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茱莉
前兩天,在外面用餐,遇到這樣一幕:
大約6歲左右的小女孩,
非常懂事地在餐前幫忙擺碗筷。
不小心碰倒了一隻茶杯,
整杯熱水頓時灑滿桌面,又往地上淌……
孩子媽媽大吼一聲:你怎麼這麼笨啊!
女孩當場傻掉了。
不敢說話,也不敢哭。
我在旁邊看着女孩的樣子,
心疼又唏噓。
這樣吼罵孩子的場景,
生活中太常見了。
明明是擔心孩子,
父母卻偏偏反着說,
甚至用大吼大叫、挖苦諷刺的語氣說出來。
父母覺得自己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啊,
殊不知,
每一句我們不曾好好說出口的話,
真的會像刀子一樣,
把孩子捅得支離破碎。
孩子被吼後,身體會發生這5個變化
1、父母越吼,孩子身體越痛!
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
描繪了當企鵝媽媽吼小企鵝時,
小企鵝都經曆了什麼。
當企鵝媽媽生氣地對小企鵝大叫,
小企鵝吓得全身散開,
整個人都破碎掉了,
這是一種怎樣的痛苦!
小企鵝所承受的,
其實就是每個被吼的孩子所承受的。
密歇根大學伊森·克羅斯博士的一項實驗告訴我們:
情緒和身體的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
當一個人說“心碎”時,
“心碎”其實不完全是一個比喻,
他的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别的疼痛。
所以,當家長吼罵孩子時,
孩子在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
可能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不僅如此。
假如父母長期吼罵孩子,
孩子還會因為無法排解心中的痛苦,而出現軀體化反應,
比如腹痛腹脹,消化不良,頭疼,發燒,等等。
生長在刀子嘴豆腐心下的孩子,
真的比挨打更難過。
因為這種痛苦更隐蔽!
痛在心裡,卻有口難言。
2、父母越吼,孩子越沒安全感。
你聽說過“棄貓效應”嗎?
被丢棄過一次的貓,再被别人撿回家後,
會乖得不得了,甚至會變得讨好,
因為它害怕再次被丢棄。
教育孩子也如此。
有些家長會在氣頭上吼出一些威脅到孩子安全感的話,
比如: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我真後悔把你生出來!
……
父母當然不是出于真心,
但孩子卻會真的相信父母說的話。
被吼後,孩子可能看起來會變乖一點。
殊不知,孩子的心底已然出現了傷痕。
所有的乖巧背後,
都是強忍的心酸、被抛棄的恐懼和小心翼翼的讨好。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就是這樣養成的!
3、父母越吼,孩子越笨!
洪蘭教授指出:
腦科學利用核磁共振的腦造影技術,
發現童年經常被吼罵的孩子,
儲藏記憶的海馬回有萎縮的現象。
這也意味着,長時間被父母嚴苛對待的孩子,
記憶力受損明顯。
更讓人心驚的,
是認知神經學家馬塞爾·賈斯特的一個結論:
“我在漫長的研究生涯中認識到一件事,
那就是大腦是為社交而準備的。”
說白了,大腦喜歡寬容、溫和的社交場景。
當孩子跟身邊人的關系好,他們的大腦學習效率就更高。
而不安全的人際關系、危險的環境和長期的壓力,
比如父母經常吼罵孩子,
會直接導緻孩子的大腦關閉學習通路。
看起來,就是孩子越來越笨。
這樣的結果,真的太戳心了!
4、父母越吼,孩子越叛逆。
當父母動辄吼罵孩子,
孩子的直觀感受其實就是:
我不行。
我不對。
我是差勁的。
心理能量不夠的小孩,此時可能就會呆住,
表現的回避。
而心理較強的小孩,就容易頂嘴、跟大人對着幹!
