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6 11:22:55

秦時明月漢時關,固陽秦長城秦長城在漢武帝時派衛青進行過修複并使用,故又稱秦漢長城。我曾在固陽西鬥鋪段秦長城上撿拾了一枚漢五铢錢,欣喜之餘,我猜想着當年這枚錢币的價值,也為丢失錢币的戍邊将士惋惜。假如時光穿越,我一定返還于他。

秦長城綿延萬裡,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和時代變遷,遺迹已較罕見。唯獨在陰山深處人迹罕至的山谷中,遺留有數百公裡,雄風猶在,其中最精華、保存最完整的段落在固陽縣。

固陽秦長城橫穿固陽縣中部,位于縣城正北 7 公裡處的色騰山坡上,東起銀号鎮長發城村東北的陳家村,西至西鬥鋪鎮王如地村,總計長約 85 公裡。這段近百公裡的長城,我行走數年。

這是一條宛若遊龍蜿蜒于群山之中的石牆,是世界曆史文化遺産、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一道曆經滄桑,瘡痍滿目,千年恒久挺拔的不朽古牆,是秦萬裡長城波瀾壯闊的曆史濃縮。站在秦長城眺望,群山巍峨,城障壯觀。遙想秦皇當年,烽火狼煙,号角連天,一統天下,氣度非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秦時明月漢時關)1

秦長城冬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秦時明月漢時關)2

探訪秦長城

在這段不足百公裡的北疆邊牆防線上,秦漢王朝修築了 157 座烽燧,幾乎每隔 0.5 公裡就有一座;修建了 19 座塢,約每隔 2.5 裡一座;修建了 7 座障城,約每隔 10 公裡一座。如此密集的防禦工事在秦長城遺迹中是絕無僅有的,向世人展示着這段長城曾經的曆史意義和價值。這7 座障城由東向西分别是,長發城障城、壩根底障城、草地溝障城、碾坊障城、三分子障城、賬房灣障城、趙碾坊障城。這是以長城牆體為主脈,烽燧亭障城塞為前哨,郡縣布防為後盾的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秦長城始建于秦始皇 33 年(公元前 214 年),是秦大将蒙恬率軍30 萬北抗匈奴而築。秦始皇 32 年,蒙恬率軍“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并在第二年興工修建了“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的“萬裡長城”。有專家考證,秦代萬裡長城修建,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共達 12 年之久。第一階段,自秦始皇 26 年至 32 年(公元前 221 年至公元前 215 年)。這時的秦帝國剛剛平滅六國,國内正緊張進行着一系列改革和推行鞏固統一的各項措施,對匈奴采取的是戰略防禦方針。在這一階段中,為了确保邊境的安全和為下一步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做準備,重點修繕了原秦、趙、燕三國的邊地長城,并新築若幹部分,以使其互相連接。這一階段主要是修繕舊長城,新築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主要是由蒙恬所率部隊和延邊郡縣軍民完成的,沒有大規模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秦時明月漢時關)3

天盛城秦長城

第二階段,自秦始皇 33 年至 37 年(公元前 214 年至公元前 210年)。這時形勢已發生巨大變化,秦始皇鞏固内部工作已經完成,對匈奴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皆已就緒,已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并取得重大勝利。秦始皇 32 年,蒙恬打敗匈奴軍,一舉收複河南地;次年又渡過黃河,攻占高阙,控制了陽山、北假一帶。為了鞏固新占領的地區,于是開始了第二階段修建長城的工作。陰山北長城,地形複雜,且多行于崇山峻嶺,因而任務十分艱巨,這一時期修築長城,動用全國勞動力多達 100 萬。司馬遷曾親身遊曆秦代長城,在《史記•蒙恬列傳》的結語中說: “吾适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為秦築長城亭障,塹(qian)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 《水經注•河水》中,引晉楊泉《物理論》說: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意思是生了男孩也不要養活他了,生了女孩用(男人的)幹肉喂她就行了,你看那長城下面,都是用白骨做的支撐呀!深刻地反映了秦代人民反對征戍徭役的激憤情緒,也由此可知,秦代勞動人民為了修建萬裡長城,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這也是秦王朝滅亡短命的重要原因吧。

秦長城修築就地取材, “因地形,用險制塞”,牆體大多建在山梁上,而且内側為緩坡,易守難攻。在長城穿越山谷要道的地方,往往于深入山口的陡立峽谷中切斷山路,築起石築或土石混築的“當路塞”,并在“當路塞”的側旁修建障城。

固陽段秦長城牆體多為黑褐色厚石片壘砌,建于山巒的陰面半坡上,在石料豐富的山地一般為石築,在低山、坡勢較緩地帶采用石土混築方法,兩側壘砌石頭,中間填以土石,山隘谷口及平川地帶采用夯土建築。秦長城的烽燧與長城牆體分離,位于長城内側的山頭,烽烽相望,頗為壯觀。固陽秦長城基本包括了秦長城所有建築類型,專家稱之為“秦長城博物館”。

固陽秦長城保存較為完好的有:銀号鎮天盛城長城、金山鎮康圖溝長城、西鬥鋪段長城。長城牆體雄偉,烽燧高大,氣勢磅礴。其中,康圖溝秦長城城牆外側 5 米高,内側 2 米高,頂寬 2.8 米,底寬 3.1 米。

行走秦長城,我似乎在尋找着當年曾經發生過戰争的遺迹,史料沒有記載,在秦長城上随手拾起一塊散落的砌牆石片,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有一個或幾個方形的孔,俗稱“箭穿石”。相傳是當年匈奴軍隊猛烈攻城的時候,萬箭齊發留下的。但現在這種石頭被人們撿拾而所剩不多了。

在固陽秦長城紅石闆溝段有一處豁口,相傳就是孟姜女千裡尋夫不見,哭倒長城的地方,也是傳說而已。

站在秦長城南北眺望,長城内側是固陽已被開墾千年北假屯田富庶良田,長城外側是達茂蒼茫草原,長城成為古代農耕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在這條分界線上,沖突、戰争隻是一個側面,另一側面是文化互補、民族融合,而且戰争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互補、民族融合的激烈形态。農耕人與遊牧人相往來,往往發生互攝性的交流,而這種交流也大體沿着長城一線展開,進而向更廣闊的地域和領域延伸。包括生活方式、生活習俗、政治制度、社會形态等都發生着曆史性飛躍。

來源:老方帶你遊包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