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是在上海封控前一天搬進新屋的,時間點踩得很巧。身為多栖創意人的NIK如今已經來上海五年,新新舊舊的公寓洋房已經住遍,唯一缺憾是始終覺得沒法找到個理想的平衡——舊屋美但設備陳舊,新樓又好像總是缺乏點積澱。後來他偶然來了趟蓋斯康公寓,終于在這裡,找到了長久尋覓中一個值得駐足的落腳點。他很快訂下這間屋,在此之前,整棟樓剛完成為期兩年的修葺。
NIK的新家坐落的建築是法國建築師赉安(A.Leonard)1935年的作品,也是近代上海Art Deco風潮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建築立面中軸對稱,兩側逐步跌落,帶有明顯Art Deco風格的流線型外牆面和處處可見的圓弧線條形成簡潔主體。牆面幾乎沒有過多的裝飾元素,僅以利落幹淨的建築線條配以棕色米色的平滑面磚,實用考究,長久以來居住過無數中外名人學者,也曾被作為外國駐滬領事館使用。
上圖:NIK家中客廳全貌,他喜歡将自然材質混搭:羊毛、大理石、新舊皮質都是經得起時間沉澱,越用越有質感的材質。
下圖:蓋斯康公寓©️Raams Studio
新家地理位置本身的故事,是吸引Nik的點之一。NIK一直對建築感興趣,帶有秩序感和古典意味的Art Deco尤甚。家裡挂着數幅他自己幾年前在世界各地拍的建築攝影作品,空間構圖都對稱規整,正好有着Art Deco的意味,也就巧妙又不刻意地,和這棟樓的風格整體呼應了起來。
整間屋以入戶電梯為界,被分為兩個幾乎對稱的獨立空間。左邊空間是待客用的主客廳、大部分時間用來工作的餐廳和書房;右邊空間則更為私密些,以起居室為主要功用。
上圖:書架來自已經停産的MUJI,NIK通過多家店鋪将隔闆、五金材料配齊。
下圖:屋主NIK,也是雙語主持人、香水、腕表評鑒人。
“這個戶型我是喜歡的。如果我想把外婆從北京接來住幾個月,兩邊門關上,她在卧室休息,我在客廳辦公,就能像兩個公寓一樣互不影響。”NIK說。
但屋子剛拿到的時候,他還是有不甚滿意的地方:前主人在空間裡做了過多的牆體鏡面裝飾,硬裝風格老派矯雜,還做了吊頂,大大壓縮了空間高度和開闊度。NIK決定大刀闊斧來做些改變。
由客廳看向餐廳,這裡是特殊時期和鄰居們一起吃飯喝酒,使用率最高的空間。
木質是NIK喜歡的内飾材質,于是他想以大面積的木質結構代替原本枯燥的牆面。他先給餐廳訂了一塊北歐的木質壁櫃,和餐廳牆面等高。這塊深栗色的胡桃木牆闆上有靈活拼接的切口,允許主人以自己的喜好在上面拼接高度不一的置物架闆。NIK在上面放了自己收藏的品牌書籍、藝術家畫作和一些銀器:據他說,自從養貓之後,花瓶器皿就通通換成了金屬的,銀質或黃銅,原因當然不言而喻——不過意外之喜是,光線下的金屬光澤與木質的啞光收斂形成了碰撞的對比,恰好讓這片空間多了些呼吸的氣口,不顯沉悶。
NIK鏡頭下的貓咪Cashmere
壁櫃架的中央放着一張拼貼畫,上面以各色面料和織物裁剪組合,以并不搶眼的配色,形成了一個男孩的後背。這是NIK收藏的一位住在舊金山的藝術家的作品。“這個藝術家的父母之前在越南服裝工廠裡工作,他就用工廠的面料制作了這幅作品,緻敬父母。”NIK說。這個曾經打動NIK的故事如今被他放在書架上,畫作上方是以chanel花呢面料裝飾封面的品牌書。它們以面料為彼此呼應的語言,也透露着主人與時裝之間長久以來的情結所在。
上圖:NIK坦言自己不會做飯,常常靠鄰居和朋友們投喂,廚房多用來做咖啡。
下圖:書房是他平時最常待的地方,工作用的書籍圍繞左右,綠色扶手椅來自設計師周宸宸的Frank Chou Collection,椅子後方的黑色小凳來自Ming Design Studio。
餐廳的右手邊即是書房,兩個空間完全打通形成的通透感,讓這裡成了NIK在家裡最常停留的地方。這裡有兩件幾乎與壁櫃顔色相近的實木書櫃,是NIK幾年前就在上海Vintage店鋪裡淘來的舊貨,木頭的顔色也随着時間推移,愈發深厚。櫃子裡放滿了書,關于旅行,關于香氛,關于葡萄酒,也和壁櫃上各個奢侈品牌的時裝書一起,印證了NIK在多栖角色裡深耕的各個領域。
上圖:客廳角落裡跟随NIK多年的沙發和邊桌。
下圖:德國科隆的美術館建築内部照片(左)與攝影師Ellen von Unwerth的黑白時裝攝影作品(右)。
NIK之前常給雜志寫旅行專題,撰文拍攝全攬,文字和圖像都帶着非常一緻的個人風格,閑散舒适。牆上挂着一幅德國科隆的美術館建築内部照片,就是NIK旅行時候拍的,線條明快簡潔,充滿秩序感,有着狀如管風琴般的莊重。它的對面,則是一幅著名女攝影師Ellen von Unwerth的黑白時裝攝影作品,是NIK的收藏,人物活潑又頑皮,就在這份莊重感裡增添了自然的生動。
它們之間的碰撞,也在無形之中标記出NIK喜好的風格。他喜歡這份生動,也是他眼中,一個真正有人生活的家裡不能缺少的特質。“我不是很推崇一些特别冷感的,例如侘寂的家宅風格,”NIK說,“我不相信這樣的家在日常也長這樣。我們總得找一個平衡:不論是對品牌來說,在商業和背後傳承文化中的平衡,還是對一個家來說,功能性和美感之間的平衡。”