因為他想要從父母那裡拿回自己的力量和掌控權。
這種孩子,
往往父母反對什麼,他就去幹什麼。
父母越不希望孩子怎樣,
他就越要活成父母讨厭的模樣,
讓父母難受。
簡言之,孩子會用過得糟糕來報複父母。
隻有當父母學會尊重孩子,
孩子才會恢複理智,衡量利弊,
走上一條更健康的成長之路。
5、父母越吼,孩子越自卑。
李玫瑾教授曾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
結果顯示: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
成年後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
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
有22.1%的孩子“冷酷”,
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有的父母氣急了,難聽話會脫口而出:
你真是累贅;
你這樣以後能有什麼出息。
……
有時候,這些話盡管沒說出口,
但是父母的行為和态度卻無聲中對孩子說:
你真讓我失望。
這種持續性的吼罵、貶低,會讓孩子變得極其自卑,
他們會發自内心相信自己是沒用的,
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被接受。
長此以往,他們會變得自暴自棄,
而且與其他人格格不入。
除了吼,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羅馬尼亞曾經有頭黑熊,它在動物園裡被關了20年,
當重返自然的那一刻,它仍然機械地在原地轉圈!
人們感慨不已:它仍然沒能走出自己内心的牢籠。
這跟養孩子何其相似!
一定要警惕父母的吼罵式養育,
成為孩子一生走不出的牢獄。
孩子的未來是積極還是負面,
全在父母一言一行之間。
所以,除了吼孩子,我們還能怎麼辦?
1、遵循“洛薩達比例”鼓勵孩子
假如父母偶爾沖孩子發火、吼叫,
并不至于傷害孩子。
有時候,孩子犯了錯,
父母批評孩子也無可厚非。
隻要我們在日常跟孩子溝通的時候,
能遵循“家庭洛薩達比例”,
就能确保孩子整體人格健全發展。
何為“家庭洛薩達比例”?
這是由心理教授約翰·戈特曼提出的,
即,我們對愛人、孩子的每一句批評,
要配上5句鼓勵,才能維持穩定的關系,
我們所說的話,才能對孩子産生積極的影響。
下面這幾個鼓勵孩子的黃金句子,
一定要多跟孩子說:
“我知道會好起來的!”
“再試試?我陪着你。”
“你有力量去面對。”
“你可是幸運兒呢!”
……
永遠記得:
渴望被認可,是人最大的弱點,
更是孩子對父母最熱切的渴望。
2、巧用麥拉賓法則
很多父母會發現,
反複沖孩子吼,似乎都沒用。
過不了多久,孩子仍會犯同樣的錯。
這跟心理學上的“麥拉賓法則”有直接關系。
麥拉賓法則又叫“7/38/55定律”。
就是說,和孩子交流時,他感知到的信息:
55%的信息,是靠眼睛看的。
看你的手勢、表情、态度,等等。
你是不是用手指着他說話?
有沒有面目猙獰?
第二步才是聽,這部分占了38%。
聽的還不是你說話的内容,
聽的是你的語調、語氣、語速、聲音大小。
最後,隻剩下7%,
才是你具體對他說了什麼。
也就是說,
父母跟孩子大吼大叫,
孩子真正能聽到的隻有7%。
剩下93%,他都在看你的肢體語言,
聽你的語氣語調。
所以,和孩子溝通時,
盡量拉着孩子的手,
拍拍他的肩,
摸他的頭,
說話語氣放平緩,
嗓門也不能太高。
隻有當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
他才能聽進去大人的話。
3、父母保持覺察
我們傾向于原諒别人家孩子的過失,
但是放大自己孩子的過錯。
假如别的孩子考砸了一次,我們可能會和藹地安慰:
沒事,下次再努力就好了。
但如果是自家孩子考砸了,
我們可能就會聯想到這孩子這輩子是不是就毀了、完蛋了。
然後就開始怒吼:我這麼生了個這!
甚至不惜破壞親子關系,
去反複盯住孩子的那些“問題”、“毛病”。
這就是所謂的「關心則亂」吧!
我們常常誤以為:隻有孩子聽話了、有進步了,
才配得上我們的尊重、愛和接納。
事實卻是,隻有我們尊重、接納和鼓勵了孩子,
孩子才更願意配合,也才能進步,變得更優秀。
我們的養育,也才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父母能夠覺察和認識到上面這些,
真的非常重要!
當然,覺察的前提是,
父母需要善待自己。
承認我們不是完美父母,
認識到我們也會憤怒、會脆弱,
會焦慮,會犯錯誤。
犯了錯,就真誠地跟孩子道個歉。
累了,就歇一歇。
當我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又不接納自己的情緒時,
就很容易向孩子大吼大叫。
所以,先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再去照顧孩子的人生!
與天下父母共勉!
—— End ——
作者:茱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