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去世,後宮之中,一片哀婉。孫貴妃是朱元璋身邊最早的侍妾,陪伴朱元璋的時間僅次于馬皇後,因此被冊封為貴妃,在後宮之中,居第二位。
朱元璋是長情之人,他讓禮部為孫貴妃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不僅如此,朱元璋還下令讓太子和其他諸位皇子服齊衰(“五服喪禮”中排名第二的喪服)。
沒想到,朱元璋這個旨意一下,有一個人立即表示反對,朱元璋一看,原來是太子朱标。
朱标認為,自己身為皇後嫡子,在父母都在世的情況下,若為庶母服喪,不合禮儀。
在古代禮儀中,庶子以嫡母為母,但對于嫡子來說,庶母壓根不是母。所以在大戶人家,父親的小妾去世,嫡子是不需要服喪的,隻有小妾的親生兒子才需要服喪。孫貴妃地位雖尊貴,但在朱标看來,她也是庶母。現在朱元璋讓朱标去為孫貴妃服齊衰,顯然不合理。因此,朱标就反問朱元璋一句:
“然則諸侯之子不為庶母服,而況于天子之嗣乎?”
孫貴妃去世,朱元璋本就心情不好,太子朱标竟然還來質問自己,朱元璋怒火中燒,抽出寶劍就要砍朱标,朱标見事不好,拔腿就跑。
于是,明朝的朝堂上,就出現了奇葩的一幕:皇帝拿着寶劍追太子,嘴裡或許還在喊“你站住”之類的話,而太子則不管皇帝喊什麼,反正先跑再說。大臣們看着不好,連忙拉住氣喘籲籲的朱元璋。朱标見朱元璋不追了,這才停下腳步。
有一位叫桂彥良的大臣就勸朱标說:“你雖然占理,但君父之命不可違啊!”朱标覺得桂彥良說的也有道理,便向朱元璋道歉,答應服齊衰。朱元璋見朱标改變主意,立即就氣消了,又恢複了父慈子孝的場面。
《明史》雲:
庶子為生母服三年,衆子為庶母期,自妃始。
嫡子為庶母服喪的規矩,就是從孫貴妃開始的。後人都知道這個規矩,卻不知,在這個規矩誕生的背後,有朱元璋拔劍砍朱标的一幕。
在洪武年間,太子朱标地位超然,朱元璋打他、罵他,卻一直信任他。自古以來,太子之位坐得越久,和皇帝就越容易生疏,但朱标當了25年的太子,父愛不減,足見朱标有過人之處。
本文,筆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标,希望從這位英年早逝的皇儲身上,讀懂朱元璋最初的期冀。
一、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爆發,朱元璋從僧人變成了一位起義軍士兵,投奔濠州紅巾軍元帥郭子興。因朱元璋長得威猛高大,又在寺廟裡學過識字,很快得到郭子興的重用,郭子興便把義女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
《明史·孝康皇帝列傳》記載:
興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長子也。母高皇後。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陳迪家。
朱允炆登基後,追尊朱标為“孝康皇帝”,上文的意思是:朱标是朱元璋長子,其生母是朱元璋之妻馬氏。至正十五年(1355年)生于太平縣一個叫陳迪的農戶家中。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朱元璋娶了馬氏之後,因為受到郭子興的兒子排擠,他便帶着妻子馬氏和24位心腹将領離開濠州,前去定遠。史書稱之為“南略定遠”。在定遠,朱元璋逐漸站穩腳跟,後來攻下滁州。再往南攻打和縣,然後渡江,占領太平,最後攻占南京。
南京,在元朝末年叫集慶,集慶之戰,是朱元璋命運的轉折點。當然,為了奪取集慶,朱元璋把所有的家眷都留在太平,然後全軍出動,才拼死拿下集慶。而朱标,就是在這個時候生在了太平。
當朱标出生的消息傳到集慶戰場上時,朱元璋正在酣戰,他興奮不已,在身後山坡的石頭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八個字,這一年,朱元璋已經28歲。果然,朱标的降生,對朱元璋是極大的鼓舞,他三軍用命,打敗了元軍,奪取集慶,後來改集慶為“應天”。
根據《明史》和《明實錄》記載,朱标是馬皇嫡出,但是在部分野史上,有認為朱标并非馬皇後所生。依據是南京太常寺的《寺志》記載:
孝陵享殿,太祖高皇帝高皇後南向。左淑妃李氏,生懿文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碽妃生成祖文皇帝,獨西列。
太常寺的記載中,馬皇後無子,朱标的生母是李淑妃,朱棣的生母是碽妃。
不過,筆者始終認為,朱标應該是馬皇後所出,一方面是因為正史記載,另一方面,建文帝登基後,并沒有追封李淑妃為太祖皇後,也能說明問題。
二、遊覽山川,經曆田野
