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屬與酸反應型
例1 (2018年重慶中考題) 常溫下向一定質量的稀鹽酸中逐漸加入鎂條, 充分反應 (忽略揮發) .圖1所列圖像正确的是 (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金屬與酸反應的圖像分析.根據題意可知常溫下向一定質量的稀鹽酸中逐漸加入鎂條, 則鎂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 溶液的質量不斷增加, 等鹽酸反應完後, 溶液的質量不再增加, ①正确;金屬與酸的反應是放熱反應, 溶液的溫度會随反應的進行而逐漸升高, 當反應完, 會恢複到原溫度, ②錯誤;由于該反應産生氣體, 但氣體的體積現由小逐漸變大, 等鹽酸反應完, 氣體體積不會再增大, ③不對;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質量不變, 故氫元素的質量不變, ④對;故該題選 (C) .
二、酸堿反應型
例2 (2018年昆明市中考題) 向氫氧化鋇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某個量y随稀硫酸的加入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 則y表示 ( )
(A) 沉澱的質量
(B) 氫氧化鋇的質量
(C) 溶液的pH (D) 溶質的質量
解析:該題主要考查了酸堿發生中和反應時的圖像判斷.向氫氧化鋇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發生反應
所以随着反應的進行, 氫氧化鋇的質量不斷減小, 直至最終為0, 而生成沉澱的量從0開始逐漸增大, 直至反應完全後不再變化, 溶液的pH不斷變小, 但最終溶液仍為酸性, 故pH不能為0.溶質先是氫氧化鋇, 随着稀硫酸的加入, 溶質不斷減少, 當反應恰好完全時, 溶液中不再有溶質, 再繼續加入稀硫酸, 溶質為稀硫酸, 溶質質量不斷增大, 故題給的圖像符合 (D) .因此答案為 (D) .
答案: (D)
例3 (2018年甯波中考題) 向盛有20 g 10%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鹽酸, 圖3所列是關于溶液總質量或溶液pH随鹽酸質量變化的關系圖 (Q點表示恰好完全反應) .其中正确的是 ( )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酸堿中和反應的圖像判斷.由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可知每40份質量的氫氧化鈉與36.5份質量的鹽酸可完全反應, (A) 選項錯誤;20 g 10%氫氧化鈉溶液可消耗7.3%的稀鹽酸25 g, 故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的總質量為45 g, (B) 圖像正确; (C) 選項中Q點對應的稀鹽酸質量為20 g, 應是25 g, 錯誤;該反應是将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 因而圖像的起點位置從大于7開始逐漸減少, 當稀鹽酸過量時, 溶液的pH應小于7, 故 (D) 選項錯誤.因此該題選 (B) .
答案: (B)
三、溶解度曲線型
例4 (2018年恩施中考題) 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4所示, 下列說法正确的是 ( )
(A) t1℃時, 三種物質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A>B>C
(B) t2℃時, A和C的溶解度相等
(C) 将B的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溫度的方法
(D) 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都随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解析:由題給溶解度曲線圖可以看出, t1℃時, 三種物質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B>C>A, 故 (A) 選項錯誤;在t2℃時, A和C的曲線有交點, 因此在該溫度下A和C的溶解度相等, 故 (B) 叙述正确;因為B的溶解度随溫度的升高而減少, 所以将B的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溫度的方法錯誤, 而應采用降低溫度, 根據題給曲線可知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都随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是錯誤的, 故選項 (C) 、 (D) 錯誤, 該題選 (B) .
答案: (B)
四、溶液蒸發型
例5 (桂林市中考題) 保持溫度不變, 小心蒸發NaCl不飽和溶液 (蒸發皿中始終有溶液) , 則如圖5所示的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m%) 與時間 (t) 關系合理的是 ( )
解析:由于最初NaCl溶液為不飽和溶液, 因此其有一定的溶質質量分數, 故 (C) 、 (D) 錯誤, 溶液中随着溶劑的蒸發, 溶質質量分數在不斷的變大, 當溶液達到飽和時, 再蒸發溶劑, 溶質質量分數不再發生變化, (B) 錯誤, (A) 正确.故該題選 (A) .
答案: (A)
五、溶液稀釋型
例6 (新疆中考題) 新疆某地土壤顯堿性, 當地人們常以水沖洗排堿改良土壤.圖6所列是某同學繪制的沖洗時間與土壤pH的變化關系圖, 你認為其中正确的是 ( )
解析:“新疆某地土壤顯堿性”, 即此土壤的pH大于7, 經過淡水浸泡後, 其pH應該越來越小, 接近7, 但不能等于或小于7, 則符合此現象的圖是C.故選 (C)
答案: (C)
六、溶質加水型
例7 (2018年廣東省中考題) 向一定質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 圖7所列曲線錯誤的是 ( )
解析:該題主要考查了物質加水型的圖像判斷.由于在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 發生反應
生成的Ca (OH) 2在水裡不斷溶解, 故溶液質量不斷增大, 當Ca (OH) 2溶液達到飽和後, 繼續加入CaO, CaO與水發生反應, 使得溶液質量又開始變小, 直至水反應完, 此時溶液質量變為0, 故 (A) 、 (C) 圖像正确;剛開始, 沒有加CaO時, 溶質質量分數為0, 當加入CaO後, CaO與水發生反應生成Ca (OH) 2, 且放出熱量, 溶質質量分數不斷增大, 當達到飽和後, 再加CaO, 由于溫度很高, 且Ca (OH) 2的溶解度随溫度的升高而減少, 故溶質質量分數又不斷減少, 當水反應完或, 溶質質量分數變為0.故 (B) 正确.CaO與水反應溫度升高, 當CaO與水恰好完全反應時, 溫度最高, 此後溫度開始下降, 但不會低于反應前的溫度 (D) 錯誤.
