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行業曆史悠久,在人類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所有人都有購置服飾的需求,而互聯網的便利更進一步刺激了這種需求。
根據畢馬威研究顯示,2016年,服飾産品以21%交易貢獻成為互聯網零售的第一大品類,網購滲透率高達37%,遠超整體零售行業平均值。服飾類商品的市場如此廣闊,自然吸引了很多企業入局。
目前市場上存在着大量服飾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下,服飾商品應該注意品牌名稱的翻譯及其産生的心理效應,隻有服飾翻譯觸動消費者心理需要,才能刺激他們購買産品。
何謂消費者心理?消費者心理指的是人們基于總的社會經濟和消費環境的各種心理需求的反應。
比如在過去一段時期,很流行外國文化,因此很多品牌喜歡使用歐式的名字,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而在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則是中國風、中國特色,因此外國服飾品牌在進入中國時,服飾翻譯的譯名應該符合中國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百事”(Pepsi)、“吉百利”(Cadbury)、“玉蘭油”(Oil of Ulan)等,這些都是中國化的商标名稱的經典案例,其詞彙字面意義表達了消費者對産品的某種心理期望或展示了産品的特性。
“中國化策略”是符合當下的中國消費者的心理需求的,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當然,現實中也存在着一些服飾翻譯的反面案例,如中國服飾品牌三色堇在進入國外時取譯名為“Pansy”,“Pansy”的其中一個含義就是三色堇,因此這樣翻譯也不算錯。
不過壞就壞在,“Pansy”還有娘娘腔的男人、脂粉男子、男妖等一系列引申義,因此外國消費者看到這個服飾翻譯名,難免會對這個品牌心生抵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