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普甯各鎮名字由來

普甯各鎮名字由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2 09:16:25

◆ 普甯的建置沿革

作者:彭妙豔

普甯各鎮名字由來(普甯的建置沿革)1

普甯在揭陽市中部,南連惠來,北接揭陽市區,面積1620平方公裡。2018年底,人口274.27萬,是全國人口最多的縣份之一。

普甯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剖割潮陽縣西部黃坑、洋烏、

普甯各鎮名字由來(普甯的建置沿革)2

水三都建立的。因寄予剖立以鞏固地方安甯,“剖”與“普”同音,而稱為普甯。後來有個别文獻誤載為普安,因而對于縣名,有過一些争議。

明萬曆十年(1582),原來割入普甯的洋烏、水兩都,重新劃歸潮陽,普甯僅剩黃坑一都。萬曆十四年(1586),縣治由創縣時所寄的貴嶼圩遷至厚嶼。以鎮山為洪山,而稱洪陽。經過多任知縣與地方人士的努力,至清雍正十年(1732)六月,才又從潮陽割出水都170村、貴山都半部93村、洋烏都尾段45村重歸普甯。至此,普甯縣的轄地共約1052平方公裡。一直延續到1950年春天。其間1947年7月,徙縣城于流沙圩。

普甯各鎮名字由來(普甯的建置沿革)3

1950年3月,粵東地區有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政區調整。這個過程中,把屬惠來縣的南陽山區505個村,和原屬南山管理局的錫溪鄉、原屬陸豐縣的大坪鄉、原屬揭陽縣的九鬥、烏石村等地劃歸普甯縣。又把原屬普甯縣的考溪、日路兩個村和棉湖東關橋、新寨等劃歸揭陽縣,把貴嶼南安鄉、石橋頭西鄉、軍埠村劃歸潮陽縣。

1958年5月,把原屬潮陽縣的山柄村除外的大長隴、陳店鄉的石港、浮嶼村和石船鄉的碗仔、百吉嶺、白馬柯、洋下、白沙溪、嶺尾、打鼓潭、望嶺、龍潭等村劃歸普甯縣。同年12月,普甯、惠來兩縣合并,稱普甯縣。1961年3月,惠來縣恢複建制。

1975年2月,把原屬普甯的貢山、湖西和四鄉等3村劃歸揭西縣。

至此,成為今日依然的普甯版圖。

1993年4月6日,撤縣設立普甯市(縣級),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委托揭陽市代管。

普甯各鎮名字由來(普甯的建置沿革)4

萬曆十年,洋烏、

普甯各鎮名字由來(普甯的建置沿革)2

水二都被割回潮陽縣,普甯僅剩黃坑一都時,僅轄興仁一鄉,分上、中、下三社。全縣僅有2876戶,8653人。耕地1313頃36畝。經濟十分薄弱,建設與發展受到嚴重制約。為此,自萬曆中起,知縣阮以臨等,即為恢複普甯版圖以利民生與發展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至清雍正四年(1726),代理知縣黃廷相根據地方紳士方宏道等的請求,再次上文要求恢複縣初版圖,經曆了多次“上司難之,反複辯論,累萬千言”的艱辛。但他的“便國、便民、便潮、便普”的“四便”的重要性的提法,也确乎說動了上司,終于使版圖的恢複進入了上級的議事日程。所以盡管黃廷相代理普甯知縣隻有一年時間,但因為包括要求恢複政區版圖在内,他有許多“惠政”,所以得以在離開後,“士民思之”,并立傳于地方文獻中。

再者就必須提及雍正五年(1727)知縣事,後以事落職的藍鼎元了。藍以“抱經濟才,洞達治理”著稱。當雍正九年(1731),廣東布政司根據前令黃廷相請求,組織對普甯政區劃定的調研時,已經不在任的藍鼎元仍然提出有見地的劃分意見。主要是從過去非普甯地的貴山都割出一半入普的必要與好處,讓“兩邑稱便”。後來那個1052平方公裡的定界,就是采納藍鼎元的建議而劃定的。

普甯各鎮名字由來(普甯的建置沿革)6

普甯的建置沿革中,有着曆代地方職官與紳士的參與和貢獻。把這些簡略交代,對于後世了解地方的今世前生,而不緻見物不見人,似乎有着必要。

于是我根據這一“構想”寫下這篇短文,讓後之來者于收獲沿革知識,并于沿革之處,看到有責任感的地方官的曆史作為。

普甯各鎮名字由來(普甯的建置沿革)7

來源:揭陽讀書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