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火爆全網,被譽為“國漫之光”的大型動漫電視劇《秦時明月》,掀起了一股收視熱潮。
儒法墨道兵農名等各家的代表人物悉數登場,各種奇門絕藝精彩紛呈,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讓人歎為觀止,讓人享受了一場美輪美奂的傳統文化盛宴。
《秦時明月》中的蓋聶和衛莊
劇中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義薄雲天的蓋聶,殘忍堅毅的衛莊,勇猛無畏的勝七,儒雅睿智的張良……還有一些沒有出場的人物,僅僅是活在人們的記憶中,但仍然能從隻言片語中想見其絕世的風采。
比如韓非。
《天行九歌》中的韓非
劇中的韓非創建了韓國頂尖殺手組織之一——流沙,手下擁有衛莊、張良、白鳳、紅蓮等頂級力量,實力之強大,讓人無不聞風喪膽。
曆史上真實的韓非自然不是這樣一個手握逆鱗,伏身暗處,一擊斃命的刺客。相比與“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的俠客式的浪漫,韓非無疑是一個最現實、最冷靜、也是最無情的政治人。
01
韓非
關于韓非的生卒年,有的說是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活了47歲。有的卻說是從公元前289--公元前233年,活了56歲。
關于韓非的家世,有的說他是韓襄王二兒子韓虮虱的的兒子。據說,韓襄王非常寵愛韓虮虱。當時韓國被夾在秦國和楚國中間,時常被兩國攻打。為了取得楚國的友誼,無奈之下将韓虮虱送到楚國充當“質子”。
這期間,虮虱的大哥,也是當時韓國的太子韓嬰病故,沒有兒子,所以韓襄王有意立虮虱為太子,繼承王位。所以當即向楚國發出照會,希望楚國能夠送虮虱回國。
能夠扶持一位國君上台,在道義上和戰略上占據主動地位,楚國當然很願意。但老天偏偏和虮虱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當時楚國的“一把手”楚懷王不知道是抽了什麼風,竟然過于客氣,派出了10萬大軍護送虮虱回國。
楚國大軍
這可能是無心之舉,也可能是暗渡陳倉之計,誰知道呢?反正這可把韓國國内的文臣武将們吓得不輕。誰知道對面這黑壓壓的荊楚雄師是不是隻是送個快遞而已呢?搞不好,門一開,大軍一湧而入,韓國頃刻間就會山河易手了。
結果可想而知,韓國内部一片反對聲。虮虱最終沒能回到祖國的懷抱,悄悄逃回楚國,并娶了楚國的一個民間女子,不久後,生下一個兒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韓非子。
而韓王的寶座最終也落到了韓襄王三兒子韓咎的手上,是為韓厘王,韓厘王死後,他的兒子韓桓惠王繼位。韓非也是在韓桓惠王期間重新回到韓國。所以,按照這種說法,韓非是韓桓惠王的堂兄弟。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韓非是韓桓惠王的兒子,出生于韓國新鄭(韓國的首都)。
反正不管怎麼說,韓非既然是韓國的公子,是韓國貴族的一員,生活條件還是相當不錯的。這比他後來的同學,另一個曆史牛人李斯要好很多。
李斯
早先的李斯窩在一個小縣城做掌管文書的小吏,在對比了廁所裡吃大便的老鼠和米倉裡吃大米的老鼠後,立下了做一隻“米倉鼠”的雄心壯志。
這一貧一富的師兄弟,同時拜在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荀子的門下,學習帝王之術。李斯無疑是極為優秀的大才,這從他後來輔佐始皇帝開創的千秋偉業可以看出來,但在學問方面,韓非無疑是更勝一籌。
對此,李斯也是甘拜下風的。哪怕多年以後,李斯成為秦王最信任的人,他依然認為韓非的才能在自己之上。
韓桓惠王
韓非學成以後,以宗室子弟的名義向韓王上過幾次疏,但韓王收到以後,都是束之高閣,不聞不問。此時的韓非,就像一位絕世高手,空有一身通天的本領,卻始終沒有用武之地。
極端無奈與苦悶之下,他将全部心思用在著書立說上,先後寫出了《孤憤》《五蠹》《内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韓非死後,有人将這些文章結集起來,成了一本書,就是這們今年見到的《韓非子》。
02
