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長安)一座曆史文化底蘊厚重的著名古都,是古絲綢之路東部起始點。西安一直作為行客來往中國、中亞、阿拉伯的重要交通集聚地,也是多樣人種和宗教共存的文化紐帶。西安位于陝西省中部,渭河和沣河交彙處附近,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千年帝都。
秦朝(公元前221-206年)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實現大一統後,于現西安略北一帶定都,後來該地出土了面積超過56公頃的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超過八千隻雕刻精細的兵馬俑。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取代秦朝後,開始建設長安城。漢武帝(公元前141-87)第一次派遣中國代表團前往東南亞、中亞、直至羅馬,标志着絲綢之路的開創。漢代皇帝們大幅擴建了都城,建造了許多新的宮殿,然而公元24年長安的榮耀随着漢朝的崩潰而消亡,在遭到搶劫和破壞之後,長安的地位降低為普通的城市。公元4世紀前後長安再次被定為首都,這座古都成為了佛教學習的中心并見證了文化的急速發展繁榮。在5世紀早期,在長安出現了前往印度學習佛經的法顯和學者鸠摩羅什等幾位著名的佛學家和翻譯家。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決定遷都到現今的西安,原先長安城的南邊。
在唐朝(公元618-904年)長安作為首都步入了其鼎盛時期,占地面積約84公頃,人口達到約一百萬。唐朝是以中國精英文化開始大量引入西方商品和服飾為聞名的曆史時期,長安城内擁擠的市場是此類商品交換傳播的重要場所。這個時期占主導地位的商人來自粟特,即今天的撒馬爾罕周圍地區,他們是運輸和販賣中亞商品到中國的重要媒介。在大唐時期,長安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宗教中心,不僅佛教和道教在此地發展繁榮,在中國曆史相對較短的祆教、基督教(唐代稱景教)和摩尼教也于此共存。玄奘将印度的佛教經典帶回長安并翻譯到漢語,也因此成為了所有佛教僧侶裡面最著名的一位。僅有的幾座保存至今的唐代建築之一即是建于公元652年的大雁塔,于公元701-704年修建成為當今的建築結構,裡面藏有當時玄奘收集的圖書資料。爬上大雁塔第七層,可以感受岑參筆下的“孤高聳天宮”,體驗“登臨出世界”的雄偉。
公元840年,當時在長安的日本僧侶圓仁記錄如下:在“西方(指印度)”的幾百寺院中的一座中有一位僧侶,雖然他的漢語不是十分流暢,但是在幫助将梵文佛教經典翻譯到中文。後來他對住在長安的來自南北印度、錫蘭、龜茲、韓國和日本的僧侶也進行了描寫。他進一步寫道,長安城四大名牙,它們分别來自印度、于阗、西藏和上天。唐朝時期關于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的傳播具有相當明确的記載。公元781年建造的石碑上講述着早在公元635年波斯傳教士将基督教傳播到中國的故事。文字和雕刻風格呈現着基督教和中華傳統的融合。公元670年,當薩珊王朝末代王子俾路斯為了躲避阿拉伯帝國的入侵而東逃至中國,推動了祆教的傳播。摩尼教在中國的傳播也與波斯人在公元694年之後來到大唐宮廷相關。
然而,這種兼容并包、宗教多元化的氛圍在9世紀開始逐漸倒塌。唐朝末期,朝廷在長安的權勢越來越弱,帶來了極大的混亂和掠奪,最終唐朝在10世紀開始崩潰,同時長安迅速衰減。盡管如此,長安一直在東西貿易上保持着重要地位,在14世紀後期明朝統治之下再次複蘇繁榮。雖然穆斯林商人在更早時期已通過中國南部口岸和中亞陸路到達中國,但是他們當時并未充分融入中國社會。穆斯林人口在長安真正紮下根的是在明朝時期,很多穆斯林開始逐漸漢化。長安的大清真寺雖然初建于742年,今天可見的建築卻大部分完成在明朝後期,比如寺院大門是公元1600年至1629年期間建造的。大清真寺的庭院保持着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而寺院内的布置又嚴格遵循伊斯蘭教義,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伊斯蘭教的完美融合。一真亭(又稱鳳凰亭)檐下裝着“一真”匾,以漢語文字表達伊斯蘭教對唯一真主的信仰。這座清真寺位于今天西安的回民街化覺享内,寺院不遠處則是西羊市,該街道在明清時期一直作為東西方交易的主要市場之一,商品由這裡沿着絲綢之路進入中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