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大學和專業#
學曆歧視隻是一種不會明說的潛規則?
事實上有很多企業已經把這種區别待遇明晃晃地擺在台面上,甚至寫進了制度裡。
昨天一個朋友在群裡吐槽:
“我一個學妹入職了XX公司(行業裡Topf級企業),結果他們公司的合同是按照學曆的不同分等級簽的,你們說牛X不牛X,碩士待遇最好,985/211一個等級,其他本科直接C等,不光是工資,各種補貼也是C等有的項目完全沒有...”
很多人可能和你說過,“隻要考上了本科,那麼就沒什麼差别,這個社會看的還是能力。”
于是我們便天真地以為,一本二本三本差距不會很大。
但事實真是如此麼?
想必經曆過找工作,或者正在經曆的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故事裡的情節還不算最過分的,更有一些企業甚至會規定“管理崗必須有一本以上的學曆”,這完全是一杆子埋葬了一本以下所有人的晉升通道。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真的會因為一紙學曆或者這四年大學生活而變得遙不可及,從而不配擁有平等的機會嗎?
一本、二本、三本之間,到底又差在哪裡?我們又應該怎樣縮小這個差距?
一二三本
區别從何而來?
一本二本三本這種說法,事實上是沿用了高考志願的錄取批次。各省高考志願可以分為:本科提前批次(特殊類院校)、本科第一批次、本科第二批次、本科第三批次、專科第一批次,專科第二批次。
他們之間的區别主要是由“主辦單位”帶來的。
一本大學 :總體上來說,一本大學大部分是部委直屬大學或者“211工程”大學,或者是985大學,也是高考第一批錄取的大學。
二本大學: 二本大學與一本大學相比,多為省屬大學或者非“211工程”大學,是高考中第二批錄取的大學。在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等方面兩者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三本大學 :三本大學主要是指“獨立學院本科院校”等,是“公辦民助範疇”的大學。如今大部分省份都取消了三本招生,因而現在三本大學變成了獨立院校。
主辦單位的不同,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辦學經費,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費。(比如說很多本科院校學費維持在5000左右,是因為教育部及相關部門有補貼辦學經費,又比如說某些民族類院校會在特定的節日給學生發錢,也是由其主管單位撥的款。)
可能有朋友了解,三本的學費都會貴一些,一般是1萬-3萬不等,而一本和二本大學的學費一般在5、6千左右。一般都是一本、二本大學學費的幾倍。
差距在無法量化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差别,完全不止于此。在開始之前,小編想借用一位匿名知乎用戶的答案先給大家簡單看一下差别:
北大國發院同學的朋友圈
*圖源知乎答主
北大搞哲學的同學的朋友圈
*圖源知乎答主
某211獎學金遊學項目同學朋友圈
*圖源知乎答主
某公派出國211同學朋友圈
*圖源知乎答主
普通二本同學朋友圈
*圖源知乎答主
三本同學朋友圈
*圖源知乎答主
圖片的對比,可能會比文字的描述來得更直接。
當然這裡不是有意評判個人生活的選擇,但朋友圈的狀态,一則說明你在生活中樂于向别人展示怎樣的形象,二來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你所在的交際圈,大家都在讨論什麼問題。
當然,總的來說,學曆不一樣大家會有什麼差距呢?一共會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師資的差距
“二流大學的老師是教書的人,一流大學的老師是寫書的人。超一流大學的老師是書裡的人。”——師資的差距,在這一句話中體現得淋漓盡緻。
查看學校的招聘公告你就會發現,985/211這種學校招聘老師,學位得是博士,學曆上本科要是國内TOP級的學校,最好有海外留學經曆,還有學術成果上的要求。相對比之下,二本、三本學校招聘老師要求就會降低很多
當然,每個學校都會有很好的老師,他們可能寓教于樂,可能非常關心學生即使畢業也保持關注,這些都是好老師,但是老師們能接觸的課題、能拿到的實驗、研究經費,學術知識上的更新這些地方或許都會稍遜一籌。
2、校友的差别
一本大學,有成熟的校友會體系,有各地的校友群,有校友嘉年華,有校友企業的内部推薦,有校友獎學金。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之後,校友間也會相互提攜,共同促進。
二本大學,也會有校友會,但大部分為民間的,也會有同學會,但大多是非官方的,也會互相提攜,但大多限定于同院同專業同區域的,聲勢不大。
三本大學,則少之又少,幾近為零。
單論個人,普通學校裡也能飛出金鳳凰,但是如果放在更長的時間跨度上和更大量的人數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一本大學的校友,發展最好,深造最多,收入最高;二本次之;三本再次。
一本的學生畢業後,還有一定的學校榮譽感,他們深知自己還有母校的支持,而三本學生,背後則幾乎空無一人。
3、自制力和執行力的差别
所有的學生都喜歡娛樂,都有抑郁的時候,都會迷茫,一本的學生如此,三本的學生亦然。普通人,玩着玩着就會堕落,而優秀的那類人,玩着玩着就會意識到自己不該堕落。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在二三本院校裡學霸是個貶義詞,多用來形容某人裝X,或是隻知死讀書,踏實做事,很容易被人誤解乃至言語攻擊。
在一本學校裡,學霸是個褒義詞或者沒啥意義的詞,因為學霸很多或者很多人都在向學霸努力,共勉代替了嫉妒。
