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40歲以上為什麼稱為不惑之年

40歲以上為什麼稱為不惑之年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22:22:57

關于人生的階段,自古以來都是人類思考和踐行的一個方向。我很驚詫,距今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先人就能看得如此透徹,為什麼兩千多年後,我們依然有很多迷茫和困惑呢?

孔子的年代,即便他頗具影響力,絕對不是唯一的,那個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時代,各種思想都有一席之地,最後的大統一也是漢朝董仲舒的事情了。

40歲以上為什麼稱為不惑之年(孔老夫子給四十歲的定義)1

然而,我們今天能閱讀和了解到的,确實像老子、莊子的道家,孔子、孟子的儒家,基本上已經囊括了其他百家的很多東西。去蕪存菁,兼容并蓄,我相信,這兩大流派,絕對不會隻有自己獨一的見解,而不溶于其他。正是因為他們能有巨大的吸力和融合力,并且能與時俱進,才讓兩者傳承至今,成為最主流的一種東方哲學思想體系,也是中國人應該具備一種人文價值觀念。

雖然在過去一個時期,儒家的思想被沖擊很大,那也不是孔子原來的樣貌,而是特定的曆史時期要經受的一種磨砺,而當這些磨砺過後,“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終究能得到世人的再度認可。說白了,人生一輩子追求是活得明白和通透,其他盡是過眼雲煙。

40歲以上為什麼稱為不惑之年(孔老夫子給四十歲的定義)2

隻是,我目前對四十歲不惑依然感到羞愧,應該對于這個年齡,八零後最早的已經進入,而我即将到了。

孔子對于自己人生總結在《論語·學政》裡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實際上是他的自我報告,孔子是七十三歲去世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彙總了自己一生的經曆,艱苦奮鬥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40歲以上為什麼稱為不惑之年(孔老夫子給四十歲的定義)3

很多人今天說道四十不惑,其實跟孔子的意思多少有些出入。

我總覺得,孔子是到了一個個人人生境界,當然我們可以當榜樣去學習,但是未必達不到就自責。人生境界的達成,跟經曆有關。這使我想到了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表達的“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

他是表示不同層次的功夫境界的理解,最低的就是見自己,然後見天地,最高級的就是見衆生了。我們人生也是這樣的,最開始的是能看見自己,後來見天地,最後大徹大悟的時候就是見衆生了。這個“見”不隻是單純的眼睛看見,是用心去體會感悟的。

40歲以上為什麼稱為不惑之年(孔老夫子給四十歲的定義)4

我一直以為自己為小,天地為大,衆生不過和自己一樣渺小。但是見天地還不過是第二重境界,最終見到衆生才是大徹大悟。

我不喜歡用佛的意識去解釋東西,我自己内心還是有一些排外,這種排外是因為本來的東西都沒有弄明白,實在花不起精力去涉獵其他。而儒家、道家以及漢化的佛家,都追求同樣的一種殊途同歸——安定,所以還是與衆生有關。

我到底不夠慧根,這個三家相見其實來源于道的延伸。

40歲以上為什麼稱為不惑之年(孔老夫子給四十歲的定義)5

我見了近四十年的自己,卻一直沒有看清楚過,童年和青年我沒有珍惜和反思,那個時候不懂得。而過了三十以後,春天比葉問要少了許多,我才知道四季,其實映照人心。即便同樣有輪回,卻時間開始厚此薄彼了。

這四季變得不再是身體的感受,而是世間的人情冷暖,艱辛、薄涼、無奈,這些内心的情緒更加濃烈,卻再也不會溢于言表,經曆多了,就習慣了,要麼隐忍,要麼去掌控它,我相信大多數人是不甘心于此的。

40歲以上為什麼稱為不惑之年(孔老夫子給四十歲的定義)6

不過見自己的過程,就是要認識自己的弱與強,而弱與強也可以随着時間的磨砺而轉變,沒有一個人是無敵的,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無畏與從容,那麼前面描述的那些不堪,依舊能坦然接受和應對,這應該就是見到自己最好的境界。

“我”是不是自己呢?“我”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不同時期的自己,出生的時候你的自己沒有外感,然而成長之中,你的自己不斷被外物感染,改變,又自我塑造,最終你要有一個定性的自我,就是見本性。中國古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些道理,但是也未必。因為“我”非“我”,隻有見到真正的自己你才能成就真我。

40歲以上為什麼稱為不惑之年(孔老夫子給四十歲的定義)7

那麼真正的自己是什麼呢?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四十歲,孔子說不應該有所迷惑了,那麼對“我”而言,也不應該有所迷惑了。沽酒客不願意故作高深,但是我願意做到的是:“修心止念萬緣了,萬緣放下莫心焦。”

我倒是覺得不難,因為我退而求其次也可以,就是我設定一兩個必須的目标去奮鬥,擔負你這個時期必要的責任。隻是這段時間的堅持,會有各種困難發生。沒事,熬一熬就過去了。

40歲以上為什麼稱為不惑之年(孔老夫子給四十歲的定義)8

至于見天地,我倒是覺得,那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自大同樣不要自卑,但是一定要自信、自尊、自強這才是見天地的真谛。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最後見衆生,反而是不藏,是贈予,是傳承,我第二個境界還在修煉,這個境界我卻嘗試着去做,我想就是我不斷書寫地方人文的原因和傳播泸州曆史文化的意義。

或許,這個東西它并不大,甚至比不上很多地方,然而這是我能見衆生的最好的一個方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