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蘇東坡對黃州的感慨

蘇東坡對黃州的感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3 01:02:25

在考察三蘇祠時指出,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激勵子孫後代增強家國情懷,努力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才。

家國情懷是人們對家庭和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和。以家庭為根基、以天下為己任,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的精神通過一代又一代國人的傳承,已經熔鑄在中華民族的血液裡,建構在文化基因之中,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

北宋的蘇東坡,是一位風光霁月的人物。他是士大夫、文學家、哲人,個性堅韌、率真、坦蕩、豁達。在黃州的近5年裡,他愛國澤民,自強不息。他關心國事,扶困濟民,除弊興利,躬耕自給,是一位具有家國情懷的士大夫;他研習《論語》《易》,探究學術,是一位有不朽功業的研究者;他詩書自娛,創造了文學藝術的輝煌時代,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學家;他對待貶谪生活采取随緣自适的态度,是一位樂觀曠達的哲人。

作為貶官,蘇東坡在黃州雖然不能“簽書公事”,但他始終堅持做一個有益于國家和民衆的官員,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他正道直行的理想始終沒有泯滅,“吾侪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為國為民的志向沒有消亡,他說:“雖廢棄,未忘為國家慮也。”身處黃州,他仍時時關注國家大事。元豐四年(1081)宋和西夏戰事起,他非常牽挂此事,在書信中專門向滕達道詢問邊境戰事情況,不久後從陳慥書信中得知種谔領兵大勝西夏,俘獲戰馬等,狂喜揮毫寫下“放臣不見天顔喜,但驚草木回春容”“故知無定河邊柳,得共中原雪絮春”。聽聞捷報,他感覺如同春回大地,用激昂的筆調,描寫宋軍攻入無定河,飄雪般飛揚的柳絮使得無定河兩岸像中原一樣,終于被浩蕩的春風所觸及,滿懷激情地贊美了宋軍大捷,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非比尋常的喜悅心情,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精神。恰如陸遊所贊歎的那樣:“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

蘇東坡是親民的。“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是從吃的角度表露對黃州的第一印象,對于作為貶谪目的地黃州,他有了初步認可。到達當時僻陋的黃州之後,他并沒有格格不入,“我雖窮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他自覺是普通民衆中的一員。所以他與黃州人相處非常融洽,與潘丙、郭遘、古耕道等相交很深,每年正月二十會結伴遊春,他們幫助蘇東坡一家共同耕種東坡;老農夫們也會主動地教他能讓麥子豐收的技巧;他與漁夫樵夫一起喝酒,談天說地,聽他們講鬼故事,與他們打成一片;他又與黃州本地的文學之士潘丙等交友,教潘大臨讀書,以詩書傳人。他在日常生活中與黃州人建立了親密關系。

蘇東坡常懷愛民之情,對民衆的生活十分關心,民衆的痛苦就是他自己的切膚之痛,他願意為百姓奔走呼号,幫他們解決問題。他一家二十多口人,生活十分困難,家裡的日常用度也精打細算,量入為出,還躬耕東坡以擺脫缺衣少食困境。即使如此,他的眼光并沒隻盯着自己的困窘,而是以博愛之心時刻牽挂民衆,對民衆生活的艱辛感同身受。他在麻城歧亭寫下“而今風物那堪畫,縣吏催錢夜打門”的呼号,“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記述黃州土著漁民的悲苦生活,“不辭脫袴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書寫農民不僅身體被摧殘,更有被催租的凄苦、悲涼的心境。他深切同情民衆,為民代言,關心民瘼。自己家裡有困難,他不會去找當權的官員幫忙,但遇到民衆的困難,他卻挺身而出。比如當時黃、鄂間有因貧困而溺殺女嬰的陋習,他“聞之酸辛,為食不下”,立即寫信給與之交情深厚的鄂州太守朱壽昌,向他陳情,懇請他出面幫忙救助,革除陋習。并依據自己曾在密州組織收養棄兒的經驗,提出可行的拯救途徑和辦法。他聯手黃州安國寺的僧首繼連和古道熱腸的古耕道等人,分工合作,籌款集資,積極組織救嬰活動。他自己也出資十千錢,“若歲活得百個小兒,亦閑居一樂事也”,說救嬰是一大樂事。救活了嬰孩是大愛仁者的人道主義情懷,而由此掃除了溺嬰的陋習,拯救了人心,改變了社會風氣,這才是真正于國于家有功的大事,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崇高的家國情懷。

