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 兒童腹瀉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兒童常見疾病。
- 兒童腹瀉主要特點為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可伴有發熱、嘔吐、腹痛等症狀及不同程度的水、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紊亂。
- 兒科學對于腹瀉的定義,大便的流動性、體積和排便頻度與通常習慣相關明顯增加。
- 流行病學調查時腹瀉的定義,24小時内三次或三次以上的稀便或水便。

流行病學
腹瀉是兒童常見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兒童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
兒童腹瀉發病率高。據調查,中國五歲以下兒童平均每年發生腹瀉次數為2.5次/人,農村偏高約為2.9次/人,推算,每年五歲以下兒童約有3億人次患腹瀉,其中一歲以内患兒約占52%,2歲以内患兒約占70.94%。
我國兒童腹瀉,每年有2個發病高峰,分别是6-8月和10-12月。
病因
之所以兒童腹瀉這麼常見的,這和他們消化系統的特點有關,
1、兒童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容易發生食物不耐受

2、同時,兒童處在快速生長發育期,所需營養物質相對多,導緻消化道負擔重。

由于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再加上胃酸分泌少,胃排空較快,導緻胃對細菌的殺滅能力弱。 尤其在嬰兒期還沒有建立正常的胃腸道菌群,胃腸道免疫球蛋白較低,對細菌的防禦能力差,導緻容易發生腸道感染

臨床表現
大便性狀和次數改變,
大便次數改變,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或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
大便性狀改變,稀水便、糊狀便、黏液膿血便。
脫水程度評估

脫水的臨床表現:
- 囪門凹陷
- 眼淚少或無淚
- 口腔粘膜或舌面幹燥
- 腹部凹陷
- 皮膚彈性降低
- 面頰以及眼窩凹陷
不同原因腹瀉的大便情況
- 大便無或偶見白細胞者。多為侵襲性細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襲性細菌、喂養不當等引起。多為水樣瀉。
- 大便有較多的白細胞者常由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導緻,僅憑臨床表現難以區别,需要進行大便細菌培養等加以鑒别。
- 輪狀病毒腸炎,大便次數及水分較多,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黏液,無腥臭味兒,偶有少量白細胞。
- 諾如病毒腸炎首發症狀多為陣發性腹痛、惡心、嘔吐和腹瀉,全身症狀有畏寒、發熱、頭痛、乏力等,兒童多以嘔吐為主。
- 腸道腺病毒腸炎:感染主要症狀,腹瀉呈水樣便,同時伴發熱、嘔吐、及呼吸道症狀。與其他腸道病毒相似。該病毒感染後出現嘔吐症狀更為頻繁。
- 産毒性細菌性腸炎: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樣,并混有黏液,鏡檢無白細胞。
- 侵襲性細菌性腸炎,如侵襲性大腸癌細菌,空腸彎曲菌,傷寒杆菌等所緻。主要症狀有急性起病,高熱,甚至驚厥,腹瀉頻繁,大便呈黏液狀膿血,腥臭味兒。經驗有大量的白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紅細胞。
- 出血性大腸埃希菌腸炎,大便開始為黃色水樣,便後轉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鏡檢有大量紅細胞,常無白細胞。
抗生素相關腹瀉
- 典型症狀有,大便為暗綠色,量多帶黏液,少數為血便,鏡檢有大量膿細胞合成簇的細菌。
- 假膜性小腸結腸炎,由難辨梭狀芽孢杆菌引起,輕症為大便每日數次,重症為頻繁腹瀉,黃綠色水樣便,惡臭,可有假膜排出。
- 真菌性腸炎。多為白色念珠菌所緻。主要症狀有大便次數增多,黃色稀便,泡沫較多,帶黏液,有發酵氣味,有時可見豆腐渣樣菌落細塊,鏡檢可見真菌孢子和菌絲。
- 細菌性痢疾,有傳染病,痢疾杆菌引起。主要症狀有病及全身症狀重,高熱,大便次數多,量少,膿血便,伴裡急後重,鏡檢有大量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
- 食物蛋白過敏症狀,可有輕度腹瀉,糞便帶血多為血絲,鏡檢可見紅細胞增多,潛血陽性可見白細胞,但患兒一般情況尚可。
- 寄生蟲性腸炎有隐孢子蟲感染,主要症狀有排稀水便,帶黏液,有惡臭,伴腹痛。免疫缺陷者易感染本病,是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