂一天中的太陽直射,是指該地區一天中的正午時分。
而一年中的太陽直射,是指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緯度地區直面太陽正中心的光照輻
射。
從空間的角度
在這張圖裡,我們以正向放置的地球來觀察,可以看到随着時間的流動,太陽直射在地球空間上的變化。而這個過程又可以理解為:随着太陽光照直射在地球緯度空間上的變化而導緻時間節氣的變化。
從時間的角度
而在下面這張圖裡,我們可以看到太陽光直射地球各緯度地區與所到達的時間上的對應。
那麼結合以上兩張示意圖,我将地球公轉各個标志性的時空點進行理論上的梳理呈現:
在2018年12月22日,太陽直射到南緯23°26′,即南回歸線,我所在的徐州地區為冬至日;
在2019年2月4日,太陽直射到南緯11°43′,南赤間,我所在的徐州地區為立春日;
在2019年3月21日,太陽直射到0°赤道,我所在的徐州地區為春分日;
在2019年5月6日,太陽直射到北緯11°43′,北赤間,我所在的徐州地區為立夏日;
在2019年6月21日,太陽直射到北緯23°26′,即北回歸線,我所在的徐州地區為夏至日;
在2019年8月8日,太陽直射到北緯11°43′,北赤間,我所在的徐州地區為立秋日;
在2019年9月23日,太陽直射到0°赤道,我所在的徐州地區為秋分日;
在2019年11月7日,太陽将直射到南緯11°43′,南赤間,我所在的徐州地區将為立冬日;
在2019年12月22日,太陽将直射到南緯23°26′,即南回歸線,我所在的徐州地區将為冬至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