蘇東坡常推己及人,為民衆的溫飽呼号,悲歌為黎元,發出“但令人飽我愁無”的豪言。到黃州後的第二年冬天,大風雪席卷了他家在蘇州的田産,沒有收成:“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面對風濤蕩盡的田産、家人“空腹”“衣有結”“濕薪”的艱難生活,他沒有沉溺于一己一家的困難而抱怨和哀歎,而是置個人困窘于一邊,惟願民衆能豐收吃飽。他憧憬着“雪晴江上麥千車”的景象,想像雪過天晴,瑞雪豐年,民衆安樂,憂愁全無。而這不正是孟子所說的“樂歲終身飽”的美好圖景嗎?表現出他作為士大夫的憂國憂民、關懷疾苦的偉大情懷。他“但令人飽我愁無”的博大情懷,與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白居易的“安得萬裡裘,蓋裹周四垠”如出一轍。三位詩人是分别從食、住、衣三個方面為民衆着想,祈願民衆能吃飽、可穿暖、有屋住,表現了對民生的深切關懷,是古代士大夫發自心底解決民衆溫飽的大聲疾呼。

蘇東坡有着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社會使命感,在黃州身處逆境卻始終沒有放棄對國家、對民衆的責任感,始終堅持愛國澤民的報國之志,堅持有益于世的濟世之心,時時想着為民出力,為國分憂,這就是他的家國情懷。這種報國濟世、仁者愛民的精神,讓他具有恒久的人格魅力。東坡文化也由此被賦予了深厚的思想價值和強大的生命力。

◆東坡故事

蘇東坡對黃州的感慨(但令人飽我愁無)1

雖貶谪不忘國事。 (王和平 繪畫)

蘇東坡對黃州的感慨(但令人飽我愁無)2

慈悲心腸救溺嬰。 (談笑 繪畫)

蘇東坡對黃州的感慨(但令人飽我愁無)3

東坡辭行和雪堂留别。 (談笑 繪畫)

【雖貶谪不忘國事】

蘇東坡雖然貶谪黃州,但對國家大事始終挂記在心,他曾态度鮮明地以杜甫“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之言作為自己在困頓之中的人格精神楷模。

元豐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蘇東坡過江到武昌(今鄂州市)車湖看望王齊愈兄弟倆,突然收到好友陳季常寄來的書信。信中說,宋軍大将種谔率兵九萬三千,出擊圍攻西夏的緩德城,又有宋軍七萬深入到米脂,雙方在定川展開大戰,宋軍大勝,破殺西夏六萬餘人,俘獲馬五千匹、取得西夏大捷。

蘇東坡一衆人聞此勝利喜訊,個個歡欣鼓舞,蘇東坡當時就喝了一大杯酒,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又借酒抒懷,作《聞捷》詩:“聞說官軍取乞訚,将軍旗鼓捷如神。故知無定河邊柳,得共中原雪絮春。”

他意猶未盡,又作《聞洮西捷報》七言律詩述懷:“漢家将軍一丈佛,诏賜天池八尺龍。露布朝馳玉關塞,捷書夜到甘泉宮。似聞指揮築上郡,已覺談笑無西戎。放臣不見天顔喜,但驚草木回春容。”

蘇東坡雖廢棄不忘國事的家國情懷在此得到盡情表達。

【慈悲心腸救溺嬰】

北宋時期,黃州、鄂州、嶽州民間有一大陋習,就是一對夫妻隻養二男一女,過此數就把初生嬰兒放入水盆中淹死,其中對于女嬰尤甚,以緻鄂、嶽、黃三州的男女比例失調,許多男子無妻。

蘇東坡在黃州時,居住在江南武昌(今鄂州市)的老朋友王天麟來看望他,兩人談起鄂、嶽、黃三州溺殺嬰兒的陋習,王天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民間的所作所為比較詳細地告訴了蘇東坡。

