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人說,福建是個很神奇的地方。
福建人,也很魔幻。
村姑陳在重慶上大學的時候,曾經因為一盤餃子,讓舍友驚訝不已。
起因是,某年冬至,宿舍裡的女孩子們,一起去食堂買了份水餃。
而在福州人的記憶裡,從小到大,吃餃子,必定要沾番茄醬。
滿大街的尚幹小吃、沙縣小吃,桌上也必定有一瓶番茄醬,否則就是不正宗(個人看法)。
于是,我一邊在碟子裡擠滿番茄醬,一邊接受着周圍投來的詫異的目光。
為什麼?我臉上沾了飯粒嗎?
後來才明白,原來,在福建之外的地方,壓根就沒這種吃法。
在外地人眼中,這種鹹和甜的奇怪搭配,無疑是“黑暗料理”。
但即便如此,番茄醬仍然是福建人心中的萬能調味料,精神老幹媽!
在福建,除了番茄醬,不得不提的,還有茶葉。
閩茶系的鐵觀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小種紅茶,個個都排得上名次。
先前,還聽說了一則冷知識。
說是聞名世界某個茶包品牌,當年靠紅茶發家,它的名字,其實就源自武夷山的正山小種紅茶。
當年在福州碼頭裝載時,本地人的方言傳到外國人耳朵裡,于是演變出了一個成功的“諧音梗”。
看來,在尚未流行脫口秀之前,互聯網也還沒被諧音梗霸屏的時候,我們福建,早就有了。
《2》
提到紅茶,很多人都不陌生。
在六大茶類中,紅茶的地位,可以說是與綠茶并駕齊驅。
别看紅茶現在好像很低調,風頭不比岩茶、白茶了。
其實,在老一輩的人當中,比如與村姑陳的外公同輩的那一批老茶客,喝紅茶的,還是大有人在。
他們雖然不會在互聯網上發表言論,但仍然對紅茶很有感情。
隻是,大家喝紅茶,大部分都是悶頭喝。
幾十年下來,也沒有太了解紅茶的知識。
最近,有位細心的阿姨來問我:“小陳,你能不能教教我紅茶怎麼泡好喝?我一直習慣泡在玻璃杯裡,像喝綠茶那樣,但最近覺得太不講究了。”
嗯,那就來詳細地說一說吧。
理論上,紅茶泡在玻璃杯裡,像綠茶一樣喝,沒什麼問題。
不僅如此,其它茶類也可以這樣。
這種方法适合平時工作很忙的上班族,或者經常出差在外沒有喝茶條件的群體,為了圖方便,省時間。
如果把玻璃杯更換成馬克杯、搪瓷杯、随行杯等,都可行。
抓一撮茶葉,丢進杯子裡,注滿開水,馬上就能喝到茶湯。
同時要注意,這畢竟是屬于悶泡,茶水無法分離,所以在控制投茶量的時候,宜少不宜多。
投茶過量,再加上茶葉長時間浸潤在水裡,就會釋放出過量的茶多酚和咖啡堿,造成苦澀。
即便是全發酵的紅茶,也不能免俗,悶泡會導緻茶湯喝起來濃酽。
而玻璃杯泡茶的弊端,也很明顯。
那就是,無法感受到茶湯中細膩的變化,包括蓋香、水香、湯水裡的層次感,每一沖茶湯的滋味變化,稠度變化……
就像大鍋飯,雖然能填飽肚子,但遠不如私房菜精巧細緻。
想要成為一個真正懂茶的人,還是要學會用蓋碗。
用功夫茶的泡法,來沖泡紅茶,細細品味,慢慢提升自己,将來進階為老茶客。
《3》
用蓋碗泡紅茶之前,首先要燙壺溫杯。
燒一壺沸水,仔細地将等會兒要用到的所有茶具,如蓋碗、公道杯、品茗杯、茶夾等,一一用沸水沖洗幹淨。
高溫沸水有殺菌的作用,這點不必村姑陳多說。
