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曹操之父曹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而這曹騰,據《三國志》記載為西漢相國曹參之後。或許是家道中落,到曹騰這一輩竟然窮困到淨身入宮的地步。在入宮之前跟夏侯睿是至交好友。而夏侯睿有兩個兒子,長子夏侯巍,次子夏侯嵩。
這夏侯睿本性笃實,多書生意氣。好不容易當上了南陽縣令,卻不小心陷入朝堂黨争之中,估計是上書言事,逞口舌之快之故,拂逆聖意,被摘了官帽。夏侯睿為官相當清廉,并無積蓄,這官沒了,收入自然也就沒了,很快家裡就窮得揭不開鍋了,無奈之下,便把次子夏侯嵩送給了在宮中做宦官的好友曹騰,夏侯嵩改姓為曹。
曹嵩育有五子,操為長子。曹嵩多年為官,因權利導,廣積财富,富甲一方。為後期曹操的崛起打下了深厚的經濟基礎。
據傳古時風俗,養子三代可恢複本姓,然而曹操一直沒有給自己的子孫複姓,導緻很多人對這種情況不理解。明代文學家張遂在其著作《千百年眼》中言,他曾在一本書裡找到了這個謎團的答案。
這本書中說:當時有以谶緯進者,雲古者名官職不言曹,自漢以來,始名官盡言曹也,至吏亦言屬曹,卒言侍曹,此非天意乎?操遂不複姓。
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曹操當年又是丞相又是魏王的時候,有人用谶緯之學(谶緯之學嘛,就是有理有據的預言未來發展的玄學),勸他不要改回原姓。看樣子曹操确實想過恢複原姓一事,要不然别人也不會勸其不要改姓。
為什麼不能改呢?說是以前的官名都不帶曹字兒,到了漢朝呢,官名帶曹字兒就很普遍了了,甚至連吏名都帶曹字兒。
話說漢朝中央官制為三公九卿制,東漢西漢稍有不同,西漢九卿之一少府尚書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東漢時少府尚書改為尚書台,成了三公之一,轄六曹:吏曹尚書、二千石曹尚書、三公曹尚書、民曹尚書、南主客曹尚書、北主客曹尚書。
漢服
西漢郡太守屬吏有:主簿功曹(諸吏之長,郡府主管)、議曹(掌講議郡政)、賊曹掾(主刑罰)、決曹掾(掌決獄)、諸曹史(諸曹記錄官)、右曹掾史 (刑獄諸曹居右,右曹掾史為諸右曹的記錄官)等。
所以在漢時人們通常稱普通官吏為屬曹,服侍官吏的為侍曹,這不是天意如此嗎?這天下豈不是屬于曹家的、侍奉曹家的?
曹操不複姓,也說明了其雖無代漢自立之實,其心也如後世之司馬昭一樣,昭然若揭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