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用一種近乎冷酷無情的筆調,剖析出了人性最陰暗的一面。韓非對于人性,無疑是持懷疑态度的。他認為,人性都是自私的,往往趨利避害。《韓非子》中列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次,韓王吃飯時,發現廚師端上來的肉湯和往常不一樣,因為裡面的肝還是生的。他沒有大發雷霆,一揮手讓人砍了廚師的腦袋,而是表面上不動聲色,讓人把廚師的助手叫過來,問他:“你為什麼把生肝放到我的肉汁中”?助手面色如土,立即跪下叩頭認罪,說:“因為我想把廚師趕走,好取代他的位置”。
韓非洞悉人性,說英明的君主考慮問題,首先要觀察誰能從中得到好處。
還有一個故事:
衛國有一對夫妻向神祈禱時,妻子祈禱:“神啊,請讓我無災無難,并且得到百匹布帛吧!“
丈夫聽到後,問他:“為什麼隻要求百匹布這麼少,為什麼不多要點呢。”
妻子老實地回答:“百匹布,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但多過這個數,你就會用它去買小妾了。”
韓非認為,夫妻之間,重要的是利益的平衡。
還有一個故事。
楚國人伍子胥出逃,守邊官吏抓住了他。伍子胥說:“君主之所以搜捕我,是因為我有美珠。現在我沒有美珠了——我會告訴楚王:是你搶走美珠并吞到肚子裡去的!”守邊官吏随即放走了伍子胥。
韓非認為,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為了保全自己,哪怕徇私枉法,也在很常見的。
韓非對人性的洞察,已經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
他又拿家庭關系打比方。一個家,母親對待兒女一般比父親要慈愛得多,但是兒女卻更聽父親的話,不聽母親的話。
上升到政府和老百姓的關系。他說,老百姓服從政府比服從自己的父母多過百倍。這是因為,不服從政府,會坐牢,甚至會被砍頭。但不服從自己的父母,卻幾乎沒有什麼損失。
韓非由此得出結論:用仁義,恩愛是不能統治的,隻有用暴力才最有效。
據此,韓非特别反對儒家所鼓吹的堯舜時期是人類社會道德巅峰的觀點。
他認為,堯舜時期,經濟水平比較低下,天子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粗米飯,但幹的事卻要比一般人多得多,當天子不但不是一種享受,反而是一種負擔。
但是後來經濟發展了,别說當天子,就是一個小小的縣官,也是大權在握,錦衣玉食,後代子孫的生活都會很舒服。
所以不能說在古代,堯舜主動讓出天子之位,道德就有多麼高尚,現在的人想當官,道德素質就低下。
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時代變了,生活條件不同了,人們的反應和選擇自然也不同了。
以上就是韓非的一些基本理論,可以說直指人心,是完完全全的現實主義。而他之所以被稱為發家的集大成者,當然還有更厲害的法寶。
03
韓非早年拜師荀子,學習儒家的理論,後來為了救亡圖存,又吸收了法家商鞅、慎到、申不害的學說,同時又融入了道家老莊的思想,而最終自成一派。
韓非思想中最為核心的主張就是“尊君明法”。韓非是徹徹底底的皇權主義者,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家國天下的安危系于國君一身。而且,在他的思想中,國君就是國家,是完全一體的。
在他看來,國君如果刑、賞兩個基本手段,駕馭法術之士,驅使百姓于耕、戰,就可以實現富國強兵。
在韓非心中的明君并不是儒家、墨家所推崇的那種道德層面的完美聖人,而是集法、術、勢于一身的強勢君主。
法、術、勢就是韓非認為一個明君實現政治理想的終極法寶。
法,就是由國君頒布的法令條文。要求全國人民都知道并遵守。這些公開的條文,規定了什麼事應當做,做了有賞,什麼事不應當做,做了要受罰。
這就給了全國人民一個共同的标準,國君隻要依照這個标準,合理運用賞、罰的手段,就可以支配全國人民了。
術,通常又叫做“帝王之術”。是君主為了支配他的大臣,運用種種手段,使大臣猜不透他的想法,就不敢搗鬼。
比如,國君不暴露他的喜怒、好惡,大臣猜不透他的想法,就隻能小心翼翼地聽從國君的差遣辦事。
韓非對儒家提倡的“忠君愛國”始終是保持冷靜客觀态度的,在他看來,人性都是自私的,口頭上的“忠君愛國”并不牢靠。大臣并不會心甘情願地為國君服務,一旦有機會,就會想要取代國君的位置。所以,韓非從國君的利益出發,叫國君對大臣随時保持警惕,必須用術。
什麼是“勢”呢?勢就是權位、勢力。韓非認為推行法令也好,運用權術也好,沒有勢力一切等于零。
他舉例說,孔子是大聖人,萬世之楷模,但他的手下隻有七十多個弟子追随他。而當時魯國的統治者魯哀公隻不過是一個平庸的君主,但是他掌握了魯國的政權,所以就連孔子也要聽從他的支配。
即使像堯舜那樣的國君,如果失去國君的地位,沒有國君的權勢,恐怕連三個人都管不住,哪裡還談得上治理天下呢?