朱标出生後,朱元璋四處征戰,但他對朱标十分重視。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下睦州,特地邀請浙東大儒宋濂來做朱标的老師,當時,朱标還不滿4周歲。正是有宋濂的教導,朱标才形成了敦厚、溫和的性格。
朱元璋不僅要培養朱标讀書習武,還要引導他體驗生活,了解民生維艱。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被推舉為吳王,立長子朱标為世子。三年後,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即将登基,朱元璋特地讓朱标從南京回到濠州,去祭拜祖陵。臨行前,朱元璋對朱标說:
兒生長富貴,習于晏安。今出旁近郡縣,遊覽山川,經曆田野,其因道途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闾閻生業以知衣食艱難,察民情好惡以知風俗美惡……
朱元璋的意思是說,你生下來,就有我的庇護,沒經曆過什麼波折,習慣了安逸的生活。現在你回去,“遊覽山川,經曆田野”,多看看人間煙火,了解民間的善惡美醜,這對你的成長大有益處。
朱标在經過太平時,特地拜訪了陳迪家,因為這是朱标的出生地,朱标“過太平訪迪家,賜白金五十兩”。可見,朱标對于這家人,還是心懷感激的。當年底,朱标回到南京,朱元璋特地帶朱标到郊外視察。《明史》雲:
令左右導之農家,遍觀服食器具。
朱元璋讓人把朱标帶到農家,讓他了解農民的生活器具。在回來的路上,朱元璋看着道路旁邊的荊棘,他還不忘給兒子上了一課:
“古用此為撲刑,以其能去風,雖傷不殺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兒念之。”
朱元璋說:荊棘雖然有刺,但能祛除風寒,所以,古人雖然用荊棘打人,但并不想用它來殺人。古人的用心非常仁厚,你一定要牢記于心。
很多人認為,朱元璋性格剛猛,而朱标性格敦厚,朱元璋難道不嫌棄兒子太過仁慈嗎?其實不然,朱标的仁厚,從一開始就是朱元璋所希望的。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正式登基,建立大明。朱元璋封妻子馬氏為皇後,封長子朱标為太子。《明史》記載了一個趣事:
帶刀舍人周宗上書乞教太子,帝嘉納。
意思是:當時有個叫周宗的人,官職是“帶刀舍人”,他主動上書,請求教太子習武。朱元璋很欣然地接受了,果然讓周宗來教朱标武藝。
很多人認為,明成祖朱棣文韬武略,而他的大哥朱标則顯得有些文弱,其實,這是一種誤讀。在朱元璋悉心安排下,朱标也是能文能武的,隻是,一方面朱标沒有機會帶兵打仗,另一方面朱标也沒有和朱棣相比的參照,所以,不能武斷地說朱棣一定比朱标強,當然,反之也是如此。
三、戴星而朝,夜分而寝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很多想法都比較複古,例如,他力排衆議,堅決重拾封藩制度。在朱元璋的骨子裡,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也根深蒂固。所以,在朱标去世之前,朱元璋從來沒有想過要更換皇儲。為了培養朱标,朱元璋可謂煞費苦心。
朱元璋把最能征善戰的徐達任命為太子少傅,把明初第一文臣李善長任命為太子少師,把猛将常遇春任命為太子太保。另外,像馮勝、劉基(劉伯溫)、廖永忠、楊憲等人,統統被朱元璋派到太子府兼職。朱元璋幾乎把明朝最精銳的團隊,都塞到東宮去。朱元璋相信,在他的悉心培養下,大明朝的第一位太子,一定是一位超越曆朝曆代的太子。
朱标也不負朱元璋所望,在這些精英的培養和熏陶下,朱标變得非常幹練,他像父親一樣勤政,每天聞雞而起,書不離手,他還要廣泛參與朝政,朱元璋每每問及他政務,他都能對答如流。
所以,到了洪武十年,朱元璋公開下了一道聖旨,《明史·孝康皇帝列傳》記載:
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從洪武十年起,朱元璋就把政務全部交給太子來處理,朝中大事皆由太子決斷,然後上報給朱元璋即可。這一年,朱标23歲,史載他“戴星而朝,夜分而寝”,表現得非常勤奮。朱元璋和大臣每每看到太子,都贊不絕口。《明史》評價:
皇太子标居位二十有五年,分理庶政,神贊弘多。
如果後來不出意外,若幹年後,朱标将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帶領王朝繼續走下去。
《明史》說:“太子為人友愛。”也許是沒有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過,朱标和朱元璋最大的不同,是朱标的治國理念裡,始終有“人性本善”的思維,而朱元璋則是典型的“人性本惡”思維。所以,在外人看來,朱标比朱元璋要寬厚得多。