答案: (D)
七、不飽和溶液加入固體型
例8 (2018年重慶B卷) 一定溫度下, 向不飽和的氯化銅溶液中加入足量的下列固體, 其對應關系 (如圖8所示) 正确的是 ( )
解析:該題主要考查了不飽和溶液加入某一物質後, 其餘量的變化圖像.因為一定溫度下, 不飽和的氯化銅溶液中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于0, 故 (A) 選項不正确;加入NaOH溶液後因發生反應
故溶液質量先減小, 溶液中有生成的NaCl, 所以溶液中的溶質質量分數不能減小為0, 當氫氧化鈉過量後, 溶液中溶液質量分數又開始增大, 故 (B) 圖錯誤;開始時溶液中固體質量為0, 随着鋅粉的不斷加入, 發生反應
生成銅的質量在不斷增加, 直至鋅粉過量, 溶液中固體質量一直在增加, 所以 (C)圖錯的
随着反應的進行, 沉澱的質量從0開始逐漸增加, 直至氯化銅和硝酸銀恰好反應, 沉澱達到最大值, 之後繼續加入AgNO3溶液, 但沉澱質量不再變化.故 (D) 正确.
答案: (D)
八、單質與氧氣反應型
例9 (2018年宜昌市中考題) 在一密閉的容器中.一定質量的炭粉與過量的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充分反應, 容器内各相關量與時間 (從反應開始計時) 的對應關系 (如圖所示) 正确的是 ( )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碳在氧氣中燃燒的圖像判斷.一密閉的容器中, 碳在過量的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1分子氧氣參加反應生成1分個二氧化碳氣體, 則氣體的分子數不變, 故 (A) 圖示正确.碳在過量的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 氣體的質量不斷增加, 直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 因此 (B) 圖示錯誤.因碳在過量的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碳完全反應, 固體的質量逐漸減少, 最終減少至0, 故選項 (C) 圖不正确.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 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不變, 即 (D) 圖錯誤.所以該題選: (A) .
答案: (A)
九、制氧圖像型
圖10所列圖像表示一定質量的KMnO4受熱過程中某些量随時間的變化趨勢, 其中正确的是 ( )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有關圖像判斷, 随着反應的進行, 高錳酸鉀受熱分解放出了氧氣, 高錳酸鉀的質量在不斷的減少, 直至反應結束時, 高錳酸鉀的質量為0, 錳酸鉀的質量從0開始逐漸增大, 直至最大值, 對整個固體來說, 由于反應中放出了氧氣, 質量是逐漸減小, 直至最少值之後不再變化, 因而 (A) 正确;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和個數保持不變, 因此氧元素的質量也應保持不變, 即 (B) 錯誤;在此實驗中二氧化錳是生成物, 一開始質量為0, 因此質量分數也為0, 加熱開始分解後, 二氧化錳慢慢增加, 固體質量在減少, 因此質量分數增加, 但到高錳酸鉀分解完不再增加, 因此 (C) 錯誤;沒有反應時, 沒有氧氣, 加熱一段時間後氧氣的體積不斷增加直至反應結束後不變, 即 (D) 不正确.
答案: (A)
十、計算型
例11 (2018年樂山市中考題) 将29.1g由NaCl和BaCl2組成的固體混合物溶解于94.2mL水中 (ρ水=1 g/cm3) , 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質量分數為14.2%的Na2SO4溶液, 至恰好完全反應.圖11是所加Na2SO4溶液質量與生成沉澱質量的關系圖, 計算:
(1) 生成沉澱的質量是多少?
(2) 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解析:本題考查了根據坐标曲線進行有關溶質質量分數的有關計算, 由題給坐标曲線可知, 反應後生成沉澱的最大量是23.3g, 加入的Na2SO4質量為100 g時恰好完全反應.根據題意可知, NaCl和BaCl2組成的混合物溶于水後, 加入Na2SO4溶液, 發生反應後的溶液中有NaCl生成, 最終溶液中的溶質是NaCl, 所以最終溶質的質量是反應生成的NaCl的質量與原混合物中的NaCl質量之和, 溶液質量則為反應前的總質量減去反應生成的沉澱的質量.
(1) 由題給曲線可知, 生成沉澱的質量是23.3 g.
(2) 設反應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x, 原混合物中BaCl2的質量為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