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書法臨摹步驟

書法臨摹步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01:25:27

文 | 一癡 書法網總編輯


宅居家中讀到韓愈的一句詩:

春秋三傳束高閣,

獨抱遺經究終始。

這是古人做學問的态度更是方法,所謂“學究一經”,“學究”一詞也是由此而來。又嘗讀到當代一位學者的一個訪談中也曾談及類似的觀點,意思是做學問要建立起自己的基地,有了基地才可以擴展,而如何建立自己的學問基地呢?這位學者的建議是選定一兩部經典著作,下切實的功夫,以此為基地,以後再随新研究題目擴大到其他經典。久而久之,重要的經典便都接觸了、弄熟了。

學問之法與學書法之法其實是一樣的。

元代的趙孟頫說:“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習之,便可名世。”

清人馮班也說過差不多的話:“貧人不能學書,家無古迹也,然真迹隻須數行,即可悟用筆,間架規模隻看石刻亦可”。

從這兩句話,我們一者可以得知在古代哪怕是如趙孟頫這樣的大書法家,對于古刻、真迹也是很難得到的,在法帖資料的獲得上古人和現代人是無法比的;二者是我們透過這兩位書家的話,得以窺見古人學習書法的态度與方法。隻要專心的練習幾行字便可名世!便可悟用筆!這在其他藝術的學習上是無法想象的,但是這在書法藝術的學習上卻是從古至今一種普遍的狀況。這是因為書法的有機性,決定了它“數行”中已經包含技法的全部要素。“數行”中已經包含各種點畫、字結構的基本類别,以及字的銜接和行的呼應等等,這些都會一一的在這“數行”裡呈現在你的面前,剩下的隻是看你如何去拆解、取用了。其實這裡強調的“數行”包含的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告訴書法學習者首先必須對一冊法帖的“數行”要進行無限細緻的解讀、研究和最為大量的練習。

書法臨摹步驟(用這3種方法做到深入臨摹)1

趙孟頫小楷《跋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我們來看曆代以來的著名書家,雖然也有很多被冠之為“數體全能”,尤其是到近當代,更有很多的書家被譽為“詩、書、畫、印”四傑等等,然而真正能在曆史上立得住的書法大家,大多還是以一體為能,其他兩到三種字體為輔的,這就是說,作為一個想要真正有所成就的書家都要先來确定一種作為自己基礎的書體,如此便要有一本基礎的法帖來做對應,而對這本基礎法帖的臨摹練習,就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與時間,可以是一年,兩年,數年,更有可能是畢生都在期間徘徊!這樣的例子自古至今是屢見不鮮,近代的如吳昌碩,畢生在石鼓文上下功夫,最終成為以石鼓篆書而開一代書風。湘人齊白石,雖以畫聞名于世,實書法也是卓然大家,其篆書是以《天發神谶碑》、《祀三公山碑》兩帖為本,終生臨寫不辍,而行書則是以唐代的李邕《麓山寺碑》為本。到當代,張旭光先生以《聖教序》為本,其行書作品廣為當代書壇很多書家所看重而紛紛效仿,有人以為是因了其當時主政中國書協的展覽評選之故,但也見的到很多已不要考慮入展的書家也受其影響。我對旭光先生的帖學行書風格形成,算是旁觀見證者之一,那是在2003年,非典期間,大家都封閉宅家不出,旭光先生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以超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對《聖教序》進行臨摹練習,非典結束之後,其作品風格為之一大變,被書壇譽為“新帖學”,我後來曾在書法網上發過一篇名為《“非典型”性張旭光》的帖子來記叙這個事情,這個“非典型性”是借了“非典”的名義,實際旭光先生的這種書法學習的方式恰恰是典型性的案例!

書法臨摹步驟(用這3種方法做到深入臨摹)2

吳昌碩臨石鼓文其一

書法臨摹步驟(用這3種方法做到深入臨摹)3

吳昌碩臨石鼓其二

一般來說,當一位書家通過對一本字帖的深入而持續的學習後,基本掌握這本法帖的精髓後,他會再相對廣泛的去沿着這本法帖的體系去接觸其他的法帖,這其中當然主要還是指的是那些古代的傑作,有時也包括一些近當代的作品,但是對這些法帖和作品他不再會像對待當初那本基礎法帖一樣,去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一般也許隻是臨寫一遍,或者幾行,甚至也就是看看,這些其實都是為了更加豐富和完善他從那本基礎法帖中所獲得的創作風格與内涵,而絕對不是為了改變!清朝的梁巘在《學書論》中所說:“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徑。”

對于一位書家而言,好有一個比喻,隻有對一本法帖專情之至,方才可能最終抱得美人歸,然後可以成家立業!但是說來容易做來難,若是要以婚姻來比喻書家與法帖的關系,那麼如何度過“七年之癢”的審美疲勞期?!我們常說好的婚姻是要善于經營的,那麼書家與法帖之間的這場婚姻該要如何經營?又有哪些具體的辦法可以參考呢?

