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唐卡與莫高窟壁畫

唐卡與莫高窟壁畫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11 15:18:02

唐卡與莫高窟壁畫(黑水城唐卡與敦煌晚期壁畫年代考證之謎)1

黑水城遺址出土的唐卡《阿彌陀佛來迎》 作者供圖

【業界新視角】

黑水城遺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額濟納河流域,是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的城址之一。自1909年始,這裡出土了大量的佛教繪畫,其中有藏傳風格的唐卡五百餘件。這些唐卡保存完整,制作精美,色彩光鮮,是研究西夏、元時期藏傳佛教藝術的珍貴資料。而且,由于這批唐卡的風格與一些敦煌晚期壁畫接近,所以又可以為那些無法判斷年代的敦煌壁畫提供斷代标準。因而黑水城出土的唐卡成為研究敦煌壁畫年代的重要史料。

黑水城的曆史和發現

黑水城,蒙古語稱為哈拉浩特,又稱黑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額濟納河流域,其遺址是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的城址之一。

黑水城始建于西夏時期。《西夏書事》載:“元昊地廣兵衆,因分左右廂立十二監軍司”,“黑水鎮燕”就是其中之一,是西夏在西部地區重要的農牧業基地和邊防要塞。1227年元滅西夏。為解除西北邊防的隐患,元世祖忽必烈于1286年在居延地區設置亦集乃路,黑水城被設為“亦集乃路總管府”,并進行擴建,成為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嶺北行省的驿站要道。元朝滅亡後,北元政權與明王朝共存,亦集乃路屬北元管轄。據史料所記,明洪武五年(1372年,北元宣光二年)宋國公馮勝為征西将軍,率兵西征,取甘肅,征伐擴廓帖木兒,俘獲兵士馬匹數萬。後至永昌,敗北元統治者太尉朵兒隻巴,獲得馬牛羊十餘萬。之後,由于氣候變化,水源枯竭,昔日的綠洲變成了荒漠,曾經繁華昌盛的黑水城終在14世紀末被廢棄,湮滅于黃沙之中。

黑水城再次被世人知曉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注意到黑水城遺址的是俄國人。波塔甯在其1884-1885年旅行報告中寫道“他們(指土爾扈特人)說有一座古城叫額爾克哈喇布魯克,意指黑水及東部支流岸邊的黑城;他們說,那裡還可見到不大的城垣,即小圍牆,四周有許多沙埋的房屋遺迹。挖掘黃沙就能找到銀器,小城四周則為流沙,附近無水。”但波塔甯及後來的奧布魯切夫對黑水城的探尋都以失敗而告終。直至1908-1909年間,通過賄賂當地貴族,科茲洛夫三次到達黑水城遺址,盜掘了大批文物,包括大量的佛經、佛畫、文書、字典,以及曆法、天文、文學等書籍,還有以漢文、西夏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等各種文字書寫的各類文獻。這些珍貴的文物被運往俄國并在聖彼得堡展出,引起極大的轟動。這次發現與殷墟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被并稱為“二十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為之後的西夏學和其他各項研究奠定了基礎。黑水城也因此聞名世界。

黑水城唐卡斷代的新思路

自1909年始,黑水城出土了大量的佛教繪畫,其中有藏傳風格的唐卡五百餘件。這些唐卡保存完整,制作精美,色彩光鮮,是研究西夏、元時期藏傳佛教藝術的珍貴資料。但遺憾的是,黑水城唐卡描繪的圖像在文獻中沒有記載,也未發現任何有準确紀年的題記,這些唐卡的年代、繪畫風格和起源成了一個研究難題。

目前,學界大多将黑水城出土唐卡悉數歸于西夏,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畫面上常有西夏文字。但值得注意的是,西夏文并非僅流行于西夏國時代。1227年西夏國滅亡之後,西夏文非但沒有随之滅亡,而是進一步發展了。在元代,西夏文同藏文、回鹘文一樣,也是流行全國的文字,行用于西夏故地之外的其他地區,如河北、河南、江浙等地。因而黑水城發現的西夏文獻,也可能有相當一部分為元代之物。再者,作為元代亦集乃路總管府駐地的黑水城,仍然沿用西夏舊稱“亦集乃”,亦能說明元代沿用西夏文。此外,元以藏傳佛教為國教,有用西夏文書寫的佛經。由上述三點,我們可以推測,唐卡上的西夏文字也可以是元代時的沿用,而不能因此直接就斷代為西夏。

