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曲舞台上,許多角色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人物就得一個演員扮演,哪怕就是個一言不發的配角也是如此。唯獨戲曲舞台上的龍套演員不僅僅扮演一個角色,而是扮演“大家”,“千軍”、“衆将官”、“喽啰們”、“小子們”、”校尉們“……。龍套不同于戲曲舞台上演配角的演員,凡是有名有姓或有具體身份的都是以一個演員演一個角色出現的,如:家人、報子老軍、更夫等都不在龍套之列。龍套在台上出現不是個體,而是整體,以“堂”為單位(四人為一堂)。雖然,有時頭旗(四人中的第一人)要為将帥帶馬遞鞭、應差回話,但出場主要還是以整體一堂出現的。
龍套
為什麼叫龍套呢?衆說紛纭而且似乎都有道理:有人認為,按戲曲的習慣,有些行當的角色是以穿戴服裝名稱來命名的。如旦角叫“青衣”就是因常穿青褶子而得名的。衙役因常穿青袍得名“青袍”。龍套也是如此龍套穿的雖有紅、黃、綠、藍、白黑各色,但都是繡龍的,所以叫“龍套”。有的老藝人說因為早年間在神話戲裡有跳龍形的,如《金山寺·水鬥》,這些跳龍形是龍套來演,是專業“龍套”。
龍套
也有人認為在帝制時期,什麼事情總是把皇帝放在第一位,由于有些演員在演皇帝侍從時,穿的繡龍的帔。雖說,出場時侍從是第一個,隻能說是龍(指皇帝)前面的套子而已,“龍套”這個詞就傳下來了并無深奧意義。還有的說,從前并沒有這一行,由于有了名角制,這些群衆角色名演員不演,就形成有些人專門演群衆角色,後來就發展成了專業龍套。這種專業龍套還有了組織,有時,他們不屬于戲班,今天在這個班子,明天在那個班子流動性很大。貌似今天的群衆演員。
龍套
原來,龍套還講究唱和表演,慢慢地就隻在台上走和跑而已。關于這方面的說法還很多。總之,在戲曲舞台上演群衆角色的,但又不是單獨的演配角的演員就是“龍套”。具體的說,他們不是一個人演一個角色,而是演一個“集體”的角色。
他們扮演的角色很雜,又都是小人物,動作台詞不多,但在演出中也很重要。如《十五貫》況鐘在公案上提筆點不下去,怕冤枉好人,左右為難時,龍套的喊威聲,加強了這場戲的緊張氣氛。《斬馬谡》孔明和馬谡對話時,孔明為了嚴肅軍紀要斬馬谡,而馬谡赴刑前泣别的話,使得孔明也很難過,這時龍套喊一聲提醒了孔明,孔明猛醒,忍痛地下令斬掉馬谡。所以龍套的表演也不容忽視的。
《十五貫》劇照
文堂龍套的表演除了“跑”,則以靜為主。即便演武将的随從兵丁,也和武行的翻打不一樣,他着重走陣式擺隊形或站門助威。有時整出戲,龍套在官員後面一直站着不動,所以叫“文”堂。站的時候多,又叫“站文堂”。
跑龍套龍套不僅有站腳助威“靜”的表演,還要有“動”(跑)的表演。台上各種集體上下場的隊形、各種舞台部位的變換,都得靠龍套“跑”出來。所謂“跑”,除在戰場以外,常指快走的意思,因為他們的台詞唱腔少,常常是無聲的表演,所以變化要快,動作不能遲緩否則會使戲拖沓、松散。龍套表演講究“站如釘、走如風”,龍套在站堂助威時要如堅石一般,伫立不動;一旦跑起來猶如燕子抄水一般敏捷而輕快,有些舞台氣氛、環境變化都靠龍套“跑”出來的。“跑”和龍套分不開,所以又叫“跑龍套”。這個名稱是各劇種普遍采用的。
《斬馬谡》劇照
可以看出龍套在舊戲班裡這一行是不被人重視的雜行。但在表演裡還是很重要的。由于他們演得雜,能多方面鍛煉演員的表演能力。所以在科班裡,學員入科後,啟蒙的舞台鍛煉就是跑龍套。無論學什麼角色,必須經過這個階段,慢慢地再演配角、主角。
其實不僅僅戲曲如此,有許多行業我們都是從”跑龍套“開始,逐漸熟悉并成為主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