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艇上觀看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一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内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緻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小,内部是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
悉尼歌劇院矗立在悉尼的港灣裡,既像風帆,又似貝殼,它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是公認的20世紀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認出的建築,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每天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随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悉尼歌劇院已經在2007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産》,慕名而來的旅遊者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從這個角度看悉尼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着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象是兩組打開蓋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象豎立着的貝殼,又象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
悉尼港灣裡千帆競渡。
這就是逆光拍出的悉尼歌劇院與悉尼港灣大橋。
細看鐵橋的結構。
來到悉尼歌劇院附近,看漂亮的港灣景色。
近觀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建築造型新穎奇特、雄偉瑰麗,外形猶如一組揚帆出海的船隊,與周圍海上景色渾然一體,成為悉尼的标志。悉尼歌劇院1959年3月破土動工,1973年10月落成揭幕。悉尼歌劇院占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整個歌劇院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着一個,最後一個背向海灣侍立。在陽光照映下,象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海面上。
近觀“貝殼”,真是漂亮!
從台階地下通過,準備進入悉尼歌劇院裡面參觀。
進入歌劇院。
好的建築就是從哪裡看都特别的舒服。
長長的通道挂着許多的曆史照片。
好像是世界各國的曆史照,但都是黑白片。
左面的像是日本的什麼寺院裡的塔,右面的肯定是我國的天壇祈年殿。
讓我們從内飾看起——精細的加工,獨具匠心。
層層疊疊,錯落有緻,且為木質的裝飾。
在“貝殼”裡向外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兩面的水泥筋在頂上相連,構成了”貝殼“。
從悉尼歌劇院裡面看到的港灣大橋。
走廊寬敞明亮。
“扇骨”一般的水泥筋拔地而起,這真是精巧的設計,既減輕了結構的重量,又能保證結構的強度。奇思妙想中就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制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着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從這裡可以看出當年的施工的精細程度,特别是無論橫向和縱向,都有膨脹縫,這就保證了它能夠經受得住烈日與嚴寒,日曬與雨澆的考驗,雖然已建成使用了四十多年了,這些瓷磚居然無一脫落。
兩片水泥殼相接,就構成了一個大貝殼。
再仔細看看向上、向外彎曲伸延的水泥筋。
工藝精湛啊!
歌劇院的前台與寬大的走廊。
向外延伸有平台。
休息廳是紫色地毯鋪就的台階,在此處可以休息,也可以看看大海。
水泥與木闆相連接,加工精細。
繼續向上走,準備進入音樂大廳。
哇,好大的音樂廳啊。據說有2690個座位,看上去富麗堂皇。
漂亮的穹頂,透出華麗的燈飾。
高大的空間卻不使人感到空曠。
邊上還有許多的座位。
大場面啊!
漂亮的座椅,卻又不那麼的喧賓奪主。
木質的穹頂能保證聲音的準确傳送。
參觀音樂廳後走到大平台上再細看“貝殼”。
悉尼歌劇院設備完善,使用效果優良,是一座成功的音樂、戲劇演出建築。那些瀕臨水面的巨大的白色殼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在藍天、碧海、綠樹的襯映下,婀娜多姿,輕盈皎潔。這座建築已被視為世界的經典建築載入史冊。2003年4月,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J·烏特松獲得普利策建築學獎。
據設計者J·烏特松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偉大構想。于是,悉尼歌劇院成為了設計者還活着的時候就被評為了世界文化遺産的唯一的一個項目。
悉尼歌劇院,人世間不可多得的偉大建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