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何道人談金剛經

何道人談金剛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14:08:11

各位善知識,大家好!我是神話居士,因為曾經錄制的視頻被下..架了,我們就随緣嘗試一下文字版本,看看是否順利通過,下面繼續聊《金剛經》的内容。

何道人談金剛經(略談金剛第二集)1

上集介紹了經題以及翻譯此經者,鸠摩羅什大師的情況。我們接下來看經文:第一品:“法會因由分”。現在我們看的這部《金剛經》,一共分為三十二品,其實《金剛經》在最初翻譯的時候,是并沒有分章分品的。

也就是沒有分開段落,《金剛經》之所以分成三十二品,其實是在梁武帝時代編輯而成。這個編輯的人就是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他對于品目的分類以及标題,都作了說明。比如“第一章法會因由”,意思就是:佛陀講述《金剛經》這件事情的來由是怎樣的。

我們開始看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幾乎每一本佛經的開頭,都會有四個字:‘如是我聞’,這個又是怎麼回事呢?

何道人談金剛經(略談金剛第二集)2

據《涅槃經》當中的記載,佛陀釋迦牟尼在快要涅槃的時侯,阿難尊者曾經這樣問他:“世尊,如果您走了,将來我們準備記錄下您曾經說過的言語,别人要如何才會真的相信呢?”佛陀就對阿難說道:“阿難,你可以在每一本經的開始,加上四個字:‘如是我聞’,就可以了”。意思就是說:這些佛經的内容,都是我阿難本人親眼所見,親耳所聽到的,佛陀他本人就是這樣說的。

阿難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的堂弟,被稱為是“多聞第一”,他的記憶力是非常好的。就好像是我們現在的錄像機,可以把佛陀曾經在什麼地點?對什麼人?因為什麼事情?講過一些什麼話?完整地展現出來,這種智慧确實了不起。

何道人談金剛經(略談金剛第二集)3

按照通常的說法,應該是“我聞如是”,這裡用的是倒裝句的文法。就是“如是我聞”了,具有一種優美的文學氣息。

另外在每一部佛經的前面,都會有六種“成就”。這六種成就叫作“通序”。就是用來證明這部佛經是可信的,也是可靠的。

這六種成又是什麼呢?第一是“信成就”,“如是”二個字就是信成就,就是“相信”的意思。第二是“聞成就”。“我聞”二個字就是聞成就。第三是“時成就”,“一時”二個字就是時成就。第四是“主成就”,“佛”這個字就是主成就。第五是“處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就是處成就。第六就是“衆成就”,“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衆成就。

佛祖釋迦牟尼涅槃以後,弟子們開會結集經典,為了證明阿難講的沒有錯。所有的大阿羅漢們,聽完了阿難的講述,都必須全體一緻地點頭“承認”,才可以用文字記錄下來。如果其中有一個人反對,都是不行的,這麼做就是為了取信于大衆,取信于後世。所以經典前面都要加上“如是我聞”四個字。

何道人談金剛經(略談金剛第二集)4

初學佛的同修們,看到“一時”二個字的時候,難免會産生疑惑。既然阿難尊者的記性那麼好,為什麼他不把時間寫清楚?可以寫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呀!其實佛祖當年在世的時候,天竺那裡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國家,各自為政。根本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王朝,自然也沒有統一的時間概念。

而我們中國的曆史就好說多了,比如商周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漢三國魏蜀吳,以及後來的唐宋元明清等等,都有專業的史官,進行了準确的紀年。而古印度那邊的人,根本就沒有“史官”這個職務。而且他們也沒有記錄曆史的習慣,就算阿難說一個具體時間,後人也是無從考證的。

所以“一時”這兩個字用得很妙,就是“那個時侯”的意思。那個時候也可以是“這個時候”,《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因為時間和空間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是在太陽系裡面不停地運動。而太陽系又在銀河系裡面運動,一層又一層地相對空間,已經運動了無數個億萬年。

所以真正的時間,是沒有古今的,正所謂:萬年一念,一念萬年。唐代詩人陳子昂,寫過一首:“登幽州台歌”。寫得非常好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在《增廣賢文》裡面也有一句: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看到的那個太陽和月亮,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其實都是一樣的。未來人類看到的仍然也一樣,除非這個太陽系覆滅,新的體系誕生。“時間”隻是我們人類自己的一種“定義”而已。“空間”也是如此,比如把一個原子無限放大以後,那就是一個宇宙,萬物的信息其實都是一體的,是全息投影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内。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很多科學家就是通過微觀世界,去推測宏觀宇宙的。

何道人談金剛經(略談金剛第二集)5

所以我們就會發現,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概念。其本質是不生不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這就謂之“如來”。當初隋朝天台山的智者大師,他在讀《法華經》的時候,當讀到“藥王本事品”時,他不知不覺就入定了。定中他去了靈鹫山,居然親眼看到釋迦牟尼佛,正坐在那裡給大衆講說《法華經》,于是他就跟着聽了一座。等他出定以後,就把這件奇妙之事告訴了大家。他說:世尊的靈山法會,到現在還沒散呢!怎麼回事呢?其實是他在定中,神識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又親自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法會”現場。确實令人不可思議。

