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遇見深秋最美的節氣霜降

遇見深秋最美的節氣霜降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6 03:14:14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在每年公曆9月7日至9月9日交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诠釋為:“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負責人張勃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解釋說,古人慣以四時配五行,白露之“白”就在于秋季所屬五行之色為白。實際上,節氣到了此時,空氣中的水汽因夜間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附着在花草樹木之上,到了第二天早晨,經陽光照射,确有潔白無瑕之感。

白露之後,天高雲淡、風清氣爽,是一段難得的仲秋時光。北宋僧人仲殊曾有“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南柯子·十裡青山遠》)之語,展現了江南白露時的美好風景。“自然的律動總是在生活的細微之處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與節氣轉換相伴的則是一系列物候的變化。”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傳播與文化創意學院副教授袁瑾告訴記者,古人分白露“三候”為:“一候鴻雁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羣鳥養羞”。此時,鴻雁南飛,燕子南歸,候鳥向南遷徙以躲避寒冷,留鳥忙着貯存幹果糧食準備過冬。

遇見深秋最美的節氣霜降(享受美好的仲秋時光)1

視覺中國供圖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研究”首席專家蕭放介紹,白露是秋收的時節,東北平原于此時開始收獲谷子、大豆和高粱,華北地區秋收作物也開始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進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節。人們也會在白露祝禱神靈,慶祝豐收,感念天地賜予。農人有“白露節宜晴”的說法,“白露晴,有米無倉盛;白露雨,有谷無好米。”張勃介紹,白露同時也是秋種的時節,西北、東北的冬小麥在這個時節開始播種。白露還是種蒜的好時候,農諺有“不到白露不種蒜”之說。

“補露”正當時

袁瑾告訴記者,白露之後,氣溫下降很快,民間有“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的俗語。此時天氣冷暖多變,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是舊病複發,老人們常常會告誡:“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說的便是早晚要添衣,不能再如盛夏一般袒胸露臂,睡卧也不可貪涼,須得加蓋薄被。

涼風一起,空氣幹燥,人們常常會感到“秋燥”,此時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滋補食物,以健脾潤燥、保養身體。白露前後滋補身體,在民間稱之為“補露”。根據地域的不同,“補露”的方式也各具風韻。

南京人好茶,因此在白露要喝“白露茶”,俗語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秋白露”,即以白露前後采摘的茶葉所泡之茶。蘇州人“補露”要吃雞頭米。雞頭米,學名“芡實”。清人沈朝初在《憶江南》中如此寫道:“蘇州好,葑水種雞頭。瑩潤每疑珠十斛,柔香偏愛乳盈瓯,細剝小庭幽。”蘇浙鄉間多在白露釀米酒,稱為“白露酒”。“白露酒”多用糯米、高粱等釀成,口感略甜,性溫,利于發散寒氣。

溫州南部的人“補露”講究“食白”,有“吃十白”之俗。“吃十白”也稱“吃十樣”,主要食材為十種名字中帶“白”字的中藥材,通常是白芍、白及、白術、白扁豆、白蓮、白茅根、白山藥、白百合、白茯苓和白曬參。這道吃食不僅食材名字個個帶“白”,與白露暗合,還具有清潤止咳、理氣化瘀的功效,對緩解白露前後的“秋燥”症狀十分有效。

舊時,溫州洞頭一帶的漁民到了白露這一天便會“放縱”一番,用新鮮的鳗魚和白蘿蔔炖湯食用。漁鄉有諺曰:“桂花海參白露鳗。”鳗魚肉質肥美,白蘿蔔亦有“消谷和中,去邪熱氣”的功效。兩者同炖,相得益彰,于補身大有裨益。

白露之“露”有妙用

白露時節,民間還有“收清露”的習俗。袁瑾告訴記者,古人對露水頗有感情,多認為這是天降祥瑞。于白露日的清晨将花草植物上的露水收集起來,靜置之後,可用以擦眼明目、烹茶煮酒。

蕭放說,古人在白露收集露水洗眼的民俗較為典型。這種習俗始見于南北朝時期。《述異記》雲:“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百草頭露,洗眼,眼明。”張勃介紹,古時人們還用錦彩制成繡囊,采集清露,這種繡囊稱“眼明囊”或“承露囊”。

白露這天,人們還會用朱砂水點小孩額頭,稱為“天灸”,以除疾病。蕭放說,據《清嘉錄》卷八記載,清代蘇州人八月初一早起,“取草頭露磨墨,點小兒額腹,以祛百病,謂之天灸。”這種習俗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袁瑾告訴記者,清人張春華在《滬城歲事衢歌》中也有類似記載。當時的上海人會在白露這一日,取花枝上的露水,用筆蘸後在孩子的太陽穴處畫個圈,以求祛除百病。

此外,風雅之人還會取花葉尖上的露水用以烹茶。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秋,乾隆皇帝駐跸圓明園,命人采集園内新秋荷葉上的露水,烹制“荷露茶”,并作《荷露烹茶》詩一首,雲:“秋荷葉上露珠流,柄柄傾來盎盎收。”

“秋興”之趣

在江南蘇州,有在白露前後鬥蟋蟀的民俗。蕭放介紹,《清嘉錄》卷八記載了人們鬥蟋蟀的情景:人們提籠相望,結隊成群。呼其蟲為“将軍”,頭大腳長的蟋蟀為貴,青黃紅黑白五色為“正色”,受到人們的推崇。在選擇鬥蟋蟀的對象時,一定要大小相當,體重相同,然後開冊記錄。蟋蟀開鬥的時間在白露後,直到重陽。

張勃說,在兩千多年前,蟋蟀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詩經》雲:“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張勃介紹,鬥蟋蟀始盛于唐代,到了明代風氣更盛,上至皇帝下到平民,均十分愛好。

蕭放介紹,在南方一些山區還傳承着一種古老的民間文化活動——“白露會”。當地百姓在白露這一天自發組成修路的隊伍,集體整修村落的道路。蕭放認為,民間公益志願服務是弘揚民俗傳統的一種重要方式,不僅傳承了優秀的文化,體現了古樸的民風,還融入了現代社會的元素,讓節氣文化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齊征,陳鼎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