韓非認為,國君必須同時使用法、術、勢這三大法寶才能收到奇效,有法無術,大臣就難免會搗亂,有術無法,老百姓就不知道前進的方向,全國的力量就不能集中,很難使國家富強。有法,有術而沒有勢,法和術就都無法實現。
應該說,韓非站在維護國君利益的角度,提出的一系列主張非常切合國君的需要,結合實際,操作性也強,簡直堪稱“明君行動指南”。所以即便他的頂頭上司韓桓惠王眼瞎不識貨,但明珠終究會綻放它的光芒的。
04
有一天,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偶然讀到了韓非的書,大為贊賞,他以為像這樣振聾發聩的經典之作肯定是古人的傑作。所以不禁發出了“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的感歎。
這時,旁邊的李斯告訴他,寫這本書的人其實是自己的同學韓非,還活在世上。大王想見他完全辦得到。
秦始皇赢政
為了見到韓非,嬴政便派人攻打韓國,迫使韓王派韓非到秦國求和。嬴政終于見到朝思暮想的人才,非常高興,與之徹夜長談後,更是一拍即合,想重用韓非。但這引起了李斯、姚賈等人的不滿。
恰好這時,秦國正在謀劃幹掉韓國,從而徹底打開東出的道路,李斯等人對此強烈支持。但是韓非不忍見祖國淪陷,于是上書嬴政,勸說他不要滅韓,而應該滅趙。韓非的理想,是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強大帝國,所以這種做法無疑是與自己的初衷相違背的。這也與李斯等堅定的“滅韓派”意見相左。
于是,李斯對秦王嬴政說,韓非是韓國王室的貴族,他始終是為韓國打算的,如果重用他,他也不會真心為秦國打算,如果放了他,讓他到别的國家去,萬一被重用,和秦國搗亂,也很麻煩。不如找個借口把他殺了,一了百了。
赢政對韓非的感情無疑是複雜的,一方面,他十分欣賞韓非的絕世才華,真心想和他一起開創一番千秋偉業。另一方面,他也知道李斯說的話是有道理的,韓非的确是心向韓國的,很難徹底為他所用。
正是在這種矛盾心态之下,他下令先把韓非關進大牢,想再好好考慮一下。但李斯派人威吓韓非,還給他送去了毒藥。這時的韓非,還想見秦王嬴政申辯一番。他想向秦王說什麼呢?曆史上沒有記載,也許他後悔了,想改變說辭,支持滅韓。也許他不改初衷,想勸說秦王不要滅韓,也許他找到了一條大一統與存韓之間可以一舉兩得的道路,也許他隻是單純地想與秦王聊聊天,也許...........
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了,而曆史也早已塵埃落定。韓非最終飲下毒酒,結束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05
曆史的波濤滾滾向前,浪花淘盡無數英雄。在春秋戰國這個波瀾壯闊的大舞台上,韓非演繹出了一幕激蕩人心的大劇,雖然結局并不完美,但這并不影響他永遠是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偉大思想家的曆史地位,他的思想,有的甚至到今天仍然不失其真知酌見。
體認過去,才能理解當下。我是@青陽太史令,歡迎大家留言探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