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惜吾
孟子對孔子的評價極高,他稱孔子為"聖之時者",就是能夠與時俱進,根據情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的聖人。孔子懂得變通,但又始終不改變自己的原則和信仰,孟子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孟子把孔子稱為"集大成者",就是集各種優點于一身的人。他認為孔子知識豐富,談吐不凡,說話如同金聲玉振。孟子對孔子崇拜不已,說他出類拔萃,甚至說從人類誕生以來,沒有像孔子這樣的聖德之人。
孟子對孔子的曆史貢獻也非常肯定,他說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便驚懼不已,不敢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在這裡,孟子除了崇拜孔子的巨大功績,也感慨着自己生不逢時,諸侯争霸,卻沒有聖人改變這個局面。對孔子的聲譽,孟子也盡心維護。曾有人說孔子在衛國和齊國時,依附于宦官,孟子堅決否定這個謠傳。他說孔子一生堅持仁義,遵循禮制,不會為了謀求官職而依附宦官,如果真那樣做了,就不是孔子了。
顔回是孔子最為愛惜的弟子,被曆代儒家學者奉為"複聖"。孟子曾叙述顔回的生平經曆,他說顔子生當亂世,在陋巷中居住,一箪食一瓢飲,大家都承受不了這樣的艱苦生活,但顔回卻安貧樂道,怡然自若。所以孔子稱贊他。孟子認為,顔回和大禹處世之道是一樣的。不論外界環境是怎樣的,顔回都保持内心的仁義之道,堅持自己崇高的道德,一般人斷不能如此堅毅。
曾子和子思都是儒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曾将兩個人的事迹并舉,并做出評價。曾子在武城居住,越國軍隊進犯。有人勸曾子暫避,曾子囑咐人不要讓别人寄住在自己的房屋裡,不要破壞那些樹木。當敵軍退去後,曾子又立刻回來了。曾子當時在武城,是長者、老師,他不能讓自己的學生身陷危險,更不能讓他們失去老師。而在敵人退卻後第一時間就他回到武城,這樣就可以繼續教授弟子。
子思曾在衛國居住,齊國軍隊進犯,有人對子思說:"敵人來了,為什麼不快走呢?"子思說:"如果我離開了,誰幫助衛國君主抵禦敵人的進攻呢?"子思在當時是衛國的臣子,所以他要堅定自己的信念,與君國共存亡。
孟子評價,曾子和子思,面對相似的環境,但做出不同的選擇,這是因為他們的身份地位不同。曾子當時是師長,子思是臣子,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符合禮制的,符合儒家要求的,就算他們易地而處,也一定會做出正确的選擇。
公明儀是曾子的弟子,儒家學派的後學之一。孟子在與當時還是世子(王位繼承人)的滕文公交談時,曾提到了他。孟子引用了公明儀的一句話:"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會欺騙我嗎?"意思是說公明儀把文王和周公作為自己的老師。文王和周公都是孟子尊崇的聖王,是道統中的古代先賢,可見公明儀選對了老師,得到孟子的認可。
孟子品評各派思想家
楊朱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張"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他重視人本身,輕視外物,強調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不要管過多的事。隻要人人做好自己,世界自然太平。墨翟就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孟子對楊朱和墨翟的學說很不滿。
孟子說,自從聖王相繼去世不複出現,諸侯放肆不羁,不做官的人恣意評論政治,發表見解,楊朱和墨翟的學說橫行天下,學者不是追随楊朱,就是追随墨翟。楊朱隻重視利己,眼中沒有國家和君主,墨翟主張兼愛,是不分父子兄弟。無父無君,那簡直是禽獸。孟子對楊朱和墨子的抨擊非常激烈,近乎咒罵。這是因為他們的學說違背儒家的禮制和仁義之道,更不符合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許行是農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重視農業生産,并且身體力行,過着自力更生的簡樸生活。不少人覺得許行這一套生活方式很偉大,紛紛抛棄自己原有的學說,追随許行。有個叫陳相的人,學了許行的學說,來向孟子推銷。他認為,再賢能的君主也不能像許行這樣,與人民一起耕作、做飯、吃飯,所以許行實在是太偉大了。孟子對此很不以為然,他問陳相,許行用來耕田的器械是不是自己打造的。陳相說,是用種的糧食換的。孟子說,既然許行連耕作也要親力親為,那何不自己打鐵鍛造器械,什麼都自己動手呢?話裡盡是諷刺。其實孟子這裡秉承的,是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作為有知識有學問的士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們要努力實行仁政,治理國家,教化人民,而不能每天拘泥在農耕的生活裡。當年堯舜這樣的聖人,也都是依靠仁政,讓天下萬民安居樂業的,而不是靠與民衆一起種田。
公孫衍和張儀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代表人物。縱橫家與其他學術流派不同,主要從事實際的政治活動。縱橫家主要分兩派,一是合縱,一是連橫。合縱,就是聯合諸多弱國共同對抗一個強國;連橫,則是聯合遠方強國,而攻打眼前的諸多弱國。有一次,學習縱橫學說的景春,對孟子說,像公孫衍和張儀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大丈夫吧。他們一生氣,諸侯都害怕,安居的時候,天下就跟着安甯。孟子卻對此很不以為然,他認為公孫衍、張儀這類人不守禮法,不行仁義,不為天下萬民謀福利,而隻是追求個人的富貴功名,這是不可取的。
由此可見,孟子認為士人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應該把自己的精神和學問用在傳播仁義,造福天下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