例如,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後,宋濂的孫子宋慎被牽連其中,按律,應該被株連全家。但朱标深知宋濂沒有參與其中,他和馬皇後一起向朱元璋求情,最終朱元璋免了宋濂一死。
《明史》記載:
秦、周諸王數有過,辄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辄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标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太子,同時,他還是一位合格的兄長。朱元璋的次子朱樉、三子朱棡經常犯錯,動辄被朱元璋責罰,朱标總是袒護他們。有一次,有人密告晉王朱棡謀反,朱元璋大怒要殺朱棡,朱标跪下來為三弟去請,情真意切,朱元璋才有所感悟。
永樂時期,漢王朱高煦屢次陷害太子朱高熾,朱高熾每次都以德報怨,在朱棣要貶朱高煦為庶人時,朱高熾哭着為弟弟求情。後人曾評價說,明仁宗朱高熾的胸懷之寬廣,為明朝諸皇之最。
殊不知,朱标的胸襟,并不亞于他的侄子朱高熾。遺憾的是,朱标英年早逝,沒能成為“諸皇”之一罷了。
朱元璋身為皇帝,有自己的權威,朱标作為太子,一方面要為國出力,另一方面也要做一個孝子,所以,當朱元璋和朱标存在沖突時,每次都要考驗朱标的智慧。在《剪勝野聞》中,曾記載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朱元璋要大開殺戒,朱标力勸,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一怒之下就要殺朱标,朱标一邊跑,一邊故意從懷裡掉了一幅畫。朱元璋打開畫一看,原來是馬皇後的遺像。因為和馬皇後夫妻情深,朱元璋頓時氣消,聽從了朱标的勸告。
朱标雖然仁義,但他并不是一味的心軟,例如,胡惟庸案爆發時,朱标的态度就很堅決,支持父親肅清胡惟庸的勢力,但他不支持濫殺無辜。
也就是說,朱标仁厚歸仁厚,但原則歸原則。作為一名優秀的太子,他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絕不是純粹的心慈手軟。
四、太祖一掬淚,宗廟千年恨朱元璋一直有個夙願,那就是遷都。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派徐達北伐的同時,就曾親自到宋朝舊都開封巡查,但他發現開封早已是破壁殘垣,便打消了遷都開封的想法。因為朱元璋的前身“紅巾軍”的口号是“反元複宋”,朱元璋對宋朝有特殊的情節,所以,洪武年間,朱元璋曾把應天稱為“南京”,以老家濠州(古鳳陽)為“中都”,以開封為“北京”。
洪武二十四年,禦史胡子祺認真給朱元璋分析了明朝的地形,胡子祺認為:
夫據百二河山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出自《明史》)
胡子祺的意思是說,西安自古就是漢唐故都,地理優勢得天獨厚,是最佳的都城。朱元璋于是心動不已,當年八月,朱元璋便派太子朱标代自己去陝西考察。
朱元璋派朱标去陝西,其實還有一個原因,當時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被當地官員多次舉報,朱元璋希望朱标能以兄長的身份去調查一下朱樉。
朱标到達陝西後,為秦王朱樉說情,又親自考察了陝西多次關隘,命人畫成地圖,盤桓了3個多月,于當年底趕回南京。
《明史》雲:
比還,獻陝西地圖,遂病。
朱标回來後,把陝西地圖獻給朱元璋,然後就病倒了。朱元璋起初以為太子太過勞累,讓朱标休息數日,但朱标的病不但沒好,還有加重的趨勢。朱元璋這才重視,讓太醫輪番去給朱标問診,見朱标病情還不見好,朱元璋甚至大赦天下,希望上天能夠保佑他的愛子。
然而,天妒英才,洪武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大明朝的日月仍在,但天下卻少了一位太子。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五》記載:
懿文卒,高祖年六十有五矣,于東角門,對群臣泣。
朱标病逝那年,年僅38歲,而朱元璋已經65歲了,白發人送黑發人,本就對老人打擊很大。再加上朱元璋悉心培養朱标多年,對朱标抱有太大的期望,朱标的戛然而逝,讓朱元璋肝腸寸斷。
明太祖一掬淚,不僅僅是心痛失去了一個兒子,更是在為大明朝的未來擔憂。
想當初,名将常遇春病逝柳河川,朱元璋聽聞後,作詩雲:
“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
