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長城隻有一面牆嗎

長城隻有一面牆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11:09: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長城隻有一面牆嗎(長城對話羅馬邊牆)1

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發現明代長城城堡——清平堡遺址。清平堡城内遺迹保存較好、建築格局非常清晰,是國内非常罕見的保存原貌的明代長城營堡,對長城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義。 在此次羅馬邊牆大會上,中國學者于春雷介紹了清平堡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圖為在清平堡遺址内發現的典型“三瓣蟬翅”式磚砌慢道。 于春雷攝

長城隻有一面牆嗎(長城對話羅馬邊牆)2

在“雙牆對話”分會場,中英雙方代表于冰、大衛·布勞夫向羅馬邊牆大會顧問委員會和第二十五屆羅馬邊牆大會學術委員會贈送了由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和英格蘭遺産委員會共同主編的《雙牆對話:哈德良長城與中國長城保護管理研讨會文集》《雙牆對話:第二屆中國長城與哈德良長城保護管理研讨會文集》。 馬修·西蒙攝

長城隻有一面牆嗎(長城對話羅馬邊牆)3

第二十五屆羅馬邊牆大會上的“雙牆對話”分會場以介紹中國長城内容為主,由英格蘭遺産委員會資深考古學家托尼·威爾莫特和“雙牆對話”英方聯絡員大衛·布勞夫共同主持。他們都曾來中國參加過在河北金山嶺舉行的2019年“雙牆會”。 圖為威爾莫特在向會議聽衆介紹長城。 于 冰攝

長城隻有一面牆嗎(長城對話羅馬邊牆)4

此次大會組織了數場現場考察,重點參觀2021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産的“下日耳曼界牆”。下日耳曼界牆以萊茵河為主要防線,由羅馬道路連接沿線若幹軍事要塞構成,遺址保存狀況不佳,地面基本不可見,為保護和向公衆展示帶來極大挑戰。 (圖片選自大會官方網站)

頗有成效的

“雙牆對話”

1987年,中國的“長城”與英國的“哈德良長城”同時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随後,“哈德良長城”又擴展為“羅馬帝國邊牆(哈德良長城)。2017年12月,在中國國家文物局支持下,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與英格蘭遺産委員會簽署了《關于英國哈德良長城與中國長城的全面合作協議》,作為在英國舉行的中英政府間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第五次對話項目之一。從防禦戰略到文明交融,從遺産保護到如何面向公衆開放,“雙牆對話”(WALL TO WALL)交流内容涉及廣泛,并成功舉行了兩次頗具規模的“雙牆會”。

中國長城與羅馬邊牆是古代文明兩大防禦體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将二者進行相互比對。2018年3月和2019年11月,中國長城和英國哈德良長城保護管理研讨會分别在英國的紐卡斯爾和中國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金山嶺召開。2019年7月于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産大會期間,“雙牆對話”邊會舉辦;2021年10月,有關還舉辦線上“中國長城和英國哈德良長城保護、闡釋與開放學術會議”。2019年和2021年,中國文物出版社還分别出版了由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和英格蘭遺産委員會聯合主編的雙語論文集。

從“雙牆會”到

“羅馬邊牆大會”

2021年7月22日和23日,在福州舉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布達拉宮曆史建築群”“澳門曆史城區”“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武當山古建築群”和“長城”等6項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狀況報告得到審議并順利通過,其中長城被世界遺産委員會評為保護管理示範案例。這是繼2018年大運河文化遺産之後,中國世界遺産保護管理工作再一次獲此殊榮。“雙牆對話”國際合作成果成為長城示範案例中的亮點。

為使世界各地更多的學者和社會公衆了解“雙牆對話”學術成果,中英雙方學者積極拓展交流形式,推動“雙牆”在國際學術大會中亮相。2019年底,第二十五屆羅馬邊牆大會開始征集分會場議題,參與大會籌備的英方同事在第一時間通知了中方。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随即在全國範圍内組織了長城考古研究成果以申報此次“雙牆對話”分會場議題。在中英雙方共同努力下,“長城”議題通過該屆羅馬邊牆大會科學委員會評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該屆大會推遲了一年才舉辦,中方許多學者也隻能以錄播方式發言,在會議現場的中英文物保護和考古專家積極利用各種機會進行交流,闡釋相關研究成果,成功地将“雙牆對話”推上了更廣闊的舞台。

中國學者介紹了

哪些學術成果?

