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時間的紐帶,中國漢字淵遠流長!悠久的中華文明傳承,蘊藏深厚的文化内涵,擁有曆史、文學、哲學和審美,龍的傳人炎黃之後,青少年乃至每一位中國人都有責任将其發揚光大!緻敬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書寫。
特别感謝各位家長朋友及同學們光臨漢淵兒童書法,我們的初心就是持續創作優質書法内容,如果大家喜歡我們的文章,敬請持續關注、點贊、收藏、分享及轉發。我們的進步離不開大家的關注及支持,您的參與就是我們不斷創作優質文章的動力源泉。
《導讀》——漢淵兒童書法
今日起開始更新一年級語文下冊同步生字書寫詳解,共三個闆塊:
一生一"釋":對每一個生字結構、易錯點及書寫難度進行精确解析解讀。
“生”聲入耳:生字的發音方法及要點。
“詩”之有味:生字的相關古詩延伸。
家長朋友們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學習!
課文一
古詩三首
融
一生一“釋”
融
1.左部橫畫等距平行,“口”部及下框均兩豎内收,橫折鈎鈎畫短小;
2.“蟲”的“口”部扁平,提畫上斜,點畫下壓,提畫與點畫底部齊平。
“生”聲入耳
融
r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舌尖上翹,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縫,嗓子用力發音,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音,聲帶顫動。
óng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先發o的音,然後舌根後縮抵住軟腭,舌面隆起,嘴唇攏圓,鼻腔共鳴成聲。
“詩”之有味
融
唐·杜甫《絕句二首》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宋·李清照
《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淚融殘粉花钿重,
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天地氣和融霁色,
池台日暖燒春光。
唐·張繼《金谷園》
彩樓歌館正融融,
一騎星飛錦帳空。
燕
一生一“釋”
燕
1.首橫較長,兩豎左低右高;
2.“口”部夾中間,提畫左伸,豎彎鈎略展;
3.四點底左右兩點最大,中間兩點較小,點
畫之間距離相等。
“生”聲入耳
燕
y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嘴微張成扁平狀,舌尖抵住下齒龈,舌面擡高,靠近上硬腭,聲帶顫動。
àn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先發a的音,然後舌尖逐漸擡起,頂住上牙床發n的音。
“詩”之有味
燕
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幾處早莺争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唐·王維《使至塞上》
蕭關逢候吏,都護在燕然。
唐·李白《行路難·其二》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
擁篲折節無嫌猜。
唐·李賀《雁門太守行》
角聲滿天秋色裡,
塞上燕脂凝夜紫。
唐·杜甫《絕句二首》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鴛
一生一“釋”
鴛
1..上部豎彎鈎伸展,豎短彎長;
2."鳥”部上窄下寬,豎畫統一左斜,豎折折鈎為主筆,橫長折短,末橫左伸不連折畫,靠上書寫。
“生”聲入耳
鴛
y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嘴微張成扁平狀,舌尖抵住下齒龈,舌面擡高,靠近上硬腭,聲帶顫動。
uān 的發音要領:介音ü輕短,主要元音a清晰響亮,發完後,緊接着軟腭下降,逐漸增強鼻音色彩,舌尖迅速移到上齒龈,抵住上齒龈作出發n的狀态。
“詩”之有味
鴛
漢·佚名《孔雀東南飛》
中有雙飛鳥,
自名為鴛鴦。
唐·白居易《長恨歌》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
唐·杜甫《絕句二首》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唐·李白《白頭吟》
錦水東北流,
波蕩雙鴛鴦。
唐·杜甫《暮春》
暮春鴛鹭立洲渚,
挾子翻飛還一叢。
鴦
一生一“釋”
鴦
1."“央”部撇捺伸展,覆蓋下方;
2."鳥”部.上窄下寬,豎畫統一左斜,豎折折鈎為主筆,橫長折短,末橫左伸不連折畫,靠上書寫。
“生”聲入耳
鴦
y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嘴微張成扁平狀,舌尖抵住下齒龈,舌面擡高,靠近上硬腭,聲帶顫動。
āng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先發a的音,然後舌根抵住上軟腭,氣流從鼻腔洩出,發後鼻音尾ng的音。
“詩”之有味
鴦
唐·白居易《長恨歌》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
