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篇指出作戰部隊的基本運動原則是:避實擊虛,因敵制勝。也就是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應當根據敵人的虛實變化,而動态變化自身的攻擊與防禦之形,從而控制作戰勝利的走向。
【原文】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裡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
【解釋】一般而言,先至戰場等待敵人者從容,後至戰場奔赴戰事者勞倦;故而善戰者,羅緻敵人至戰場而不為敵人所羅緻。能使敵人自動而至者,以利誘之也;能使敵人不敢到達者,于其有害也。因此,應想辦法能讓敵人從容者勞倦,飽食者受餓,安守者出動。而己方則應出入敵人之所不敢趕赴之地,趨向敵人之所意料不足之處。能行千裡而不覺困勞之軍,隻因其行如入無人之地。
【原文】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
【解釋】故而,盡力防備于前則在後将寡于兵力,防備于後則前寡少,防備于左則右寡少,防備于右則左寡少,若試圖處處防備周全,則将處處寡少。真正寡少者,乃時刻防備于人者;衆多者,乃使人須處處防備于己者。
【原文】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裡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裡,近者數裡乎?
【解釋】所以,知在何處戰,知在何日戰,才可遠行千裡與敵會戰。不知應在何處為戰,不知應在何時戰者,自己的左軍救不了右軍,右軍救不了左軍,前軍救不了後軍,後軍救不了前軍,更何況相距兩支相距遠則數十裡,近則數離的部隊之間的相救呢!
【原文】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衆,可使無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衆,衆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于無窮。
【解釋】就我來看,即便越國的兵衆甚多,又能增加多少越國的勝算呢(注:由此句可見《孫子兵法》撰于孫武在吳之時,應當是獻給吳王的)?所以說:勝利通過努力營造是可得的。敵人雖然衆多,可以設法使其失其鬥志。因此,應當仔細通過策算而獲知戰事得與失的因素。
【原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解釋】作戰部隊其陣形變化像水,如同水的形态變化,會離開高處而趨向下遊;因此,作戰部隊的陣形變化,始終應該避開敵人實力部分而攻擊其虛弱部分。水依據地形而控制流向,作戰部隊也應根據敵軍變化而始終控制勝利趨勢。因此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完全依據敵人的動态變化從而動态應變而獲取勝利,即是所謂的神妙。
【原文】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解釋】故而,五行之中并無恒常占據優勢的一種,四季也無位處恒常不變者,同一日有時出現長有時出現短,同一月亮則有盈虧消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