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儒學學什麼

儒學學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4 04:17:17

儒學學什麼(學習儒學這麼多年)1

“内聖外王”最早來源于道家,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将其歸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其實并非儒家首創。

内聖外王本意是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又不需要做出很偉大的功績,為什麼需要學習這種聖人的稱王之道呢?這很可能是從字面意思誤解了“内聖外王”這個詞語。

儒學學什麼(學習儒學這麼多年)2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被稱為“中國新儒家”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在《中國哲學簡史》說:

【内聖,是說他的内心緻力于心靈的修養,外王,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這不是說他必須是一國的政府首腦,從實際看,聖人往往不可能成為政治首腦。】

【内聖外王”是說,政治領袖應當具有高尚的心靈,至于有這樣的心靈的人是否就成為政治領袖,那無關緊要。】

【“内聖外王”的源起道家成于儒家】

“内聖外王”最早出現于《莊子·天下篇》。

《天下篇》裡作者說:“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聖外王之道”。 “内聖”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現為:“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 “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現為:“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儒學學什麼(學習儒學這麼多年)3

“内聖外王”之說雖首見于《莊子》,數千年來卻逐漸發展為儒家的基本命題。從原始儒學到漢代的政治儒學,再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兩千多年裡,儒學的诠釋也在不斷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在“内聖外王”的模式裡運思。

“内聖外王”如今被認知為儒家的主要思想,更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其從本質上來說,"内聖外王"可以說是儒家學者對"如何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的社會深入思考。 若一位君子想要修身立德,真正深入地研習儒家學問,亦或者想更好處理個人和社會關系,就需要認真了解“内聖外王”的哲學運思方法。

【孔子思想與内聖外王的内核統一性】

在“内聖”也就是個人修養方面,孔子主張,“為仁由己”。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解釋: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仁人,關鍵在于自己。正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為起點,而以“治人”為終點。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解釋:自己立身,通達了,也不要忘記使别人也能立身,通達。也就是說,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要滿足他人的需要,兩者都滿足了,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聖外王之道”。

儒學學什麼(學習儒學這麼多年)4

在“外王”方面也就是社會關系方面,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

解釋: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統治者隻有先緻力于聖人之道,成為“仁人”,才可能成為别人愛戴和擁護的人。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解釋:用政令、刑法來整頓,老百姓隻求能免于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禮制去同化,百姓才會有羞恥和歸服之心。

孔子以下層百姓為對象,主張以禮樂為主要工具,同時在輔以刑政,才能穩定民心,穩固統治。

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道德與政治的統一,也就是由“内聖”到“外王”。這裡,“内聖”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内聖”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君子修身需求“内聖外王”之境界】

最後,從踐行之道來說,“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步驟)被視為實現儒家“内聖外王”的途徑。其中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被視為内聖之業,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

其思想内涵與孔子在《大學》所提到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一統治天下的準則相一緻,即把個人修身的好壞看成政治好壞的關鍵。

内聖,通過自身的道學修煉達到某種高尚境界;外王,把人的主體修養體現到其所在社會領域。内聖和外王互為表裡、互相統一。

儒學學什麼(學習儒學這麼多年)5

按照儒家正統觀念,君子隻有潛修于人格道德的修養磨煉,将道德實踐内化于主體心理結構中,使得主體逐漸積累、凝聚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才談得上為人的價值尊嚴,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

西方科學注重外在物質世界的探索,中國國學則更講究内外兼修,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如何運用“内聖外王”哲學思維作為自身“立德、修學”的基本境界,用來處理個人修養與社會活動的關系,也是一件十分必要去思考的事情。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内聖外王與其說是政治層面的“稱王之道”,不如說是君子如何做到個人“内外兼修”的至高境界。

參考文獻:

1、【儒家内聖外王】思想淵源及其特征

2、【“内聖外王”:儒家人格理想的曆史演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