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小雪到意味冬氣已成、凜冬初始
冬養注重「養腎防寒」
有助于身體陽氣的潛藏
消解天地間的寒濕之氣
讓你冬天不易生病,來春也有好狀态
食補有方
《黃帝内經》記載了四季飲食基本原則:春吃甘,夏吃辛,秋吃酸,冬吃苦,少吃鹹。
冬天尤宜吃苦味,吃苦味可強腎髒、燥脾濕、除下焦濕氣、健脾助消化、補腎陽。
寒冬初始之際,多吃咖啡、紅茶、黑茶、羊肉、五味子、焙過的雞内金等苦溫食物,有一定的養腎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① 有清熱、瀉火之功的蓮子心、綠茶等苦寒食物,較适宜夏天食用
其次是,② 胃液不足者要少吃苦味,不然容易敗胃口甚至引起胃疼,大家食用前請結合自身情況。
黑色食物入腎。
熬粥、煲湯時放點黑豆/黑芝麻/黑米/桑葚等黑色食物,可順應自然界的收藏之勢、幫助補益腎精、補養腎氣,從而增強抗寒能力。
建議
①虛寒體質用牛肉芪棗湯調理:
200g牛肉、黑豆20g、
黃芪15g、大棗4枚、鹽
②氣虛體質用桑葚芝麻糊調理:
60g黑芝麻,60g桑葚
大米30g,白糖5g
③陽虛體質用杜仲湯調理:
200g羊肉,5g杜仲,
5g肉苁蓉,5g黨參,
5g當歸,5g枸杞,10g生姜
此外,我們還可以借助山藥、山茱萸、栗子、核桃、芡實、烏梅等固澀食物幫助身體閉藏精氣。
若不太懂體質或懶得搭配,可以常喝這道補腎養藏湯:栗子6枚,核桃6枚,枸杞3g,陳皮3g,紅糖适量。
天越冷,我們越想吃高熱食物,但吃多了容易内生火熱。而且突然大降溫,體内餘火會郁結,形成「寒包火」。
如果收藏了這些内熱,寒冬到來時、容易肺熱緻感冒。所以,補養同時别忘化解内熱。
推薦利腸胃的白菜、大芥菜,消積食、化痰熱、下氣寬中、解毒的各種蘿蔔,清潤、去燥火的茅根、荸荠、甘蔗、雪梨等食材。
我們除了注重養生食補,在起居、運動、作息等方面也要有所調整。
藏精養生
中醫認為,足是腎經的起始點,腰是腎之府,因此保暖腰足是藏精的關鍵點。
建議穿包腳跟的居家鞋,每天熱水泡腳以去除身體寒濕,提升體内正氣、增強抵抗力,泡腳時握空拳輕叩腰後腹,有溫腎陽的作用。
中醫有「腎開竅于耳」的說法。
每天雙手握空拳,用拇指和食指推摩耳廓至微微發熱,有固腎補腎、益精氣、壯腎陽的作用。
睡好覺,養心神
睡覺是最好的補養。每天早卧晚起(晚22點躺床休息,早7點起床),有利于陽氣潛藏,讓你全天精力充沛,甯心安神。
如果睡不好,可以用補氣血、調睡眠的酸棗仁湯方調理。
10g酸棗仁,10g百合
6g桂圓,15g去芯紅蓮
15g薏米,3片生姜,400g排骨
如果有運動習慣,建議盡量少選發大汗的運動;平常使用暖氣時,溫度别調太高,不然會傷陰且生燥生熱。
小雪已至,天氣漸寒,大家要做好養生保暖以安穩過冬。
轉載請聯系我們授權
部分圖片來源:pixabay
如有侵權,請告訴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