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宏明(父) 李承宇(女)
麻省理工學院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的劍橋地區,1861年由威廉瑪麗學院的著名自然科學家威廉·巴頓·羅傑斯創立,是美國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學院全稱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簡稱MIT。
MIT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丁肇中、錢學森、貝聿銘、張朝陽等很多名人都畢業于此。
校園内有各種風格迥異的建築,貝聿銘也為母校設計了很多棟建築。
大嘴說MIT的主樓
現在要介紹的是MIT最具曆史及代表性的主樓群,由10座互相連通的大樓組成。
主樓群由MIT畢業的建築家威廉·維爾斯·波斯維斯設計,1916年建成,是校園内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樓群延續了美國新英格蘭地區主流的建築風格——莊嚴、宏大、簡潔、質樸,講求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對稱之美。
MIT校園俯視草圖
主樓群簡化圖
7号樓是主樓的入口,也是MIT的正門。希臘神廟的柱廊設計,莊嚴典雅,又樸實無華。上面刻有“William Barton Rogers”字樣,是為了紀念這位MIT的創立者以及第一任校長羅傑斯。
7号樓入口
巨大的多立克柱
一進門就是高大寬敞的接待中心大廳,走入延綿幾百米的無盡長廊(Infinite Corridor),就可以到主樓的其他各個樓去。
7号樓接待中心大廳
無盡長廊的起點
10号樓是MIT标志性建築,有著名的麥克勞倫大圓頂。這是以哥倫比亞大學洛氏圖書館為原型設計的仿羅馬萬神殿式建築。這座建築并不是由石材建成的,而是鋼筋混凝土制造,這也是美國第一個混凝土非工業建築。
麥克勞倫大圓頂為包劄風格(beaux-arts),代表人類無上的創造力,夜晚發光的效果更加漂亮。大圓頂曆史上也經常被裝扮惡搞,成為學生釋放壓力、創意體現。學校的重大活動在這裡舉行。
麥克勞倫大圓頂俯視圖
發光的大圓頂
10樓前的巨大的草地廣場,兩側是3号樓和4号樓,這個廣場是畢業典禮和名人講演的場所。
小嘴說MIT的主樓主樓比工廠要好看
和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學校相比,MIT的主樓并不美觀,難怪有人抱怨學校“像個工廠”,校舍就像車間廠房。在我看來,主樓比工廠要好看,不但體現了希臘神廟和羅馬萬神殿的元素,同時還很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校風,充布滿了理性與思維,低調平實。
大樓以數字代碼命名
與其他大學不同,校園裡的大樓不以名人名字命名,而是隻用冰冷死闆的編号。這座主樓群就是由1-10号樓組成的,10号樓是學校的中心,奇數号的建築在西邊,偶數号的建築在東邊。
随着校區擴大,東側的樓在數字前面加了E,西側的樓數字前面加了W,北側的樓前加了N,而南側就是查爾斯河了。
其他還有唐炳源捐建的唐氏樓是W84,王安公司捐贈的王氏運動中心是E57,吃飯娛樂辦理瑣事的斯特拉頓學生中心是W32,而一提起去E23就是看病的健康服務中心。
如果一個建築物拆毀了,它的号碼也随之隐退了,就像一個球星的運動衫一樣。這就使得樓的數字也不總是連号的,有些數字就沒有。比如16号樓與26号樓緊挨着,在樓園裡找樓很容易迷路喲!
充滿傳奇色彩的無盡長廊
從7号樓進來,就能進入著名的無盡長廊。這條走廊貫通7、3、10、4 和8号教學樓,足有252米長。在每年11月中旬和1月下旬的幾天裡,可以從長廊一端看到另一端的落日餘晖,奇妙而輝煌。這樣設計的目的,便是促進各學科各部門的交流,溝通不因外界的雨雪陰晴和物理間隔妨礙。
無盡長廊兩側貼有海報
落日餘晖中的長廊
其他有特色的數字樓
著名的32号樓,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所在地,由後現代主義建築師弗蘭克·蓋裡設計,是在已被拆毀的20号樓位置興建的,建築奇形怪狀、東倒西歪,像是喝醉的機器人在一起狂歡慶祝的派對。
32号樓 ——計算機系
西蒙斯樓學生宿舍(Simmons Hall),這座現代化的歐式建築的牆上有許多孔洞,據說是建築師史蒂芬·霍爾早晨洗澡時從海綿得來的靈感設計而成的,編号為W79。
W79号樓——學生宿舍
校園中有一座流光溢彩的現代化生物大樓(KochBiology Bldg),科克家族控制的能源公司捐建,稱作68号樓。
68号樓——生物大樓
克雷斯吉禮堂(KresgeAuditorium),美國建築師埃羅•沙裡甯,是美國第一個大型薄殼混凝土建築,設計外觀像大約八分之一的球狀懸浮在地上,這是W16号樓,就在7号樓馬路對面。
W16号樓——大禮堂
著名《的煉金師》雕塑
在主樓7号樓和學生活動中心中間,有我最喜歡的一座名為《煉金師》(The Alchemist)的雕塑作品,由西班牙著名藝術家喬瑪·帕蘭薩設計,由許許多多的數學符号包括阿拉伯數字、希臘字母等做成人的樣子,這個思考者喻意怎麼利用技術讓人變得更聰明,更強大,更獨立。雕塑名字從字面意思上看可能與阿基米德有關,古希臘的數學、物理、天文與機械全才。
《煉金師》雕塑
字母與數字組成的雕塑
“凡是能用一個數字來說明問題時,絕不用一個字。”MIT 這一不成文的規矩,不僅體現在樓宇命名上,也用數字來表示班級、系、專業以及教室和實驗室,更代表了學校的作風,求實務真、理性思維、簡潔高效。
附:成成從2015年成為《天天愛科學》雜志專欄小作家。這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旗下的小學生戶外與環保雜志,在《大嘴小嘴說世界建築》專欄中,她以兒童視野介紹去過的近20個國家和中國近30個省市的建築藝術和感受,成爸則以成人的角度來介紹。本文刊登于《天天愛科學》2018年1月。
本文刊登于《天天愛科學》2018年1月
本文刊登于《天天愛科學》2018年1月
熱愛旅遊的朋友,想觀看前面的文章,請關注、收藏!
請關注作者,浏覽往期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