唐·杜甫《絕句二首》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
唐·鄭谷《蓮葉》
多謝浣溪人不折,
雨中留得蓋鴛鴦。
唐·李商隐《風》
撩钗盤孔雀,
惱帶拂鴛鴦。
唐·杜甫《佳人》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惠
一生一“釋”
惠
1.首橫較短,左右兩豎内收,中間豎畫等分橫畫,提畫上揚,點畫下壓、較小;
2.心字底卧鈎伸展,點畫斜平, 右兩點與上方點畫避讓穿插。
“生”聲入耳
惠
h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舌根擡高,接近軟腭,形成窄縫,氣流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uì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u的發音輕短,然後滑向ei,嘴形由圓到扁。
“詩”之有味
惠
先秦·佚名《燕燕》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先秦·佚名《北風》
惠而好我,攜手同車
唐·韋莊《秦婦吟》
誅鋤竊盜若神功,
惠愛生靈如赤子
漢·佚名《凜凜歲雲暮》
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
唐·李商隐《武侯廟古柏》
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
崇
一生一“釋”
崇
1.“山”的中豎位于豎中線上,左右兩豎内收;
2.“宗”部點對正,上方豎畫,橫鈎伸展,“小”部,兩點左高右低,左小右大。
“生”聲入耳
崇
ch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舌尖上翹,抵住硬腭前部,有較強的氣流沖開舌尖阻礙,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óng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先發o的音,然後舌根後縮抵住軟腭,舌面隆起,嘴唇攏圓,鼻腔共鳴成聲。
“詩”之有味
崇
宋·蘇轼《海棠》
東風袅袅泛崇光,
香霧空蒙月轉廊。
唐·牛殳《琵琶行》
金谷園中草初綠,
石崇一弄思歸曲。
宋·楊萬裡《武陵春·春》
舊賜龍團新作崇,
頻啜得中寒。
唐·杜甫《後出塞五首》
主将位益崇,
氣驕淩上都。
唐·韓愈《南山詩》
嘗升崇丘望,戢戢見相湊。
蘆
一生一“釋”
蘆
1.首橫較長,豎畫左短右長,左低右高;
2.“戶”部點畫居中,橫折的橫畫位于橫中線上,撇畫斜直。
“生”聲入耳
蘆
l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嘴唇稍開,舌尖抵住上牙床,聲帶顫動,氣流從舌尖兩邊流出。
ú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嘴唇攏圓,突出成小孔,舌面後部隆起,聲帶顫動。
“詩”之有味
蘆
唐 ·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住近湓江地低濕,
黃蘆苦竹繞宅生。
唐 · 李隆基《端午》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唐 · 李涉《牧童詞》
半陂草多牛散行,
白犢時向蘆中鳴。
唐 ·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今逢四海為家日,
故壘蕭蕭蘆荻秋。
唐 · 杜甫《秋興八首》
請看石上藤蘿月,
已映洲前蘆荻花。
芽
一生一“釋”
芽
1.首橫較短,豎畫左短右長,左低右高;
2."牙”部短橫上揚,“豎折”豎短橫長,豎畫左斜;豎鈎挺拔,位于豎中線右方;撇畫于橫與豎畫的交點處起筆,斜直。
“生”聲入耳
芽
y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嘴微張成扁平狀,舌尖抵住下齒龈,舌面擡高,靠近上硬腭,聲帶顫動。
á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嘴唇自然張大,舌放平,舌頭中間微隆,聲帶顫動。
“詩”之有味
芽
宋·蘇轼
《浣溪沙·遊蕲水清泉寺》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淨無泥,
唐·韓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宋·蘇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萎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清·納蘭性德
《采桑子·塞上詠雪花》
别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宋·蘇轼
《浪淘沙·昨日出東城》
檻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短
一生一“釋”
短
1.矢字旁首撇、首橫較短,次橫左伸,次撇豎直,捺畫變點,整體右齊;
2."豆”部所有橫畫上揚,點、撇左小右大,左低右高,末橫較長,承托上部。
“生”聲入耳
短
d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氣流後突然放開,氣流從口腔迸出,爆發成音。
