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病
一說起“腳氣病”,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生活中常見的“腳癬”。然而,“腳氣病”和“腳氣”是兩回事。“腳氣病”是由于缺乏維生素 B1 而導緻的一種全身性疾病,也叫“軟腳病”;而“腳氣”則是由真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種足癬。兩者風馬牛不相及,您可千萬别弄混了。
維生素 B1 缺乏症之所以被稱為“腳氣病”,主要是因為這一疾病的臨床特征。腳氣病分為幹性腳氣病和濕性腳氣病。
其中幹性腳氣病表現為 :食欲不振、煩躁、全身無力、下肢沉重、四肢末端感覺麻木,肌肉酸痛,以小腿肚的腓腸肌最明顯,上、下肢肌無力,手、足下垂。
濕性腳氣病表現為水腫,多見于足踝, 嚴重者下肢都會水腫,同時出現活動後心悸、氣短,并有右心室擴大,常可導緻心力衰竭。
這兩種腳氣病患者的共同特征為走路時步态異常,所以這類疾病被形象地稱為腳氣病。
“嬰兒腳氣病”最可怕
曾經有一位年輕的母親産後三個月下肢呈浮腫狀。而寶寶吃奶無力,渾身發軟,嘔吐腹脹,心率快,心髒出現輕微腫大。一開始, 醫生以為寶寶得了感冒,但經過治療不見好轉。這時,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詳細詢問了母親孕期的飲食情況,原來這位母親在孕期隻吃精米精面,體内嚴重缺乏維生素B1,導緻自己和孩子都患上了腳氣病。醫生随即開出了維生素B1的藥方。一周後,母親和孩子的各項生理指标均恢複了正常。
如果乳母嚴重缺乏維生素B1,又用母乳喂養嬰兒,那麼2~5月齡的孩子最易發生嬰兒腳氣病。發病伊始,患兒面色蒼白、急躁、哭鬧不安;當咽喉發生水腫時,嬰兒将失聲,形成獨特的喉鳴,這也是嬰兒維生素B1缺乏病特有的哭聲;患病晚期可能出現發绀、心力衰竭、肺充血及肝淤血等嚴重後果。嬰兒腳氣病治療及時可使患兒迅速好轉,但若延誤治療病死率較高。
被我們丢棄的維生素B1
越來越富裕的生活讓我們得到了精細精緻的食物,然而在滿足了口腹之欲的同時,卻也在無形之中丢失了維生素B1。維生素B1在人體内貯存有限,且為水溶性維生素,容易随尿液、汗液排出體外。
谷類食物是我國大多數居民膳食維生素B1的主要來源,而引起維生素 B1 缺乏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長期食用研磨過分精細的精米精面。市面上常見的精米精面在加工時會去掉胚芽、糠層和麸皮。而大部分維生素 B1 恰恰存在于被去除的糠層和麸皮中。
攝入不足、機體吸收利用障礙,以及其他各種原因引起的需要量增加(如妊娠)等因素,均能引起體内維生素B1缺乏。另外,過分淘洗大米、習慣吃撈飯(不喝米湯)、食物加堿燒煮等飲食習慣,也會造成維生素B1的大量損失。
如何補充維生素 B1
維生素 B1 廣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其中最豐富的來源是葵花籽仁、花生、大豆粉、瘦豬肉;其次為粗糧、小麥粉、小米、玉米、大米等谷類食物 ;魚類、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較少。
食物的搭配、烹調、加工等條件,對維生素 B1 的存留有較大的影響,所以日常飲食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混搭”是調整飲食結構的好方法。加工越精細的米面,維生素 B1 的含量越少, 所以切莫一直食用精米精面。比如,蒸米飯不要隻用精白米,可以放一些糙米、小米或土豆塊。這樣做出的飯既好看又好吃,還能增加膳食纖維。
改進烹調方法,提高食物中維生素 B1 的利用率。南方人愛吃撈飯,“泡”在湯中的維生素 B1 多被棄掉,所以不棄汁的蒸飯比撈飯好 ;北方人愛吃面食,面粉中的維生素 B1在酸性環境中較穩定,而在堿性環境中容易被破壞。所以蒸饅頭時,發面最好棄堿而用鮮酵母;吃面條時,帶湯的熱湯面要好于撈面,若吃撈面的話不妨喝點面湯。
懷孕期間的孕婦、正在哺乳期的年輕媽媽切記,不要僅以精米精面為主食。如果寶寶需要人工喂養,那麼家人在選擇奶粉時也要注意查看産品外包裝上的營養标簽,選擇富含維生素B1的奶粉。
我國因飲酒造成的維生素B1缺乏者不在少數。如果您平時喜好“喝兩口”,切不可忽略補充維生素B1。因為酒精會“偷”走您體内大量的維生素B1。
常在外就餐者要注意維生素B1的補充。酒樓餐館的米面主食幾乎都是精白米面。很多特色面點是經過高溫油炸制成的,而高溫油炸也會破壞面團中的維生素B1。
素材來源:健康一家人
供稿:艾滋病防治科
編輯:肥 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