第一種方法:分階段,确定一個一個小目标,循序漸進。

記得之前聽過一個日本的馬拉松世界冠軍的訪談,談的她是如何來進行漫長而枯燥的馬拉松訓練的方法,她采取的方法之一是将整個馬拉松的全程分成若幹個大的階段,比如以十公裡為一個階段,然後在每個階段的路程中又以一棵樹、一片草地,一戶人家等來作為小目标,這樣每跑過一個目标,每完成一個階段,便對自己到達終點的信心就增加一分,因為在整個的過程中,能經常得到這樣完成目标與階段的成果所鼓勵,所以一般都會很有成就感的完成訓練。如果以長時間專注的臨寫一本法帖來比作一場筆尖上的馬拉松的話,那麼我們便可以這樣來設定其中的階段與小目标,我們可以将臨帖過程中所要解決的諸如:運筆方法、間架結構、章法布局、墨色變化、行氣節奏等問題當做一個一個要達到的目标任務,這樣就可以相對明确的将臨摹過程分成不同的階段來完成,在不同的階段時間内,各有側重的去訓練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帶着解決各階段問題的方式去做的臨摹,即不會感到疲乏、麻木無感的狀态,更能實際有效的提高書法水平。

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書家,會不斷的回到自己立身之本的基礎法帖上來,當然,他們回來時的目标和初學時是不同的,他們也許會自由的處理臨摹的風格。甚至是以此為出發的一種創作,而實際上這些富有個性的臨摹作品還會成為書法史上很有意義的作品,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書家比如王铎、八大山人、吳昌碩等等。

書法臨摹步驟(用這3種方法做到深入臨摹)4

王铎臨閣帖其一

書法臨摹步驟(用這3種方法做到深入臨摹)5

王铎臨閣帖其二

第二種方法:讀臨結合,旁敲側擊,上下求索。

所謂“讀臨結合”法,便是說在長時間臨寫感到疲乏的時候不妨停下筆,隻去讀看它!用眼睛去觀察和發現法帖裡最為精微的細節,因為在平時臨寫的時候所有的關注點都時筆尖下的表現,反而在眼睛的觀察上容易忽視和錯過很多東西,所以讀帖與臨帖的的互補與結合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單純的臨帖所産生的疲乏,而且可以将讀帖得到的新發現落實到臨帖中去,這對書法學習的水準提高會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旁敲側擊”與“上下求索”法是指在長時間臨寫一本法帖後,感到很難再進步,甚至有點麻木的感覺,又或者是感到寫的太過熟練,這個時候可以去找找和這本法帖在書體、風格和技法上,同屬一個體系的法帖來看一看,臨一臨,這個法帖可以是同一書家的其他法帖,也可以是不同時期的不同書家的,但是同一體系的法帖,比如臨王羲之的《聖教序》一段時間後,可以同時看一看,臨一臨《興福寺碑》、《蘭亭序》以及一些王羲之的其他一些行書墨迹手劄的摹本,這便是“旁敲側擊”法。而如果再有精力和興趣,建議再可以看一看,臨一臨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唐太宗的《溫泉銘》、清代王铎的《臨王聖教序》等,這便是用上了“上下求索”法。以上所列具的這些法帖和王羲之的《聖教序》關系非常緊密,通過對這些不同時代、不同書家的法帖進行讀與臨,會加深對《聖教序》的筆法、字法、章法的理解,從而獲得自己臨寫水準的提高。

書法臨摹步驟(用這3種方法做到深入臨摹)6

聖教序

書法臨摹步驟(用這3種方法做到深入臨摹)7

興福寺碑

書法臨摹步驟(用這3種方法做到深入臨摹)8

李邕《麓山寺碑》

書法臨摹步驟(用這3種方法做到深入臨摹)9

唐太宗《溫泉銘》

第三種方法:對臨背臨相結合,集字創作相結合。

臨摹法帖除去“對臨”之外,還一定要時常的進行“背臨“”來做結合訓練,因為隻有不斷的通過“背臨”才能真正的檢驗臨摹的實際效果,如果說“對臨”是上課學習做練習,那麼“背臨”便是單元測試和考試了。階段性的進行“背臨”訓練會對“實臨”有很大的強化記憶及補漏查缺的作用,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隻有在“背臨”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對臨”時對法帖中的哪些筆法、字法和章法上是盲區,來回的做“對臨”與”背臨”的轉換、結合,能夠真正的紮實自己的臨摹水平,這樣的結合訓練,也一定在程度上分解了純粹的臨摹所産生的單調與乏味。

如果說“背臨‘’是“對臨”的單元測試,那麼“集字創作”便可以稱之為法帖臨摹的期終考試或者說是畢業考試了,因為臨帖的最終目标,是為了能夠創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這便是我們常說的入帖與出帖。集字創作是自由創作之前的必須要做的一個訓練步驟,當然,“集字創作”依然是算作臨摹範疇之内,關于“集字創作”的具體做法,這裡就不再詳細說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相關的資料來做,這裡我們所要說明的是“集字創作“是””作為檢驗、調節、豐富法帖臨摹的重要方法與手段之一。

結語。

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方法與手段來對一本法帖進行深入而精微的臨摹,實在是因為對于一位書家而言:他所有的技巧、感悟都是源于對一本字帖的深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