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女兒給我發來一首她錄的歌,《不完美的小孩》。
歌詞表達了她的心聲,心有觸動。
當我的笑燦爛像陽光
當我的夢做的夠漂亮
這世界才為我鼓掌
隻有你擔心我受傷
當我必須像個完美的小孩
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你卻好像 格外欣賞
我犯錯犯傻的模樣
……
這不完美的我
你總當寶貝
我天生就有一種啥都不重要的樣子,從“成功”“努力”的角度看,這是懶惰、放任,可能會被批評“不負責任”,因為别人很在乎的,我都不緊張比較放松,在普遍焦慮的家長中,顯得有點另類。
女兒高三,她成績忽上忽下,考砸了,哭泣,我慢慢陪着她哭完,沒說什麼,有時會問她,“那你有什麼想法嗎?”如果有,比如要補課,幫助她找補習老師,如果沒有,這件事就過了。
我完全忘記了她考砸這件事,仿佛沒發生過。我也沒有擔心,這樣子以後能考什麼大學?未來怎麼辦?
小女兒上小學,有時候老師點名,沒按時完成作業,或者完成的質量不高。收到信息,我就轉給孩子,讓她自己處理。
兩個孩子,手機是自由使用的。包括小女兒,網絡上的任務,都由她自己搞定。
孩子會玩點遊戲,有時候看到了,就問她,“完成學校任務了嗎?”她說完成了,我就不管了。如果她說沒完成,我一般是說,“那一會記得完成哦。”
我不要求孩子上補習班,如果她喜歡我會支持,我鼓勵她去上與身體相關的課程,比如跳舞,拳擊、體能課,我更熱衷于帶她出去戶外,去到大自然中。
我不會擔心,這孩子會不會網絡成瘾,會不會考不上高中……在我的概念裡,考不上高中,學習一些技能也是可以的。孩子挑她喜歡的方向就好。
我明了,孩子的未來,并不是我控制的結果,有一個更宏大的有力量的創造,會帶領孩子去到本來就會去到的位置。
作為家長,我的任務之一是守護孩子的安全,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給她物質支持,照顧她身體健康;任務之二是關注自我成長,自我完善,去探索與體驗我個人喜歡的主題、内容;任務之三是靜心工作,提高自己的情緒穩定性。
除了第一項,其他任務隻關乎個人,但是受益于身邊人。
關注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是給孩子榜樣,同時也沒那麼多精力控制孩子;情緒穩定是給孩子與自己最好的禮物,還能平和客觀地應對孩子出現的各種狀況。
我的理解,母親的功能就是成為一個穩定的基地,而不是時時地震(情緒發作)或者餘震不斷,讓孩子喪失了安全感。
但我曾經也是焦慮的媽媽。
記得大女兒上幼兒園大班時,幼兒園布置了一些書寫作業。她完成的不好,怎麼都别扭,我也成了河東獅吼的家長,一邊憎恨自己一邊吼孩子,矛盾、分裂、痛苦。
漫長的成長過程,終于走到完全信任孩子(生命)的階段。
每一個孩子,都會制造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要麼把自己放在“救火員”的位置,時刻準備救火;要麼信任孩子,接受各種可能的結局——事實上,這些結局,并非家長能左右的。
做父母的都希望能掌握孩子的命運,讓他們免受傷害,一生無憂。希望孩子幸福,婚姻美滿、子女聰慧、事業成功、生活富足,許多父母覺得孩子必須成為最優秀的人才,必須取得巨大的成功。
但是事實上,孩子會生病,會經曆失敗,會永失摯愛……人生是沒有保證的。現如今抑郁症非常高發,沒有哪個父母希望孩子受抑郁之苦,但很多孩子都處于抑郁狀态。
父母沒有超能力,沒辦法保證生命沒有痛苦,沒有意外,沒有孤獨,沒有喪失。
父母能做的是直面挑戰,包括抑郁和失敗,幫助孩子在挑戰中成長。
但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可學習的榜樣,而不是在旁邊大吼大叫,命令孩子往某個方向走,譏諷孩子這樣做看起來很可笑很愚蠢,恐吓孩子隻有聽你的話才能成功。
這些是基于父母做好第二和第三項任務的基礎上。否則就常常是緊張、焦慮、命令、控制、吼叫等情緒化的反應。這些反應隻會一次次地傷害孩子。沒有任何幫助。
第三個任務,關注自己的行為、反應、情緒。幫助覺知你所處的狀态。當家長常常處于完成第二、第三任務的狀态中時,自然就會生出智慧,真正支持到孩子的成長。
控制型父母與智慧型父母的區别。
主動成長或者願意走到咨詢室的家長多少都意識孩子的“問題”和自己有關,确切地說,他們意識到親子互動中的痛苦自己負有很大的責任。
如果你對我說的這些産生防備和反感,是因為你早就相信,我說的可能是真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