我在大學的時候也有親身的經曆,某一次打算做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難度和風險極大。我把這個想法先告訴二本的好友,他們勸我不要做,因為那看起來不可能,意思就是“太麻煩了,費工夫也不一定成功,别折騰”。
後來我偶然和一個在中科大的高中校友提及這件事,他首先幫我分析了風險,然後建議我怎樣去做,最後說,“隻要你以後不後悔今天的選擇,你就要馬上行動而不是空談”。
4、自信心的差别
平心而論,單從本科畢業的程度看,一本、二本、三本的學生,專業知識與工作經驗的掌握,都可以少到忽略不計。
越是好學校畢業的人,就越有優越感,越有自信,越會在日常工作中不服輸,并展現出高出一般人的水平,這些并不是能力的差别,而是自信帶來的差别,這樣的差别,從最初的忽微,很可能演變為一兩年後的巨大。
就比如說選擇Offer這件事,很多普通學校出來的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總會産生某種自卑感,感覺自己是被挑選的那一個,面試的時候,态度已經不是謙卑而是小心翼翼,什麼也不敢問,一切都是對方說了算。
殊不知求職是雙向選擇,不僅要衡量企業能提供的基本待遇自己能否接受,也要通過一些邊際問題了解企業的風格,每個企業也都有自己的風格,隻有找到對風格的企業才能有利于自己的發展。
大部分好學校出來的學生,知道自己的價值,也相信自己未來能給企業帶來的價值,他們會适度對比和挑選,找到合适自己發展的平台。
5、找工作的差别
學校越好,越容易找工作,越容易跨行。
18年10月份,蘇甯在廣東工業大學宣講會,回答學生為何無法應聘管培生時,稱:
“如果你們進了管培生,那中大華工的學生怎麼辦,你們二本的學校都一樣,你們進來後和管培生的定位是不一樣的,别人是奔着管理層去的,而你們不行。”
對所有二本大學表現出極其輕視的态度。(備注:廣東工業大學是一本院校,但當時該HR将其誤認為是二本,這也是該事件的槽點之一)
但這種情況在如今的應屆生招聘場上還少見嗎?
也許大部分情況下都沒有這麼直白的表達院校歧視,但“含蓄”的情況還是挺多的:在招聘信息裡,專門寫着“本崗位限211/985”;對你說“回去等通知吧”,轉身又對另一個人說“下午來我們公司面試吧”。
非一本學生
如何縮小差距?
除了從被錄取後,無法改變的學校批次的差異,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辦法縮小和那些優秀的人之間的差距呢。
1、自學彌補師資差距
互聯網時代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帶來了知識的共享。
師資的差距确實不是學生能改變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學來提高自我。現在網絡上有非常多的公開課,很多平台還是直接和國内名校合作發布視頻(比如說中國大學MOOC,網易公開課),完全可以挑着去看自己需要的。
自我認知與自我成長是決定你未來的最關鍵因素,隻要每天成長一點點,你就會成為最優秀的人之一。
其實變得優秀,變得有競争力,沒有那麼的辛苦,找到好的渠道和學習方式,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去好的大學逛一逛
很多學校都是允許參觀的,也不必都去清北,你讀書所在的城市一定也非常好的大學,你可以去這些學校看一看,大概就能明白一個基礎設施完全,校園廣闊,學生氛圍和态度優良的大學能夠給你帶來的影響。
能夠決定一個人性格和發展的不過是基因和環境,有些東西是可以克服的,而有些東西卻很難克服,比如一個集體圖書館學習到深夜的宿舍團體,一個可以跟你分享探讨個人經驗價值觀理念的團體,一個願意與你去做一些大膽嘗試,實踐創業的團體。
多去外面社會走走看看有一個大眼界,多去跟學識淵博的人交流去學習他們的成長途徑和價值理念,對你有很多幫助。
3、去實習,深入接觸優秀的人
很多人說學曆的差别,在工作之後會縮小,因為很少有企業隻招985/211,每個企業都是存在各種學曆的人。
那麼這件事我們可以倒過來想一下——我們完全可以提前通過實習深入接觸那些優秀的人。
曾經認識一個學生,他本來是一個普通本科學校的同學,在學校混得風聲水起,結果後來去參加了海外四大的實習後才猛然發現自己在很多地方都需要提高。
實習那段時間,英文交流全靠同組的同學救濟,小組報告在前期也基本都是背靠團隊才得以劃水求生,他在學校令人側目的成就“XXX組織主席”、“XXX項目負責人”...隻是學生間的小打小鬧,于專業和職場上的助益幾乎沒有。
而在實習過後,他重新規劃了自己的人生,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認真學英語,認真考證,認真的繼續找下一份實習,并和在這份實習中認識的朋友保持密切的聯絡,交流實習中和學校上遇到的困惑,
因為一次實習,他為自己找到了一片新天地。
這個社會很容易潛移默化地給人劃分階層的,或以權力,或以金錢,或以學曆……
一本、二本、三本學生就好像一列火車上的乘客。一本為卧鋪,二本為硬座,三本為站票,等到火車一到站,所有的人都必須下車找工作。
雖然下車後你會發現老闆并不關心你是怎麼來的,但是往往大多數通過努力坐上卧鋪的人,下車後他在職場中依然有能力坐“卧鋪”。
但并不是說,211、985的大學生就可以“高枕無憂”。再好的環境和資源,自己不把握好自己不努力一切都是假的。
一時的落後不代表永遠的差距!
暫時的掉隊更應該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而不是放棄的理由。
蔡康永先生曾經說過一段話,他說: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隻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隻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