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打造優質教育的對策

打造優質教育的對策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9 05:34:19

◎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張羽程 吳婷 許琳

3月6日,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聯組會時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

那麼,從評估角度來看,目前師範教育與其它高校教育有着怎樣的差異性?采取統一性的評估評估體系會給師範教育發展帶來哪些制約?如何來為師範教育構建專門的科學評估體系,促進我國師範教育走向高質量?

帶着這些問題,3月7日,科技日報記者連線采訪了高校教育界相關人士。

師範教育有着十分鮮明的特殊性

“當前,我國高校正在進行學科、本科教育、學位點以及本科一流專業建設等系列評估工作,但現行的評估标準體系未能充分考慮師範教育的特殊性,”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朱曉進建議,加快構建新型師範院校評估體系,推動師範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朱曉進看來,師範院校在培養目标、辦學特點、學科性質以及組織架構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殊性,因此需要相适應、相匹配的評價辦法和評估内容,其中構建科學、廣泛、适切的師範院校評估體系尤為重要。

“師範教育是面向教師職業的一種特殊的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的結合。所以,與一般的專業不同,師範教育很難被認定為一個專業,而更像一個學習領域。”多年從事師資培訓教材研究和師範教育的常州市政協委員、江蘇理工學院職業教育學部副主任臧志軍說,在這個領域中,既有專業學習的要求,更有教師職業的要求。

打造優質教育的對策(如何讓科學評估促進師範教育走向高質量)1

江蘇理工學院全國職教教師培訓中心承擔的傳承泥皮壁畫技藝項目。(受訪者供圖)

臧志軍告訴記者,在現實情況下,師範生一般要用1/4的在校時間學習師範課程,專業課程的學習時間與強度自然不如同一專業的非師範生。因此,在專業和學科評估中,如果用同一把專業主義傾向的“尺子”來衡量師範生和非師範生,其結果往往得到“師範教育質量不高”的結論。

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德方研究員認為,無論是普通師範還是職技高師,師範院校作為培養師資的主力軍,占據其主導地位的教師教育專業具有“學科專業 教育專業”的專業特征。即教師教育專業天然具有“複合型”特征,既有某個專業的學科知識,也有教育學科知識;既要懂得專業的實踐技能,又要掌握将專業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教學技能。

李德方認為,這樣的專業特點内在地決定了傳統的學科評估、教學評估、學位點評估和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等評價體系并不适用。必須要在其基礎上針對教師教育專業特點進行适應性改進,進而構建新型師範院校的評價體系,否則就會導緻師範院校“削足适履”,不僅評價的初衷難以達成,嚴重的甚至南轅北轍,高質量發展的目标更是無從談起。

不合理評估對師範教育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教師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應牢牢牽住師範院校評價這個‘牛鼻子’,設置更科學的指标體系、采用更合理的評價方式、營造更綠色的評價生态,引導廣大師範院校培養出充滿教育情懷、掌握教育技藝、适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未來教師。”李德方說。在教師素質、能力中,師德、知識和技能同樣重要。

打造優質教育的對策(如何讓科學評估促進師範教育走向高質量)2

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對師範生開展闆課堂實踐等教學能力訓練。(受訪者供圖)

臧志軍告訴記者,師範院校分類評估改革的方法應該是弱化專業主義傾向、增加職業主義傾向,即對現有的專業主義傾向評估标準與方法進行适應性調整,同時針對教師職業特點開發新的評估标準與方法,使評估真正貼合師範這種特殊的高等教育形式。這既是改革的難點,也是未來分類評估改革的方向,因為越來越多的大學轉向了應用技術型,越來越多的高職升格為職業技術大學,開展與職業要求相關的評估已勢在必行。

江蘇理工學院教務處副處長胡冰認為,當前的評價體制,更為強調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而對學生培養質量及培養效果的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目前,由于一些不合理的評價與評估,已經對師範教育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在前些年的教師招聘(特别是職業師範的招聘)中許多用人學校更傾向于非師範的學生,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得更好、專業能力更強。這一情況表明對師範生的分類學習評價和對師範院校的分類院校評估改革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臧志軍說。

江蘇理工學院校長崔景貴認為,高校在完善評價體系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中心、産出導向”的理念,突出師範專業内涵建設及特色發展,不僅重視對教育過程的考察,更要加強對教育結果的評價,包括畢業生通過專業的學習後的學識和技能等方面的狀态與程度、教師職業素養、社會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認同度等。此外,制度的建設将更重視“專業”與“職業”之間的緊密關聯,使專業建設不僅符合教育規律,也符合行業要求。

培養“好老師”要從強化科學認證開始

2017年, 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師範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及《中學、小學、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标準》,從培養目标、畢業要求、課程與教學、合作與實踐、師資隊伍、支持條件、質量保障、學生發展等八個方面對師範專業的建設提出了基本要求。目前,已成為師範院校制定專業建設方案和評價體系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胡冰介紹,新的認證标準明确提出“學生中心、産出導向、質量持續改進”的基本理念,并緻力于對畢業生們通過專業學習後的學識和技能作出有效評價,旨在通過師範專業認證促進教師教育走向專業化、職業化、職前職後一體化,“學生中心、産出導向、質量持續改進”也會成為重要的指導思想和理念。

胡冰認為,培養好老師要從師範類專業科學認證開始。目前,學生培養質量的評價機制已成為制度建設的重點與難點。今後,師範類專業的建設将不僅要考慮與“認證标準”的銜接,也要考慮突出自身的内涵建設及特色發展,兩者相互融合,以“标準規範”為基本要求,以“内涵特色”為發展方向,促進高校明确專業定位、發揮專業優勢、優化專業布局,更新教師教育辦學理念,提高師範專業建設水平。

朱曉進提出,要根據師範院校的分類定位,制定和構建有針對性的評價辦法,評價指标,在各項評估中充分嵌入教師教育内容,開展符合師範院校學科專業布局特點的評估;要細化師範院校學科教育方面的成果指标,在各項目評估中強化師範院校教師教育學科群建設的評價内容,強化對學科教育類教師隊伍建設進行評估,按照“教師專業标準”和“師範生職業能力标準”,全面科學地對師範生的教育能力以及支撐條件進行指标設置。

朱曉進還建議,要加大人才培養質量評估維度的權重,把立德樹人、教學能力、教育實踐等作為教師培養質量評估的核心内容,要把培養人民教育家、特級教師或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的數量作為指标,真正彰顯師範院校人才培養的優勢和對社會的貢獻度。

來源:科技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