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根性,是指長期養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習性。
誠然,它有好的一面就有壞的一面,大家應該去糟取精——去除傳統文化中的那一小部分糟粕,發揚我們優秀的傳統美德。
劣根性是一種心理反應,因某些劣根性是人潛意識的判斷。但是通過人自身素養、素質的提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相對減少了劣根的存在。
可以說,人都是有劣根性的,這一點即便是“聖人”也不能免除。孔夫子雖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先賢,但他卻與普通人一樣具備一些不良習性,比如:厚臉皮。
按照周禮來看,古人給父母守喪的時候是不得赴宴,也不得飲食酒肉。孔夫子戴孝給母親守喪時,正趕上當地大貴族季孫氏家裡宴客,孔子聽說這件事後便跑到季孫氏府上。結果,季孫氏的管家攔住夫子,對他說這天請客宴請的都是士族,孔子他老人家沒有資格赴宴,硬生生将想蹭飯的孔子擋了回去。
匡人将孔夫子扣押五日,期間受了不少委屈,顔回姗姗來遲解救老師。顔回對孔子說道:“我還擔心老師已經遭遇不測。”孔子說道:“周文王過世以後,能夠傳承周文化的人就隻剩下我一個了。倘若上天想讓這一套禮教斷絕,就不會讓我學會這些玩意。既然連老天爺都不想讓禮教廢弛,那麼,匡人自然沒有辦法奈我何,他們才要不了我的命哩!”
孔子從曹國碰了一鼻子灰然後來到宋國找機遇時,他和弟子們湊在一棵樹下探讨禮教。宋國的司馬恒魁十分瞧不起孔夫子,覺得這個家夥妖言惑衆,于是,便帶着人來将那棵大樹砍倒了。孔子生怕自己再待下去會慘遭恒魁毒手,于是,便找了個借口溜之大吉了。孔子的弟子對其說道:“老師,為了防止恒魁追上來,我們還是逃得快一些吧。”孔子聽罷,說道:“既然上天已經将傳承禮教的責任給了我,那麼,司馬恒魁又能拿我怎麼樣?”
葉公(就是那個喜歡龍的葉公)向孔子探讨學術,詢問他治理國家的方法。孔夫子對其說道:“想要将國家治理好,那就得讓四面八方的人都來投奔,讓遠近的人都擁護你。”某天,葉公向孔夫子的弟子子路詢問孔夫子的人品如何,子路不知該如何回答。後來孔子聽說後,便對子路說:“申由,你完全可以說你的老師是一個讀起書來手不釋卷,教育人的時候誨人不倦,學習的時候廢寝忘食,常常能夠因為學習而感到充實,進而忘記了哀愁,連自己已老去都感受不到的人。”
孔子來到蔡國以後,吳國發兵攻打陳國,楚國發兵馳援陳國。楚王将兵馬駐紮在城父這個地方,聽說孔子當時就住在陳國和蔡國的交界處,于是,便派人邀請孔子做客。聽說楚王要會見自己,孔子受寵若驚,連忙準備拜見。
陳國和蔡國的大夫們聽聞此事後相當憂慮,大夥聚在一起商量:“孔子是個精明強幹的人,他對每個國家的評價都十分中肯,直擊要害。最近幾年他往來于陳國和蔡國,而我們這些士大夫的言行舉止都不符合他嘴裡的禮教。現在楚國将孔子奉為座上賓,倘若,孔子在楚國得到重用,那麼,我們這些不受他老人家待見的家夥就要倒黴了。”
大家商量來商量去,最終決定先下手為強,阻止孔子面見楚王。于是乎,蔡國與陳國的士大夫集結兵力,将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堵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一片曠野上,将他們強行扣押起來,讓他們進退不得。孔子和徒弟們被一群大兵圍起來,雙方大眼瞪小眼地幹耗,一連耗了好幾天,孔子和弟子攜帶的幹糧都吃光了。此時,除孔子之外,他的弟子們都餓得哭天搶地,一個個趴在地上叫苦不叠。
然而,孔子卻安之若素,仍餓着肚子讀文章,還拿出古琴彈奏一曲。子路見狀大為光火,立即來到老師面前質問道:“做君子還不是會遇到走投無路的時候!”孔子說道:“即便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君子也能做到保守自己的節操,可小人若遇到此情此景就隻能不擇手段地胡作非為。”聽完這番話,子路和子貢都很不高興。孔子對子貢說道:“端木賜,你覺得老師是個怎樣的人?我是不是能将所有學習的東西都牢記不忘呢?”子貢沒好氣地回答道:“沒錯,您就是這樣的人。”
誰知此時此刻孔子還不忘大談他的求知之道:“并非如此,你們都想錯了,我隻是用一個基本的思想将所有見過的東西貫穿起來罷了,并不是死記硬背。”
這些故事,都真實地發生在孔子身上。看來,孔聖人雖學識淵博道德情操高潔,但也會有厚臉皮的時候。
參考資料:
【《孔子》、《史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