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長城早已享譽海内外,相比之下,中國與長城相關的學術研究規模與成果卻還不為外界所熟悉。在第二十五屆羅馬邊牆大會上,中國學者推出的考古研究成果,既涉及長城資源全線綜合調查,又涉及長城具體點段的考古研究;既展示崇山峻嶺上雄偉的磚石長城,又展現草原荒漠中滄桑的土草長城。研究内容還涉及長城牆體、長城軍堡和糧倉、考古發掘和數字化記錄以及自然風險因素分析。

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教授、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介紹了中國考古學發展的百年曆史和特色。他說:中國有數千年連續不斷的曆史文獻,考古資料與曆史文獻資料相結合的研究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鮮明特色之一;本世紀以來,中國特有的大遺址保護和大遺址考古工作逐漸形成了重視整體、系統研究,保護意識和保護工作貫穿考古全過程等理念。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于春雷以“清平堡遺址考古:探索長城考古的目的與理念”為主題,介紹了中國考古學者如何通過長城考古尋找表現不同文明、反映文明融合的遺迹與遺物,進而印證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中國學者還将長城與羅馬邊牆軍事體系進行了比較,使國際同行對中國長城體系的複雜性和中國長城學術研究的進展有了全新的認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李嚴通過比對中國長城和羅馬帝國邊牆後認為,兩者都有防禦體系,包含了城池系統、邊牆系統、 預警烽傳系統和驿傳系統。它們的相似之處表明:長城是人類共同的文化現象。

讓國際考古學者

更多地了解中國長城

羅馬邊牆大會上的國外同行,對中國長城的認知是怎樣的?在他們眼裡,八達嶺雄偉壯觀,保護條件良好,他們認為中國的長城比羅馬邊牆保護展示條件優越太多。以往,這些研究者接觸到的中國長城學術研究成果較少,主要印象多來自旅遊宣傳和旅遊體驗,所以對他們來說,“長城”僅是個單數名詞“Wall”,幾乎就是指北京的八達嶺長城。中國學者的介紹使這些國外同行對中國長城體系的複雜性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驚歎中國長城原來是涉及不同時期、不同走向的複數“Walls”,從而也提升了國際學術界對長城研究領域的興趣。

同時,羅馬邊牆大會為中國長城展現了更為寬廣的研究前景。中國長城加強系統學術研究和成果推廣,有助于提高中國長城名片的學術“含金量”,有助于深化人類文明認知。羅馬邊牆研究的權威學者布裡茲先生認為:“羅馬國家以某種形式延續了2000餘年。中華文明遺迹讓我們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新的認知,在羅馬邊牆的研究中可以作為寶貴借鑒。”

邊牆大會上

考古交流氣氛活躍

中國長城與羅馬邊牆都是世界文化遺産,也是世界兩大邊牆體系。加強相互之間的持續對話與交流,具有深遠學術意義。羅馬邊牆研究的視野和方法,值得中國長城考古研究進行借鑒,在形成獨立研究領域、制訂長遠考古研究規劃、優化長城考古工作流程和加強全域學術交流和成果共享方面都有具體的借鑒之處。

在遺産保護上,長期學術交流合作成為“羅馬帝國邊牆”跨國申遺的重要基礎。目前世界遺産目錄中已有3處以“羅馬帝國邊牆”為名的跨國世界遺産地,涉及英國、德國、荷蘭、奧地利、斯洛伐克等5個國家,形成獨一無二的跨國世界遺産群。

在遺産展示上,主題廣泛的學術研究為講述羅馬邊牆故事提供了豐富資料,使公衆更好走近和體會古代羅馬的軍事社會生活、曆史自然環境和對當代文化的影響。羅馬邊牆大會不僅是一個學術品牌,而且對羅馬邊牆遺産的現實保護管理工作産生了重要影響。其中開放的考古學家群體功不可沒,大量考古學家活躍在邊牆遺址管理、保護、展示、運營和社區參與前線,通過考古成果轉化踐行着遺産守護和價值傳播的雙重責任。

雖然羅馬邊牆學術研究價值巨大,其遺産保存狀況卻普遍不佳。如何将“不可見”遺址向公衆釋示和展示,沿線考古學家們各顯神通。在羅馬邊牆大會上遇見的許多頗有學術造詣的資深考古學家,都在從事社區考古、遺址展示、闡釋、産品設計、區域開發策劃、媒體傳播等方面,緻力于将考古學術成果轉化為專業人士和公衆都喜聞樂見的展陳和文化活動。

此次大會組織參觀了曆史上著名的瓦魯斯戰争遺址公園。那裡雖沒有任何實物遺迹展示,但從事公園管理運營的考古學家們通過古環境、古地貌、考古發掘、交通後勤、曆史文獻等多學科研究成果解讀,以觀景台、展示模型、當代藝術裝置等方式呈現出宏大戰争場面、戰争形勢分析和對戰争的反思,啟發觀衆主動對研究資料提問和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

考古學家群體的開放态度,反過來促進了公衆對曾經陌生的羅馬邊牆價值的認知和理解。也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企業和社區樂于與考古學家合作,在區域發展和社區活動中增加羅馬邊牆考古遺址研究、保護和展示等文化元素,大大增加了邊牆考古研究課題和經費來源,也豐富了羅馬邊牆遺址保護展示的模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