我們接着看下面的經文:“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這個舍衛國是在中天竺,它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相對于當時附近的其他小國家來說,還是比較繁榮的。國王是波斯匿王,後來他也成了佛陀的弟子。舍衛國裡有一位長者,叫做“給孤獨”,他是一個有錢的大财主。因為他樂善好施,經常幫助和救濟那些孤寡貧弱之人,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大家就尊敬他為“給孤獨”長者,“給”是給予的意思,而他的本名其實叫做“須達多”。

有一次,須達多到王舍城去辦事,住到了他的老朋友叫做珊檀那的家裡,在彼此無意間的聊天時,他了解到了佛陀覺悟生命真谛的故事。他就非常感興趣,并且立刻親自前去拜會佛陀。見面之後,由于他宿根善慧深厚,立刻就被佛陀的大悲大智所感化,産生了深刻虔誠的信仰。

何道人談金剛經(略談金剛第二集)6

于是須達多就發下大心,誠懇地請求佛陀,能夠來自己的祖國舍衛國說法,度化這裡的衆生百姓。佛陀一看他如此真誠,也就欣然表示同意了。但是因為佛陀身邊的常随弟子,平常就有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這麼大的一個團體,最好是能找一個比較寬大的地方才行。

給孤獨長者回去以後,就開始下功夫,到處去找合适的講經說法場所。最後他終于看中了一個地方那裡是波斯匿王的兒子,祇陀太子的花園既寬敞又美麗。于是給孤獨長者就親自拜會了祇陀太子,希望可以買下這個花園來供養佛陀。

而祇陀太子當時并不知道也不了解,釋迦牟尼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和給孤獨長者開了一個玩笑,說道:長者啊,我聽說你家裡的黃金很多,這個花園本來是我的一個心愛之地,也不計劃出售。既然你如此迫切想得到,我隻能忍痛割愛了。雖然可以賣給你,但是我有一個要求,就是你要用黃金鋪地才行,鋪了多少,我就賣給你多少。祇陀太子的意思,其實就是委婉地拒絕了給孤獨長者,因為這個條件非常苛刻。

令人想不到的是,給孤獨長者一聽,眉頭也沒有皺一下。他對太子的話信以為真,立刻就跑回家中,打開了所有的倉庫,一車車地搬出黃金來,就開始鋪地。祇陀太子一看到這個情況,心中感到十分驚訝,也很好奇。他就問給孤獨長者:釋迦牟尼佛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竟然讓你不顧一切的,肯花這麼大的代價去邀請他?

于是給孤獨長者就把佛陀開悟成佛的情況,以及自己得到的教誨,向太子做了詳細的介紹。祇陀太子一聽,也不由得心生歡喜,原來如此啊!既然長者你是在做有功德的大事,不如我們兩人一起做吧。土地屬于你,花草樹木屬于我,黃金夠不夠都無所謂了,我們一起供養佛陀好了。給孤獨長者自然大喜過望,報告給了佛陀。

何道人談金剛經(略談金剛第二集)7

所以這個園子的名字就成為“祇樹給孤獨園”,“祇樹”是祇陀太子的樹木。“給孤獨園”是給孤獨長者的土地園子。這也就是後來的“祇園精舍”,我們以前看《西遊記》的時候,佛祖給唐僧師徒四人講過這個故事。

我們接着看下面的經文:“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幾乎是每一本佛經,經常都要提到的兩句話,不論佛陀在那裡說法,都是與大比丘衆人,一千二百五十人都在現場聽法。通常來說:佛陀的這一千二百五十名常随弟子,就是原始僧團的基本隊伍。

那麼這一千二百五十個人的數字,具體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以後,首先來到“鹿野苑”,收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又譯馬勝)、跋提、十力迦葉、摩诃男拘利這五位比丘。後來又在恒河邊收了弟子耶舍,以及包括耶舍在内的,他的50位親朋好友。而耶舍的父母,也成為了第一位在家的男女“居士”,也就是“優婆塞”和“優婆夷”。

何道人談金剛經(略談金剛第二集)8

再然後就是佛陀來到摩揭陀國,收了本來是拜火教的“迦葉三兄弟”。他們分别是老大“優樓頻羅迦葉”,他有500名弟子。老二“伽耶迦葉”,他有250名弟子,老三“那提迦葉”也有250名弟子。合起來一共是1000名弟子,都皈依了佛陀。他們幾個人在當時的摩揭陀國,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其中“優樓頻羅羅”還是“頻婆娑羅王”的國師。

再然後就是收了“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他們二個原來都是婆羅門教。都有各自的弟子100位,也都皈依了佛陀,這樣加起的數字就是:5加50再加1000加200,一共是1255位出家弟子。所以叫做“千二百五十人”。好了!我們今天暫時就聊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