王天麟的介紹,使蘇東坡感到辛酸,以緻飲食不安。他實在是不忍心讓這樣的事情繼續下去,但自己因為已經被明文規定“不得簽書公事”,實在是沒有辦法扭轉這種惡習,他就專門給老朋友、鄂州太守朱壽昌寫了封信,請他利用職權,出面革除這種可惡的陋習,并要求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号召大衆舉報溺殺嬰兒的人家,其獎賞的錢财則由觸犯此法的人和左鄰右舍承擔。

蘇東坡給朱壽昌去信之後,自己也在黃州積極地行動起來。他把黃州幾位熱心于此事的人組織起來,成立一個拯救溺嬰的團體,有智出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黃州秀才古耕道,為人誠實善良。蘇東坡與他一道走鄉串戶,動員黃州城内的大戶人家每年拿出錢十千,救濟那些養育不起兒女的人家,目的在于行善積德。經過不懈努力,黃州的富裕家庭紛紛解囊相助。蘇東坡又請安國寺長老繼連協助自己記錄日常收入和支出。所有購買米布絹絮之事,都由古耕道包辦。蘇東坡當時自己也處于經濟最為困難的時候,卻也慷慨地率先拿出十千錢,表示自己對黃州小兒的關心愛護之情。蘇東坡曾說,如果每年能救活一百個嬰兒,也算是自己谪居黃州的一大樂事了。

蘇東坡在黃州拯救溺嬰的善舉,真是功德無量。

【東坡辭行和雪堂留别】

元豐七年(1084)元月二十一日,蘇東坡接到朝廷“移汝之命”的調令,從黃州團練副使改任河南臨汝團練副使。他的心情極為矛盾,本想請朝廷恩準留在黃州“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但考慮到“君恩至厚,不可不奔赴”。蘇東坡不忍離黃赴汝的這種心情是真切的,因為他與黃州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接下來,他要做的是辭行和留别。

這年的三月三日,蘇東坡“杖頭帽挂一葫蘆”,與參寥禅師及幾位黃州友人一同去鄰居家串門。他先到初來黃州時住過的定惠院,這裡的新主人把他十分歡喜的海棠養護得非常好,讓蘇東坡戀戀不舍,主人還熱忱接待他們,一起喝酒叙舊。過後,去鄰居尚氏家中探訪,尚家雖然是市井人家,但室内收拾得幹幹淨淨,室外的竹林花圃修整得井井有條,對蘇東坡一行的來訪禮敬如賓。蘇東坡大概是多喝了點酒的緣故,醉卧小闆閣上,稍醒後,又一同欣賞崔成老的琴藝,崔成老用雷氏琴欣然彈上一曲“悲風曉月”,令同行之人心曠神怡。接着,他們又順着小溝岸,來到何聖可、韓毅甫家中,兩家主人趕緊在竹園陰處擺上酒席。恰在這時,黃州主簿劉唐年又送來了味極鮮美的油煎餅,蘇東坡說了句“為甚酥?”問餅子叫什麼名字,同行一齊說,好!這種餅子的名字有了,就叫“為甚酥”吧。等到遊興已盡,蘇東坡這才順道回家,經過何氏園圃時,特意讨要了叢橘樹苗,打算移種在雪堂之西。蘇東坡這一天像走親戚一樣的在黃州串門,心情好極了,晚上就習慣性地拿起筆,完整地記下一天的活動,後人把這篇記叙小文命名為《記遊定惠院》。

離别的日子越來越近,四月一日,蘇東坡特意在雪堂置辦了酒席,感謝黃州鄰居好友幾年來的照顧,略表心意,正好李仲覽從江東來告别,于是,蘇東坡就寫了首《滿庭芳·歸去來兮》詞贈給他。這首詞用散文式的句子和俚俗的語言,真切地表現了蘇東坡對黃州的依戀之情,對黃州鄰裡父老的惜别之意。

◆東坡遺愛

吾侪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

《與李公擇》(1080年)

我窮交舊絕,三子獨見存。

從我於東坡,勞饷同一飧。

可憐杜拾遺,事與朱阮論。

吾師蔔子夏,四海皆弟昆。

《東坡八首·其七》(1081年)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裡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飲,相勸老東坡。

雲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滿庭芳·歸去來兮》(1084年)

◆東坡成語

【明日黃花】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樽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冰肌玉骨】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寝,欹枕钗橫鬓亂。

《洞仙歌·冰肌玉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