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建立之初,因為剛逢連年戰争,社會破壞嚴重,加以劉邦君臣本就自民間出身,所以能夠體諒民間疾苦,國家統治集團基本上能夠做到以大局為重。同時陸賈作《新語》,認為秦亡是因為暴政,所以應該改用緩和手段治理天下,并明确指出"無為",于是漢朝初年,便以"無為而治"作為指導思想。
所謂"無為而治",并非指統治者完全什麼都不管,而是在恰當的範圍内,在人民的生産和生活領域進行少量的幹預,輕怠役,薄賦斂,讓百姓休養生息。劉邦在其位的當年,就下令頒布《罷兵賜複诏》,以望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其中"蕭規曹随"的典故就是無為而治的典型代表。蕭何之後,曹參代以為相,然而作為百官之首,他卻日夜飲酒, 無所事事,于是引起了惠帝的不滿。惠帝便召見他,他問道:"你和先帝比起來怎麼樣?"惠帝答我不如先帝。曹參接着問:"那您覺得我與蕭何相比如何?"惠帝又答:"你不如蕭何。"曹參遂言:"既然你不如先帝,那我又不及蕭何,他們安定天下的時候,法令已經很完善了,我們現在繼續遵循他們當初的制度,又有什麼不好的呢?"惠帝贊同了他的說法。 在一定程度上,曹參所奉行的"無為而治"确實起到了有效作用,他死後還被百姓稱頌為"載其清靖,民以甯一。"
正是在"無為而治"的政策下,社會經濟很快得到了恢複與發展,百姓安居樂業,政治局勢穩定,直至文帝、景帝即位,繼續提倡輕刑慎罰,成就了"文景之治"的佳話。
然而漢初實行所謂的"無為而治"的政治措施,雖然起到過積極作用,但負面影響亦不小,長期放任自流勢必會造成社會上的弊端,如對商人的崛起沒有及時控制,以至于他們囤積居奇,坐地起價,并形成一股奢靡之風。同時他們還大肆兼并土地,造成農民無地可耕種,隻能流亡。
又如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采取盡量避免的措施,其中固然有漢初政治經濟實力不夠強大的原因在,但與當時的政策也密不可分。劉邦聽取婁敬的建議,以和親的手段,把漢室公主嫁給單于,并且每年送去大批絲綢、糧食,實際上卻并未解決匈奴問題。
黃老思想到後期已經不能再适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了,統治者想要集中掌握在手中的權利,自然也不可能一直沉溺在"無為而治"的狀态裡。這就為後來新儒學走上統治道路打下了基礎。其實儒家與道家思想的明争暗鬥很早就開始了,被普遍認為才高八鬥的賈誼被貶的真正原因,正是因為他主張 實行"多為",這就沒有适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其實這件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儒道不相合的事實。
所以等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将其它各家思想精華多加雜糅,又彙入了儒家之術,最終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學體系,這就迎合了漢武帝想要把權力集中起來的心理,并且它更能适應現實政治的需要,遂取得了思想界的統治地位。自此,漢初的黃老思想幾乎蕩然無存,而是逐漸形成了一套新的政治理念,後來宣帝還概括這為"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總之,在一定時期内,"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而等到它不能夠再滿足統治者的需要時,自然就被摒棄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