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畫像)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古代十分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其創辦的儒家學派更是影響了後世幾千年,是我國曆史上公認的大聖人,備受後世衆人的敬仰膜拜。
孔子一生仕途坎坷,便着力于教育方面,其主張“有教無類”,對後世的教育影響頗深。
據司馬遷《史記》所載,其門下弟子三千,賢者有七十二人,而子路便是這“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子路畫像)
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其少時出身貧寒,但是為人豪爽正直,又十分魯莽,年輕時候尚勇好鬥,曾多次欺負孔子門下的弟子。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所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
大緻意思就是子路經常穿着奇裝異服,佩戴有公豬裝飾的寶劍在孔子及其弟子面前耀武揚威,還輕侮過孔子。
不過,作為聖人的孔夫子,其并沒有就此而厭惡子路,反而是看見了子路身上可貴的品質。
(孔門七十二賢畫作)
子路不僅為人正直勇敢,其對待父母十分孝順,在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百裡負米”說的就是子路孝順父母的故事。
孔子從其這些優良的品質中,看出子路肯定是可以被教化并造福百姓的。便多次言語上教導子路,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逐漸開明了心智,便身着儒服,拜孔子為師了。
子路在孔子門下學習的時候,也總是保持着他自己的鮮明個性。
(子路百裡負米畫作)
子路十分敬仰孔子,但是又不像顔回那般對孔子唯命是從,其在發現孔子的錯誤後會義正言辭的指出來。
在孔子周遊列國時期,其一邊像孔子學習學問,一邊做孔子的車夫、侍衛。
子路雖然為人有些魯莽,而且還曾輕侮過孔子,可是他卻是侍奉孔子最久的一位弟子,令人意想不到。
孔子在教育弟子時,大緻開了德行、政事、言語、文學這幾門功課,而子路對政事尤其感興趣,并逐漸成為了孔子衆弟子中的佼佼者。
(子路還是孔子的車夫和侍衛)
據儒家經典《論語》所言:“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子路;文學:子遊、子夏。’”。
這段話中,孔子指出了一些門路中的佼佼者,子路便是在政事一門中與冉有列位,子路也由此被稱為了“孔門十哲”之一。
孔子評價其:“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但是,又有誰能想到,就是這麼一個為人率直狹義又滿腹經綸的古之聖賢,會慘死亂刀之下,被人剁為肉泥。
(孔子講學圖)
子路一生共有過三次出仕為官的經曆,其最後一次做官是作為衛國執政大臣孔悝府上的邑宰。
在這一段的為官時間裡面,子路取得了頗多的政績,但是不多久,衛國便發生了動亂。
公元前493年衛靈公卒,趁着衛靈公新喪,太子蒯[kuǎi]聩[kuì]領兵聯合孔悝之母回國發動政變奪取了國君之位,還囚禁了孔悝。
此時衛國内部人心動蕩,大臣子民們紛紛逃出城外以活命。
而當時正處在城外的子路聽聞消息後,逆着人流趕往城内,路上碰到了子羔勸告他不要多管閑事,逃命要緊。
子路義正言辭道:“食其食者不避其難”,便不顧生命安危,毅然前往囚禁孔悝的廣場。
子路在面對蒯聩時,毫無畏懼,大義凜然,使得蒯聩也不由得心生敬意。
(子路畫像)
但是子路一再要求蒯聩釋放孔悝,并威脅他,将以火燒之。
蒯聩懼怕子路勇力傷了自己,便命令身邊士卒将其斬殺。
子路骁勇,以一人之力與蒯聩手下士卒血戰,廣場之上已然血流成河,獨見子路一人于千百士卒中奮力舞劍。
奈何,子路的體力終究有限,其已經明白自己今日必然要死于此地,但是依舊毫無畏懼。
面對成百上千的冰冷刀斧,子路丢下了手中已經殘缺的寶劍,巍然挺立,雙手扶正自己的頭頂纓冠并系緊,欣然面對死亡無所畏懼。
在子路做這些的過程中,蒯聩手下的士卒們也是一擁而上,将大義凜然的子路砍為了肉泥。
據太史公《史記》所載,子路臨死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影視劇中子路的形象)
如此氣節,如此為人,當為後世傳揚千載,學習不止。
子路作為我國的古之聖賢,我們能從他身上學習到的東西簡直就太多了。
其為人正直勇敢,但是又懂得學習充實自己的精神,這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我認為,其一身的氣節忠義最應當被我們去學習傳揚。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君子死而冠不免”,倘若我們能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能做到一點這種負責、無畏的精神,那麼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中,還有什麼能夠阻礙我們前行的困難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