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魚也稱“鼈”、“鼋”,又稱“團魚”,爬行綱,鼈科。是爬行類兩栖動物,主要生活在水中,隻有在産卵的春季和夏季覓食時,才會爬上岸邊。
甲魚生長速度比烏龜快,一冬齡甲魚直徑達六厘米到八厘米,二冬齡直徑可達九厘米到十一厘米,其後生長速度較慢,體重增加。甲魚壽命較長,有百年老鼈說法。
甲魚有冬眠習慣,每年十一月到次年三月為冬眠期,鑽進河床深處枯莖爛葉下的淤泥中過冬。
甲魚沒有牙齒,但牙床堅硬,可以咬碎螺蛳,植物種子。通常會捕食昆蟲,蚯蚓,小青蛙,螞蚱,動物内髒等,尤其對動物内髒的腥味具有敏感性。
甲魚聽覺嗅覺視覺都比較靈敏,一般周圍十米距離的動靜響聲都能感覺到,因此抓獲甲魚不容易。
準備三十毫米長的縫衣針,二十厘米長竹簽,長約二米的尼龍線若幹,縫衣針長約三十厘米即可,敲去針鼻,用挫挫尖,形成兩頭尖的針,竹簽一頭打孔,一頭削尖,尼龍線一頭扣在竹簽孔中,一頭扣于針的中部。竹簽也可以用金屬硬條代替,便于插在地上即可。
釣甲魚的釣餌可以用蚯蚓,最好的餌料便是豬肝。将豬肝切成若幹小條,32×6×6毫米,長度略長于縫衣針鈎尖。安鈎時,針從豬肝中段穿入,兩針尖藏于肝條内,整根針都刺入肝條内,隻剩下一根線系在針的中段,然後用黑細線将豬肝從頭到尾繞幾圈。紮緊後剪去多餘線頭。
施放針餌時,一般可以多放幾個,一次可以放二三十個。先拿出竹簽,放開線,釣餌擔在細竹杆稍頭的鐵鈎上,伸出竿子,将釣餌放在離岸邊一兩米的水中,将竹簽插在岸邊地上,稍微拉緊線,以此逐一放入水中,距離可以為三米左右。
注意放釣餌時,一定要保持釣餌在底,甲魚屬于底栖魚類,很少在水中上層覓食。
甲魚晚上覓食最為活躍,對豬肝的血腥味特别敏感,能在十米外距離嗅到肝腥味。無論是甲魚從哪頭吞下豬肝,由于線扣在針的中部,甲魚吞下豬肝想離開逃走時,針就橫卡在喉嚨裡,無論如何掙紮都無濟于事,可以直接拖甲魚上岸。摘針時,先用一隻腳踩住甲魚脊背,一手拽線,一手用小手鉗拔出針。
鈎釣法。
在釣鯉魚鲫魚時,兼釣甲魚。用普通魚鈎釣住甲魚是非常平常的。甲魚白天通常主要在水底覓食,嗅到誘餌香味時,就會爬到窩點,有甲魚進窩時,往往小魚會自動逃跑,會發現正常有魚口時,突然聽口,窩點附近會出現小碗口或者大碗口大的氣泡,那一定是甲魚在水底窩點又抓又扒導緻的。此時,有豬肝更好,沒有豬肝,可以用較大粗蚯蚓或者是肝腥餌料代替,釣頓些,等待甲魚上鈎。一般就是三五分鐘的事。甲魚吃鈎,浮漂反映出來的信号往往是浮漂輕微上下反複多次。這是因為甲魚吃食欲吞又吐,頭頸隻能擡那麼高,浮漂出現捧捧又放下,捧捧又放下的動作,且動作緩慢。應在它捧第二次或者是第三次時,提竿。
被釣住的甲魚,先是縮緊頭,用爪扒住河床泥土或者是底部水草等東西,回頭沖刺力道特别大,即使上岸,稍一松線,仍然會拼命逃跑,且速度快。方法就是用腳踏住甲魚脊背,然後取鈎。甲魚為了自衛,會咬人!盡管沒有牙齒,但堅硬的牙床足以讓人疼痛難忍。因此,退鈎時,一定腳踩甲魚背部,将甲魚頭部拽出,捏住頭部,讓甲魚不能動彈時,再取鈎。
甲魚肉及其提取物能有效預防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降低膽固醇,補勞傷,壯陽氣,對肺結核。貧血,體質虛弱有一定輔助功能。
但甲魚不宜和雞蛋芹菜等一塊食用,孕婦和産後便秘者不宜食用。具體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查閱或者問醫生哦!
自制釣甲魚工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