uǎn 的發音要領:介音u輕短,主要元音a清晰響亮,發完後,緊接着軟腭下降,逐漸增強鼻音色彩,舌尖迅速移到上齒龈,抵住上齒龈作出發n的狀态。
“詩”之有味
短
唐·杜甫《春望》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白居易《長恨歌》
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先秦·屈原
《九歌·國殇》
操吳戈兮被犀甲,
車錯毂兮短兵接。
唐·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
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
唐·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請君試問東流水,
别意與之誰短長。
梅
一生一“釋”
梅
1.木字旁捺畫變點,右齊;
2."每”部上邊的撇、橫短斜,“母”部整體舒展,橫短折長,中橫最長,點畫上下對正。
“生”聲入耳
梅
m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雙唇緊閉,舌後縮,氣流從鼻腔出來,打開嘴,聲帶顫動。
éi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先發e的音,然後滑向i,氣流不中斷,嘴角向兩邊展開。
“詩”之有味
梅
宋·王安石
《梅花 / 梅》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宋·範成大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稀。
宋·趙師秀《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唐·王維
《雜詩三首·其二》
來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李世民《元日》
草秀故春色,梅豔昔年妝。
溪
一生一“釋”
溪
1.三點水呈弧形,右部首撇短平,撇折收緊,點畫較小;
2."大"部橫畫較長,承托上部,撇短捺長,收筆處左高右低。
“生”聲入耳
溪
x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舌尖抵住下門齒,舌面前部擡高靠近硬腭,形成窄縫,氣流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ī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嘴微張成扁平狀,舌尖抵住下齒龈,舌面擡高,靠近上硬腭,聲帶顫動。
“詩”之有味
溪
宋·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拟泛輕舟,
隻恐雙溪舴艋舟。
唐·王維《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宋·梅堯臣《魯山山行》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泛
一生一“釋”
泛
1.三點水呈弧形,右部首撇短平,點畫居中,位于豎中線上;
2.右部橫撇夾角較小,橫段較斜,撇段斜直,捺段較長取平勢,承托上部。
“生”聲入耳
泛
f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上齒觸下唇形成窄縫,讓氣流從縫中擠出來,摩擦成聲。
àn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先發a的音,然後舌尖逐漸擡起,頂住上牙床發n的音。
“詩”之有味
泛
宋·曾幾《三衢道中》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宋·蘇轼《海棠》
東風袅袅泛崇光,
香霧空蒙月轉廊。
唐·李白《九日》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唐·李商隐《菊花》
願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唐·李商隐《蟬》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減
一生一“釋”
減
1."鹹"部整體取斜勢,橫畫上揚,撇畫豎直,“口”部内收,斜鈎伸展,撇畫交斜鈎中下部,點畫不與其他筆畫相連;
2.斜鈎在豎中線上起筆。
“生”聲入耳
減
j 的發音要領:發音時,舌尖抵住下門齒,舌面前部緊貼硬腭,氣流從窄縫中沖出,摩擦成音。
iǎn 的發音要領:介音i輕短,主要元音a清晰響亮,發完後,緊接着軟腭下降,逐漸增強鼻音色彩,舌尖迅速移到上齒龈,抵住上齒龈作出發n的狀态。
“詩”之有味
減
唐·李商隐《贈荷花》
此花此葉常相映,
翠減紅衰愁殺人。
唐·杜甫《曲江二首》
一片花飛減卻春,
風飄萬點正愁人。
唐·杜甫《後遊》
客愁全為減,舍此複何之。
宋·曾幾《三衢道中》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鹂四五聲。
本課完 歡迎轉發分享
如需了解更多文章 微信搜索公衆号 “漢淵兒童書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