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創燒于晚唐五代時期,興盛于兩宋。建盞為宋時皇室禦用茶具,因産自宋建州府建安縣——建窯,故稱為建盞。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建盞是土與火交融而誕生的偉大藝術品,用其飲茶是品味與身份的體現。每隻建盞從誕生便注定獨一無二,擁有與生俱來的驕傲。是任何茶器都無法比拟的。現代建盞傳承了中國宋代濃厚的茶文化。其色彩和紋飾的多樣性,都是燒制過程中形成的,人為是不可控的。
在建陽本地挑選含鐵量很高的瓷礦
除了泥料本身,長期摸泥才能練就火眼金睛
傳統建盞所用的泥料(土)。是福建最最普通滿山遍野可見的紅土。含鐵量較高。但是土性各個不同。并不是所有的紅土都适宜製作建盞。所以需要去找。哪裡正在修高速公路啦,哪裡發現土脈啦。做盞的老師便趕過去。買回來泥料,有時候卻發現不能用,便又隻得一麻袋一麻袋地扔掉。
選好瓷礦後,再經過瓷礦粉碎、
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等工序
再手工拉坯(有條件的情況下去市場購買飯店用的轉輪)
在這樣的轉輪上先拉出建盞的粗略外型。
拉完坯-需要放置晾幹-然後再修坯。
因為紅土土性的關系,
土坯在晾幹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幹裂,
所以這部分開始成品率就會下降.
PS:可挑選書架、鞋架等空間足夠的置物架
最後那些晾幹後好的土坯才能入窯進行第一次素燒
素燒即不施釉水,隻燒制坯體
建盞的坯體材料是采用一些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的有色粘土配制,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縮大,耐火度也不高。用這種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盞,在幹燥階段就很容易變型或開裂。而氧化鐵是助熔劑和發泡劑,在高溫還原階段不僅降低坯體耐火度,還易使坯體起泡,實際上這種坯泥隻适宜制陶。(偉大的建陽工匠卻用她制瓷)
由于建盞斑紋須在1300℃以上的還原焰中形成,坯體在這種條件下,極易産生變型、起泡等缺陷,宋代建盞坯中含有粗顆粒石英,雖然對克服這些缺陷有幫助,但容易造成釉面有顆粒凸起的毛病。如果采用氧化鐵含量較低的粘土,或采用瓷土加氧化鐵制坯,雖可提高耐火度,但燒出的釉面斑紋效果不佳。這表明坯體的化學和礦物組成對釉面斑紋有重大影響。
素燒後去掉變形/開裂的坯就可以上原礦釉了▼
施釉後進行複燒複燒即二次燒制
挑選出瑕疵品毀掉
(當然我自己燒的是舍不得毀掉的)
一隻建盞就誕生了
▼
彩蛋:連續分享建盞之家文章15天後有驚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