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搜索“溝通”,大家都在讨論如何提升溝通技巧,怎樣的溝通更高效等等,溝通能力已經成為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能力之一,畢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溝通無時無處不在。
我們塑造個人身份、表達自我也需要通過溝通來實現,維系一段健康長久的關系,更需要通過良好的人際溝通來實現,因此學會有效溝通至關重要。
《日常生活中的人際溝通》一書用活潑的互動對話方式,介紹了日常生活中實用的溝通知識和技巧,讓大家能在自我實踐中有效地提升溝通能力。
書籍作者朱莉娅·T.伍德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主要研究傳播學、個人關系、親密伴侶暴力、女性主義以及性别、溝通和文化的交叉研究,工作37年的她不僅出版了25本書,還榮獲多個教學和學術獎項。
通過閱讀學習本書,我認識到人際溝通的重要性,也學到了五個提升人際溝通的重要技巧。
1 至關重要的人際溝通
美國著名社會學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我們的溝通是為了滿足各種需求”,他提出的需求層次論,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歸屬需求、自尊需求,到抽象複雜的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生存,剛出生的嬰兒已經會通過大聲啼哭來告訴大人自己的需求,随着成長,我們會與更多人溝通交流,來保證自己的基本生存。
安全需求則是當我們遇到問題、困難、危險時,會去和相關人進行溝通,來确保解決問題和自己的安全。比如家裡門鎖壞了,需要與修門鎖的人溝通維修或更換門鎖;遇到危險的事情會選擇報警等。
歸屬需求,也就是我們的社交需求,我們希望融入群體中,希望能夠得到家人、朋友、愛人、團隊的關懷、信任、呵護、理解。
而歸屬需求也與健康有着很密切的聯系,在書中提到社會學家金斯利·戴維斯進行的案例研究,他在不同時間對毫無聯系,但是都在6歲以前很少接觸人的兩個女孩進行了研究。
安娜和伊莎貝爾,她們6歲前都住在黑暗潮濕的閣樓中,很少接觸人,以至于她們的智力未發育成熟,行為如同6個月大的孩子一般。
安娜在面對人們的時候,異常冷漠,不做任何回應,即便照顧她,與她溝通,也沒有任何好轉,四年後,她去世了;伊莎貝爾則會咿咿呀呀地咕哝,會用手勢回應人們,在兩年的系統治療後,她的智力恢複正常水平。
兩個女孩如此大的差别就在于人際溝通。安娜一直是一個人,從來沒有人與她溝通過,而伊莎貝爾跟随聾啞母親生活,母親雖不會說話,但是她們之間仍有溝通,或是手勢或是聲響。
由此可見,如果缺少人際溝通,人甚至會失去自己作為人的意識,身體健康也會大打折扣。
當我們融入群體後,我們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自重,我們會通過他人的評價,來形成和塑造對自我的認知,這個過程會貫穿我們整個人生,我們會持續地從家人、朋友、愛人、領導、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的眼中認識自己,這就是自尊需求。
最高級别也是最抽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需求,那是思想、心靈和精神的需求,我們的個人成長需要與人溝通,通過溝通認識自己的未來發展,甚至激發自己的個人潛能。
既然人際溝通如此重要,那我們該怎樣提升溝通能力呢?
2 怎樣有效提升溝通能力
書中提到了提升人際溝通能力的五個重要技巧,首先是培養多種溝通技巧,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溝通技巧能夠聊遍天下,所以要給自己建立廣泛的溝通行為庫。
溝通行為庫裡的溝通技巧要針對不同情景、不同人、不同需求進行分門别類,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溝通技巧,比如朋友傷心難過,我們安慰他們時需要帶着善意和同情心,溫暖舒緩的勸慰。
隻掌握溝通技巧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知道什麼是合适的溝通方式,也就是結合個人目标、背景、溝通對象,來考慮采用怎樣的溝通方式。比如在安慰朋友時,過多地談自己的事情和經曆,不僅不合适,還會讓朋友覺得你不是真正的關心她。
因此我們在溝通時要注重采用雙重視角,既要了解自身的觀點、看法和感受,也要了解對方的,不過采用雙重視角往往很難做到,人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也喜歡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别人,這就導緻溝通出現問題。
比如孩子喜歡和欣賞的音樂或衣着,父母可能會從自己的角度去批評孩子,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聽他們的建議,去理解他們的觀點,也許就能接納孩子,也能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
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在溝通過程中,會觀察和管理自己的溝通能力,會為了不讓别人難堪或尴尬,而選擇不去反駁,但是時時刻刻做到自我監管很難,有時候忽略了監管,不僅讓自己後悔不已,還可能會傷害别人,因此在溝通重要的話題或與不熟悉的人溝通時,一定要做好監管。
最後就是注重溝通的道德性,在與人溝通時要尊重對方,把對方當成獨一無二的個體,當然也要尊重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要知道溝通是一個互動的不斷發展的過程。
寫在最後:
無論社會怎樣發展,無論我們的人際關系如何變化,溝通都是最重要的,畢竟人與人相互依存、相互需要。
既然如此,那就行動起來,提升溝通能力,既能充實自己,也能豐富和融洽我們的人際關系,更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快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