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意義 :
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有着悠久的曆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緩慢發展而來的。随着時代的變遷,在中秋時節,人們對着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更多地被賦予了思念親人的色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詞句貼切地反映了中秋佳節的意義,反映了人們對月圓的祈盼和對相思之人的牽挂。
1、團圓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民族凝聚的促進劑,有着強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産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
中秋慶賀着期待着豐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諧。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飯吃也;諧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講話也。希望我們的祖國“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有序”,外交上要堅持“和平共處”,國與國之間要“和而不同”,幹事業要“和衷共濟”,處世要“和光同塵”,鄰裡之間要“和睦相處”,做生意信奉“和氣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藹可親”,說話要“和顔悅色”,批評要“和風細雨”,夫妻之間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阖家團圓、鄰裡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3、敬老
中秋文化傳統源遠流長,這種文化生發于夏商周之時,并與古代養老實踐相結合,可以說是一種敬老、養老文化。《禮記》有言:“凡三王養老皆引年,月令仲秋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因為仲秋時節“月至四陰,陰已盛矣。時以陽衰陰盛為秋,人以陽衰陰盛為老。”三王順應時令,于仲秋舉行養老儀式,對身疲力衰的老人,贈予手杖行路,賜以糜粥飲食,體現了對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于家庭的重視。
月是民族和諧、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來,中秋節不僅是小家團圓的日子,更是舉國歡慶的時刻。從時令上看,中秋是“秋收節”。當然,現在看來,名義上拜月亮,其實念念不忘的應該是自己的祖先吧,還有就是思念那些遠方不能夠團圓的親人們。總之,中秋節,就是團圓節,就是溯宗追遠,就是一家團聚的節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