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康熙帝對鄭成功的封賞

康熙帝對鄭成功的封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1 05:10:34
編者導讀:

鄭經,字賢之,号式夫,福建南安人,乃我國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之子。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鄭經在“王位争奪戰”中成功勝出并順利承襲延平王之位。在大明王朝已成過往雲煙之際,此人仍堅持奉故明為正朔,“領導”着一幫海外孤臣與已成氣候的大清王朝妄作“殊死搏鬥”,隻可惜此時清王朝在中原地區根基已固,其龐大的經濟體量和強大的軍事實力已然不足以允許鄭經勢力嚣張于台灣一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康熙帝派時任水師提督一職的施琅前往前線指揮清軍水師攻台作戰,最終大獲全勝。至此,鄭經勢力被一舉剪除,兩岸再一次回歸統一。

康熙帝對鄭成功的封賞(鄭經康熙平定三藩)1

客觀上講,整個鄭氏集團對我國所作出的貢獻确實是有目共睹的,且不說鄭經在統治台灣期間當地的社會生産質量方面有了顯著的提升,就單拿鄭成功從荷蘭殖民主義者手裡收複台灣這一條來說就足以令其名垂千古。但話又說回來,鄭經上台後始終堅持封建割據的思想,阻撓國家統一,且時常出師騷擾東南沿海地區,給當地的社會安定及生産力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礙作用,這亦是不争的事實,此舉也足以将其錘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因此,史料上對他的評價大多差強人意,如:“不務宏遠,褊礙器小,不能和輯諸将,好博弈漁色”

盡管如此,但又不可否認的是鄭經也曾在某一時期“充當”過康熙帝的“得力助手”,如間接“輔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康熙帝對鄭成功的封賞(鄭經康熙平定三藩)2

鄭經

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從以上這一線索(鄭經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入手,來對康熙帝平定“三藩”時鄭經的一舉一動做一番詳細的分析以及探究其對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所做出的具體“貢獻”。

本文的研究内容:

01、鄭經參與“三藩之亂”并不是偶然,而是早有預謀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向朝廷疏請歸老遼東。随後,為了試探康熙,平西王吳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也先後向朝廷請求撤藩,殊不知年輕的康熙将計就計,果斷同意了二人的請求,此舉令吳三桂和耿精忠頓時間不知所措,最後索性挑起了“三藩之亂”的戰火。對于熟悉這段曆史的讀者應該清楚,事實上自康熙親政那一刻起,撤除三藩就已經被其列為了必須加以解決的重大問題,之所以遲遲不下決定,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考慮到了遠在台灣的鄭經勢力,所謂“鄭人尚在爾”指的便是這一問題。而吳三桂、耿精忠的主動請求撤藩之舉也恰好随了康熙的願,正如史料記載:

吳逆蓄謀久,不早圖之,養癰成患,何以善後?況且勢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制之。


康熙帝對鄭成功的封賞(鄭經康熙平定三藩)3

尚可喜

從地圖上也不難發現,“三藩”之中唯有駐鎮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與鄭經勢力最為接近,而想要一舉推翻大清王朝,籠絡鄭經勢力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要棋,為此,在吳三桂發動叛亂之前,耿精忠就已經開始“未雨綢缪”。史料記載,康熙十二年八月,耿精忠派黃镛赴台,緻書鄭經道:

孤忠海外,奉正朔而存繼述,奮威中原,舉大義以應天人,速整征帆,同正今日疆土,仰冀會師,共成萬古勳業。

除此以外,種種迹象表明遠在雲南的吳三桂與鄭經勢力也曾有過勾結。如鄭經對吳三桂緻書道:

今者四海仰望惟殿下一人,未審軍政之暇,亦知有天外孤臣否?特遣推官吳宏濟恭候福履!鄙國雖小,樓船千艘,甲士十萬,惟殿下使之。仰俟德音,無任主臣。

從鄭經以上所述的這番話裡也可間接地看出,盡管吳、鄭二人在某些地方有所恩怨,但鄭經如此這般地恭維吳,其目的便是鼓動吳三桂早日挑起“三藩之亂”,而自己“樓船千艘,甲士十萬”以便随時聽從吳的調遣。耿、吳之間的“秘密”更是路人皆知。由此可見,鄭經參與“三藩之亂”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與耿精忠、吳三桂等人早有預謀。

康熙帝對鄭成功的封賞(鄭經康熙平定三藩)4

吳三桂

02、鄭耿争鬥,為康熙帝平定“三藩”提供戰機

如前所述,耿精忠在起兵叛亂之前就曾向鄭經抛出過“橄榄枝”,企圖籠絡其部勢力共同圖謀反清。而鄭經對于耿的籠絡,也是抱着十分積極的态度,但二者自始至終都是處于心懷鬼胎的狀态,各自相互利用,因此二者之間的矛盾和紛争必然是難以避免的。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三月,耿精忠殺福建總督範承谟,以此響應吳三桂并正式舉兵反清。與此同時,為了增強自身的實力,耿精忠在舉兵之際曾多次命黃镛前往台灣聯絡鄭經,甚至不惜以漳、泉二州相許。然而,令耿精忠沒有想到的是,自己舉兵之後聲勢竟超出了自己的預料,具體史料記載如下:

乃不一月,全閩降附,浙之溫處,江右之廣信,粵東之潮州,相繼納款,聲勢大振。

康熙帝對鄭成功的封賞(鄭經康熙平定三藩)5

耿精忠

如此浩大的聲勢,使耿精忠頓時被沖昏了頭腦,以至于當鄭經率軍至廈門與耿精忠索要駐軍之地時,耿精忠竟翻臉不認人,不僅沒有給鄭經勢力安排駐軍之所,甚至還違背了之前二人的約定(以漳、泉二州相許)。此舉令鄭經頓時怒火中燒,于是武力奪取了漳州、泉州等地,此後,鄭、耿二人的矛盾迅速激化。

鄭、耿二人矛盾的激化,使敏銳的康熙皇帝“嗅”到了一絲戰機。

康熙帝對鄭成功的封賞(鄭經康熙平定三藩)6

康熙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乘福建内亂之際,康熙帝命令康親王傑書移師衢州,入閩征讨耿精忠。八月十五日,清軍大敗耿部馬九玉及其部下數萬叛軍,此後不久,耿部大将白顯忠在李之芳遣人的勸說下也率部降清。至此,耿精忠所恃的三員大将(馬九玉、白顯忠、曾養性)已經失去了兩位,此舉也說明了耿部兵力已損失掉三分之二,而在此期間鄭經勢力又乘虛逼近,閩地半入鄭氏,此時的耿精忠可以說是進退維谷。最終,不得已之下率部複降。此後,清軍擊退了鄭經勢力,福建、浙江等地得以平定。

耿精忠的舉兵失敗,使得康熙帝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同時也令其餘兩大藩王信心大降。果不其然,在耿精忠投降之後,倡亂于廣東的尚之信在種種壓力之下也再次率部歸順清軍,“三藩之亂”逐漸演變成吳三桂一人的“獨角戲”。不久,壓力山大的吳三桂病逝于衡陽,三年後,“三藩之亂”宣告結束。

康熙帝對鄭成功的封賞(鄭經康熙平定三藩)7

綜上所述,正是得益于鄭、耿二人的矛盾,才使得康熙帝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戰機,最終通過逐個擊破的方針,一舉平定了“三藩之亂”。從這一角度上來看,鄭經可謂是康熙平定“三藩”時不可忽略的一大“得力助手”。

參考文獻:

勒德洪:《平定三逆方略》

《清聖祖實錄》

李鴻彬:《鄭經與三藩之亂》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