而很多嗅覺敏感的茶友會發現,就算茶具已經用自來水清洗過,但還是留有一股“生水味”。
所以,燙壺溫杯的另一個作用,便是去除茶具上的味道。
到了後續沖泡的時候,能夠最大程度地呈現出茶葉的原汁原味。
除此之外,燙壺溫杯後的蓋碗,會在一兩分鐘内保留溫度。
彼時,我們可以把提前稱好的幹茶(110毫升的标準蓋碗,投紅茶5克),趁着蓋碗還有餘溫,迅速投進去,合上蓋子。
緊接着,雙手端起蓋碗,上下輕搖三下。
之後,把蓋碗湊近鼻端,将蓋子微微揭開一個小角。
此時此刻,我們深吸幾口氣,就能聞到濃郁的幹茶香。
當然,如果在常溫狀态下,我們也能聞到紅茶的幹茶,是一股清甜的氣息。
隻是,在高溫的激發下,分子的運動速度更快了,香氣也釋放得更豐富。
這蓋香聞起來,更加地多變,更加地迷人,更加地濃郁。
《4》
當燙壺溫杯和投茶都結束後,就可以正式進入沖泡流程了。
一手持水壺,将沸水注入碗中。
為了讓幹茶更快地被浸潤,有序析出内含物質,建議用環壁注水。
也就是注水的時候,沿着碗壁畫“の”,以便水流均勻地打濕幹茶。
待注水結束後,不要有太多的猶豫,另一手立刻端起蓋碗出湯。
左右開弓,兩不耽誤。
最理想的情況是,從注水到出盡大部分茶湯,用時7-8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快出水”。
用蓋碗泡紅茶,在前幾沖時,快出水尤為關鍵。
因為在幹茶狀态下,紅茶豐厚的内質處于完好無損的狀态,一旦與水接觸,物質便會傾瀉而出,紛紛溶入茶湯裡。
所以,在前期沖泡的時候,一定不能猶豫。
左撥右撥,或者刻意坐杯,都會讓茶湯變濃,影響口感。
《5》
出湯完成後,不要忘了瀝幹蓋碗裡的餘水。
通常,茶湯之所以會越泡越濃,原因都是沒有瀝幹茶湯。
很多時候,你以為蓋碗裡的湯水已經全部倒出來了,便着急把蓋碗歸位,品嘗茶湯。
殊不知,出湯時,由于水和茶葉朝同一個方向傾斜。
當大部分的茶湯被倒出後,留在底部的茶水,由于茶葉的阻隔,很難瀝幹。
此時,最好是加大手腕翻轉的力度,或者調整方向,再次重複出湯的動作。
如果仍然有茶水流出來,就說明剛剛沒有瀝幹。
這些餘水留在蓋碗裡,會刺激着茶葉,不斷釋放物質,造成後續越泡越濃的情況。
所以,收尾工作也不能馬虎。
要确保茶湯徹底瀝幹,底部滴水不留,才能放心地把蓋碗放下,分湯品茶。
《6》
看到這裡,或許有茶友會質疑,這樣泡茶不累嗎?
還得掐着秒鐘出湯,争分奪秒,跟跑100米競賽差不多。
人家喝茶,講究的是修身養性,怎麼到了你村姑陳這裡,截然相反呢?
此言差矣。
不可否認,喝茶的确是一件能夠靜心、養性、緩解壓力的事情。
自己舒服最重要,不可太教條化。
但是,這與泡茶速度快,并不沖突。
蓋碗泡紅茶,若想得出好滋味,動作切不可慢悠悠,拖泥帶水。
因為悶泡以後,不僅會讓茶湯的口感變差,而且這些過量析出的茶味物質,長期攝入,對身體沒有太大好處。
所以,想要泡好一杯紅茶,必須多加練習,掌握訣竅。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泡茶亦是如此。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