瑞典設計師Arne Norell的這張沙發所有來的客人坐過之後都贊不絕口。圓桌上是NIK喜歡的香薰,墨綠色花瓶來自Studio KAE 。
關于這份“平衡”的實際表達,NIK的家裡有個恰如其分的例子:他的客廳裡放着一隻中古皮質沙發,主體是原皮的深褐色,配着紗線原色的織面,帶着日積月累的使用痕迹,甚至部分地方已經微微磨毛,在暗部泛起更深的棕調。這也是他收的一隻舊物,來自瑞典設計師Arne Norell。這位設計師擅長對木材、皮革、織物和金屬做各種各樣的組合處理,以極度的舒适度和細緻做工聞名。
這是至今為止陪伴NIK最久的一件家具,伴他漂洋過海,數年來始終是他的最愛之一。你或許可以說這張椅子其貌不揚,但也可以說,是一件簡潔但充滿生活真意的設計——它在美感與功能性之間找到了合适的錨點,穩穩投中,才在日複一日之間保持經久不衰。
上圖:書房外的陽台,老舊的地磚,豐茂的植物,透口氣的同時可以看到院子對面同時期的另一棟公寓。金屬Monochrome Basic 吧椅來自設計師李希米,藍色馬紮來自TANCHEN ST07。
下圖:NIK自己拍的平日裡的陽台時光
NIK說,他對家居的品位是“無方法論”。“沒有說這個家具我要特意符合哪個風格來買......就隻看自己的視覺感受,隻看舒不舒服,按自己的第一直覺來走。”他也說,這幾年自己的品位也在一個大的阈值中發生細小的改變:比如原來會喜歡北歐極簡的秩序感,現在則更愛意大利式的,随意的好看。
但這種“随意的好看”,背後并不是真的“随意”——如同時裝裡我們常聽到的“不費力的時髦”(effortless chic),其背後也是有長期的隐形沉澱。像是時間的陳釀,總能在不斷推移的過程中生長出新的香氣。不斷認識自己,不斷打磨審美品位,都是一個道理。
卧室位于整個公寓另一側的最裡端,私密安靜。圖中為Knights Craft的床。
此前我們說到,NIK一直以來涉獵的是各個領域的創意事業:主持人、時裝、香氛、葡萄酒、攝影以及旅行寫作......多栖的忙碌身份,給了他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讓他的風格和個人印記,借由不同的表達形式講述出來。
疫情之前,NIK常在各個國家之間走動。移動是他的常态。而搬進淮海公寓的時候,恰好是封控前一晚,NIK就在之後城市沉寂的2個月内,慢慢拆開自己的箱子們,一件件整理帶來的家具和用品。有斷舍離,有碎片化的回味,也剛好給了自己一個休憩和修心的機會。
客廳一側的書櫃,NIK家裡最多的書籍多是和日常工作相關,其次是喜歡的藝術家的畫冊。
“我相信家是建築形态的記憶。家居也好,收藏也好,梳理它們的過程,就是梳理我曾經在全世界待過的地方,留下的記憶,買過的東西......甚至是看待事物,取舍的方式。”NIK說。
NIK的客廳裡還有兩件小小的茶幾,茶幾面上是航海圖的樣子。這也是他在中古市場的收獲,當時看到不假思索就買了下來。“看到它們,就像看到那會兒在密集旅行的自己。”NIK笑着說。
他的旅行一向都比較緩慢。“一般跟我約稿的雜志都知道我的脾氣,我會跟他們說大概要去哪裡,但我一定不會安排很緊的行程。哪怕是個小鎮,我也會最少安排一周,大一點的城市都要兩三周起。”NIK更相信順其自然的生活體驗。不是走馬觀花的過場,不是蜻蜓點水的觀看,他筆下的專題,拍出的照片,從世界各地帶回的家具和小東西,也就格外自然有趣。
NIK拍攝的家中角落
還是那個詞,順其自然。它們并不是外表高級,而内裡毫無情感的。寫下的專題是,陪伴Nik數年的家具也是,它們都承載着特定的記憶,凝結着微微的煙火氣,能在特定的時候把Nik帶回某個曾經路過的小巷,吹過的海風,看過的夕陽或者走過的路。
“現代人旅行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飽覽異域風光,有的是為了品嘗異域美食,有的人則希望通過抵達未知的目的地試煉出理想生活的樣貌......或許是一定程度上,能夠讓人安放心事的地方。”
Knights Craft黑色沙發背後的白色飾面牆和他收藏的Chanel滑雪闆都有着些許Art Deco風格的幾何線條。
這是NIK疫情前最後一次,在波爾圖和裡斯本的旅行專題前言。這篇專題裡,有張跨頁照片非常有趣:拍的是碼頭一角,對岸是裡斯本标志性的歐洲山城地貌,樓宇高低錯落;而這邊的海邊咖啡廳傘下,一個男人在陽光下打盹,背後的海面正在風中泛起柔和波紋。
你可以想見,拍下這張照片的一定不是一位行色匆匆的旅行者:它需要宛如生活于此的耐心,帶着無需遵從固定章法的旅行習慣,隻是慢悠悠地在海邊選好構圖,按下快門。接着這張照片會和他的回憶一起,回到家中,被印刷出來,被安放在某個角落,最終慢悠悠地,成為家的一部分。
攝影:朱迪
撰文:YT
造型、策劃:Yann
新媒體編輯:hanxi
部分圖片由NIK提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