另外,西夏與藏傳佛教的接觸,始于1159年。是年,夏仁宗遣使入藏,專程迎請藏傳佛教高僧噶瑪噶舉派創始人都松欽巴。都松欽巴遣弟子藏索格西來到西夏,被仁宗尊為上師,開始組織力量大規模翻譯佛經。藏傳佛教真正對西夏形成大的影響,應自藏索格西到達西夏始,至1227年西夏滅亡。藏傳佛教在西夏國的流行大約在半個世紀左右,也就是西夏晚期。因此,關于唐卡的年代,應以藏索格西1159年抵達西夏的時間作為其斷代的開始,以漢地風格絲質卷軸畫《戴冠佛》為下限。此幅《戴冠佛》佛右手持有“天元通寶”的錢币,“天元”年号是北元末代皇帝的孫子脫古思帖木兒于1378年起用的,他于1388年戰死。這年明朝軍隊在捕魚兒海(今蒙古東部貝爾湖)獲得勝利,此後元朝便滅亡了。那麼黑水城應當在14世紀80年代仍然存在。因此,以《戴冠佛》(1378-1388)作為黑水城唐卡斷代的下限應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黑水城唐卡與敦煌壁畫的關聯

黑水城出土唐卡,主要由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融合而來:漢式和藏式。漢式繪畫主要融合了唐、宋、元宮廷院畫及文人畫的繪畫風格,最典型的如俄藏X·2439号《水月觀音像》,與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所繪《水月觀音圖》的繪畫風格如出一轍,深受宋代的影響;藏式繪畫主要是印度、尼泊爾和藏地的自身風格,如俄藏X·2332号《藥師佛》。當然,這種藏式風格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因為其中也融合了漢式風格,所以要對其進行全面綜合的研究和梳理,才更能完整地闡釋其意義。

作為顯教和密教的交叉,黑水城繪畫更多地表現了密教題材,開啟了包括漢密和藏密兩種密教系統繪畫的先河。正因此,黑水城出土唐卡在佛教藝術史中,時間上是銜接唐代至宋元的鍊條,空間上則貫穿起漢、藏、回鹘、蒙古和中亞、印度、伊朗之間的聯系,是傳世甚少、鮮為人知的原始材料,闡發了特定時代相關地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相互關系。

追溯其來源或同類型的藝術表達,我們不得不将視角轉向敦煌地區所保留的内容豐富的晚期壁畫,黑水城出土唐卡的題材和内容在當中都有所表現,但其形式卻又不完全一緻。

作為敦煌藝術之後的轉變,黑水城出土唐卡可以和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壁畫相互印證,對前者的發展軌迹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敦煌藏經洞封閉于西夏入侵之前,因此在藏經洞遺畫中沒有類似的唐卡出現。但是,西夏時期的壁畫卻大量保存在敦煌壁畫中,如藏經洞外壁就是西夏時期的供養菩薩畫,采用“瀝粉堆金”的繪畫技法,非常強調線條的表現作用。榆林窟第3、4号窟中的普賢、文殊經變畫,則充分表現了宋元宮廷院畫、文人畫的特點,甚至有可能是同題材繪畫的母本。

此外,就敦煌石窟斷代而言,唐五代以前已比較清晰,回鹘、西夏、元代石窟的分期斷代則比較混亂,尤其是西夏與元代的分期斷代。黑水城出土唐卡,對于敦煌西夏與元時期的壁畫定性、定量的研究,都是重要的時空坐标,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如果将黑水城出土唐卡和敦煌壁畫進行比較研究,同時結合敦煌、酒泉、瓜州等地出土的文獻、碑刻等資料,找到一個能确定為元代的石窟壁畫,則能推動西夏、元的壁畫斷代研究,為敦煌晚期石窟斷代提供新的依據。

(作者:李甜,系甘肅政法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本文系甘肅省高等學校青年博士基金項目2021QB101階段性成果)

來源: 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