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八年級語文第十一課核舟記的翻譯

八年級語文第十一課核舟記的翻譯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4-02 15:06:00

八年級語文第十一課核舟記的翻譯?今天繼續讀明朝魏學洢的《核舟記》前天我發了一個動态,說,教參把“明”譯為“明朝”不太妥,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八年級語文第十一課核舟記的翻譯?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第十一課核舟記的翻譯(初中八年級下課文核舟記中的)1

八年級語文第十一課核舟記的翻譯

今天繼續讀明朝魏學洢的《核舟記》。前天我發了一個動态,說,教參把“明”譯為“明朝”不太妥。

查資料可知,魏學洢死于1625年,明朝滅亡于1644年。因此,魏學洢是妥妥的明朝人,并非身跨明清兩朝。

我們知道,“某某朝”是後人,即不是這個“朝”的人對這個“朝”的稱呼。生活在“某某朝”的人,他們活着的時候,是沒有“某某朝”這個說法的。因此,他們寫文章,是不會說“某某朝”怎麼怎麼樣的。就好比,任何一個當今的中國人,你寫文章,能夠知道後世稱呼現在是什麼朝嗎?假如現在有個人寫文章,寫了一句“中有奇巧人曰王叔遠”,恰好後世的人稱呼我們現在為“中朝”,他們把你的文章翻譯成“中朝有個奇巧人叫王叔遠”,你覺得後人翻譯得對嗎?因為你的意思實際上是“中國”,而現在的中國,後人有可能稱為“中朝”,也有可能稱為“紅朝”,還有可能成為“華朝”,這是後世修史者的事,誰能預先知道呢?

因此,我并不是說魏學洢寫的“明”字有問題,而是我們今天的人應該把“明”字,譯為“大明”或仍作“明”,不應該譯為“明朝”。魏學洢寫文章時,還沒有“明朝”這個概念。

好了,書歸正傳。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

其中的“以至”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教參譯“以至”為“以及”,譯為“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宮廷居室、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

這裡的“以至”譯作“以及”是好還是不好呢?

查字典,驚訝地發現,多本虛詞詞典竟然沒有收錄“以至”?這是怎麼回事?

再查,查到兩本詞典有收錄。

楚永安《文言複式虛詞》P428:以至。連詞性結構,表示延伸的時間和範圍,可譯為“一直到”。不太細緻。

段德森《實用古漢語虛詞詳釋》P238:以至,可作介詞、連詞。作連詞時,表示範圍由小到大,程度由低到高。可譯作“以及”、“甚至”、“因此”等。

段注“以及”的例子:

曾鞏《宜黃縣縣學記》:“作為宮室教肄之所,以至圖書器用之須,莫不皆有。”

譯為“作為宮室教學、學習的地方,以及象圖書、用具等需要的東西,樣樣都有。”

段注“甚至”的例子:

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太宗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

譯為“太宗以聰明勇敢繼承了祖業,真宗以謙和仁愛保持了政權,甚至仁宗、英宗都沒有失德的地方。”

段注“因此”的例子:

《韓非子》:“市者以為令與公大夫有言,不相信,以至無奸。”

譯為“管理市場的人以為縣令對公大夫有指示,對他們不相信,因此不敢為非作歹。”

回到本文。我們分析這一句“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

文章說王叔遠能夠在直徑一寸的木頭上,先是說能雕刻“宮殿、器皿、人物”,然後說能雕刻“鳥獸、木石”,中間加了一個“以至”。

宮殿和人物,是比較大的東西;鳥獸和木石,是比較小的東西。大的東西往往容易雕刻,小的東西往往難雕刻。因此,我認為,這裡的“以至”,是表示難度的從小到大,應該譯為“甚至”。

如果譯為“以及”,也并無不可,隻不過語義的延伸和遞進上略有不如。

以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