朱元璋說自己一生鐵血心腸,從來不為兒女哭泣。朱元璋或許沒有想到,他最後還是為兒女哭了一次,因為這一次,失去的是他最珍愛的孩子。
朱标去世後,大明朝的未來略顯暗淡,朱元璋仿佛老了二十歲。他谥朱标為“懿文太子”。6年後,朱标之子建文帝登基,尊朱标為“孝康皇帝”。朱标也因此成為明朝276年間,僅有的兩個沒有當過皇帝,卻擁有皇帝名号的人之一。
五、燕王入主,換了人間朱标活了38歲,當了25年的皇太子,這期間,他和朱元璋雖然有分歧,朱元璋甚至多次要拔劍砍他,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的父子關系。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太子之位因為太過矚目,往往是衆矢之的。縱觀曆史,太子之位坐得越久,風險就越大。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的太子胤礽,都曾經很得父親喜愛,最後也都走向窮途。但朱标不同,他自始至終,都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38年,不失父愛,朱标已經很不簡單。遺憾的是,天妒英才,朱标沒失去父愛,卻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宋濂這輩子教了很多弟子,最出名的有兩個,一個是懿文太子朱标,另一個是被朱棣滅族的方孝孺。作為朱标的師弟,方孝孺曾寫過一首關于朱标的詩:
盛德臨中夏,黎民望彼蒼。少留臨宇宙,未必愧成康。宗社千年恨,山陵後世光。神遊思下土,經國意難忘。
方孝孺認為,朱标之死,是明朝宗廟的千年之恨。
筆者認為,朱标之死,對明朝至少有三大影響,第一個是影響了朱元璋的傳位計劃,第二是讓朱元璋被迫中止了遷都計劃。第三是直接導緻了朱元璋“屠戮功臣”。
若朱标沒有英年早逝,明朝的皇位或許始終在朱标一脈,朱棣一輩子或許都是一個藩王。
若朱标沒有英年早逝,朱元璋有可能會遷都西北,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守得可能不是山海關,而變成了雁門關。雖然這樣做的利弊很難說清楚,但至少對明朝影響很大。
若朱标沒有英年早逝,以他的威望,必能讓功臣們臣服,傅友德、馮勝、藍玉、王弼等諸位功臣,也許會善終。那樣,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或許能畫上完美的句号。
筆者還認為,朱标文韬武略,處事溫和,他若繼位,不會像建文帝那樣急切地削藩,更不會輕易激化和諸王的矛盾。這樣,靖難之役就不會爆發,明朝百姓不必承受四年戰亂之苦。以朱标的才能,明朝或許能提前迎來另一個盛世。如此,“明太宗”這個廟号,或許不會代表朱棣,而是會成為朱标的代名詞。
或許,作為第二代帝王,朱标能像唐太宗一樣,締造一個“貞觀之治”,但這隻是假設,也或許,朱标沒有朱元璋和朱棣的魄力,他會成為一個作為不大的宋太宗,也說不準。
隻是,曆史沒有假設,朱标和朱棣,到底誰優誰劣,注定無法比較。
在朱元璋心目中,朱标是愛子;在建文帝心中,朱标是慈父。可是,到了公元1402年,朱棣入主南京後,朱标已經不是仁厚的兄長了。
朱棣廢黜了朱标“孝康皇帝”的稱号,恢複朱标為“懿文太子”。因為朱标畢竟當了25年的太子,名分在那放着,朱棣要塑造自己的正統地位,就要逐漸降低朱标的影響力。
如果說,不承認朱标被追封的帝位也就算了,但是朱棣接下來的做法,則有些故意抹黑朱标了。
《明太宗實錄》記載:
懿文太子以柔弱牽制文義,不稱太祖意。
朱棣公然評價:朱标太柔弱了,不稱朱元璋的心意。
朱棣是在告訴大家:朱元璋嫌朱标太文弱,早就對朱标不滿了。即使朱标不早逝,他也不會得到皇位。
無獨有偶,永樂朝成書的《奉天靖難記》,不僅僅是在貶低朱标,可以說是在诋毀朱标了,書中這樣評價朱标:
懿文太子所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嘗督過之,退辄有怨言,常于宮中行呪詛。
意思是:朱标為人違背道義,多次忤逆朱元璋。朱元璋曾多次糾正他的錯誤,可他卻心有怨言,常常在宮中辱罵朱元璋。
朱标有沒有辱罵朱元璋,筆者不知道,但我看到了這部書在辱罵朱标。忤逆、咒罵,這本書把朱标說成了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輩,得利者到底是誰,不言自明。
其實,朱棣取得的成就,已經證明他是一位偉大的帝王。但是,筆者認為,朱棣“靖難”時,朱标已死,朱标優秀與否,和朱棣已無直接沖突。朱棣的偉大,不能靠踩着兄長的屍骨拾階而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