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寫給所有的設計師

寫給所有的設計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06:42:08

來源:新民晚報

圖集

寫給所有的設計師(給一片紙還一個)1

寫給所有的設計師(給一片紙還一個)2

寫給所有的設計師(給一片紙還一個)3

寫給所有的設計師(給一片紙還一個)4

寫給所有的設計師(給一片紙還一個)5

寫給所有的設計師(給一片紙還一個)6

用一張“脆弱”的紙,在立體的世界玩轉出無限風情。

對紙藝設計師來說,同樣是以紙張表達設計主張,平面的紙張卻能在他們的手中“幻化”成各種立體的作品,小至一朵花卉,大到一隻大象,或者一棟遠看幾可亂真的“建築”,隻有人們還沒想到的東西,沒有他們不能“實現”的物品。

打開“腦洞”,沒有不可能

說起紙藝設計師,不少人會第一時間聯想到日本的那些手藝人。的确,日本的紙藝設計實力不俗。

長尾昌枝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其作品之一的紙藝陀螺,以無數個大小不同、色彩鮮豔的紙圈重疊成主體,軸心像彈簧玩具一樣有着不可思議的擺動,長長的鼻子、滑稽的模樣,放在手掌上好像是活的,讓人忍俊不禁。

而另一位知名紙藝設計師照屋勇賢,則在作品中融入其精湛的雕、刻、剪技藝。他曾以人們丢棄的禮品袋為材料,将大樹的照片疊加到紙袋之上,再根據大樹造型裁剪成紙藝,并以膠水加以固定。裁剪刀、膠水加創意,向人們展現了由樹變紙,再從紙變回樹的“輪回”,不起眼的廢棄紙袋因此生出巧奪天工的視覺震撼力。原來,創意之美“無分貴賤”,即便是廢棄之物,也會在匠心創意之下得以新生。

事實上,不隻是日本的紙藝設計師,全球各地都有特立獨行的紙藝設計師。不同的美學理念、民族和地域文化,在他們的手中被表現得淋漓盡緻。英國紙藝家妮可拉·多波拉斯基(Nicola Dobrowolski)喜歡幹淨利落的剪裁設計,植物和森林系作品,在設計、構圖、紙張類型、顔色等方面有一種“英式”的平衡感,亦如簡·奧斯丁的田園小說,讓人有一種歲月靜好的平淡愉悅。

相形之下,土耳其紙藝設計師瑟娜·魯那(Sena Runa)的作品特色要濃烈得多。因為對故土的摯愛,她常以伊斯坦布爾當地的蝴蝶、植物、海浪為創作素材,無論是線條還是色彩,作品都盡顯安納托利亞旖旎風光。

這些年,随着國内的原創設計澎湃潮起。年輕的獨立紙藝設計師溫绮雯,在大學就讀時對國外的紙藝作品一見鐘情。“我是個對生活特别敏感的人,心中總有萬千思緒表達,我十歲就開始畫畫,但紙藝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傳達思想的媒介和出口。”2013年,溫绮雯開始全身心投入紙藝創作當中。她喜歡用防水的紙張,制作在視覺上媲美金屬、寶石質感的各種首飾、頭飾。

不僅如此,溫绮雯還比純粹的紙藝設計師多跨出一步,把紙藝與燈光結合起來,制成“夜海靜谧”“夜潛”的裝飾紙燈,用紙做成的“礁石”“水母”,讓人産生它們正在呼吸的錯覺。

不同于溫婉的女性紙藝設計師,作為國内“80後”紙藝設計創作的代表人物,劉通的作品有着“大江東去”、大開大合的豪邁感。

他曾率領團隊,用長寬各14米、平鋪面積196平方米,重100公斤的正方形白紙,耗時3個多小時,折成了長7.833米、高4.064米的紙犀牛,創造了“最大的折紙犀牛”吉尼斯世界紀錄。

其實,這位大手筆的設計師也有着細膩的一面。有一年的母親節,劉通曾聽到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人獵殺一隻穿山甲,把它往地上摔,它反而越蜷越緊。那人便拿鐵鉗把它夾到火盆上灼燒,待到鱗甲脫盡焦味彌漫,它仍保持原狀,許久才慢慢地伸直了軀體沒了氣息。人們震驚地發現,在它肚皮上竟蠕動着一隻小穿山甲,它用血肉之軀曆經摔打與灼燒,至死護衛着孩子。這個故事深深打動了劉通,為此,他以穿山甲護子的造型為藍本,創造了《母愛》,穿山甲身上的鱗片清晰、細膩,富有層次感。這件作品已被西班牙一家藝術博物館收藏。

對紙藝設計師來說,任何讓他們産生觸動的人、物、故事、情景,都可以成為創作靈感來源。對他們來說,創作沒有界限。

設計“随心”,也需嚴謹苦練

讓手跟着心走,是紙藝設計師創作感人作品的不二心法。然而,“随心”的背後,卻是不為人知的付出。

“就拿職業本身來說,起步時困難重重。”劉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他被歐洲設計師巧手翻飛制作紙藝玫瑰的過程所吸引,迷戀上了紙藝設計時,就遇到了不小的阻礙。因為放棄本職工作,半路出家苦學紙藝,家裡人說他是“不務正業”。入行伊始沒有固定收入,這種拮據的日子,劉通一扛就是整整3年。

在熬過拮據的日子的同時,他為作品的每一個細節殚精竭慮。紙藝設計“随心”卻不能随性,每一步,都需要嚴密的科學數據支撐。

為了完成“龍”的折紙作品,他花費了10個月的時間進行構思和試做。當作品在衆人面前揭開面紗之時,閃耀着金光的1444片龍鱗,讓日本頂級折紙設計大師小林一夫由衷佩服。他當面直言,不敢相信中國竟有如此高妙的紙藝設計師,而且還是一位年輕的“80後”。

還有一個例子,也能說明問題,劉通創作的《青花瓶》是中國、加蓬建交40周年的國禮。然而,整個設計制作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其中,因為忽略了一個三角函數,出現2毫米誤差,為此,劉通試做了一百多次,耗費近千張紙,在反複實踐中發現了這個毫厘的“差錯”。經過一番調整,劉通才完成了《青花瓶》的創作。

不止是劉通,任何一位紙藝設計師都免不了最初“笨拙”、艱難的摸索。長尾昌枝表示:“就是要把剪刀用得出神入化,也需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多年練習,而複雜的立體構成方式,也需要經驗積累才能駕馭,而要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天賦還是一方面,那更是日積月累的苦練而成。”

雖然,現在有不少技術号稱已經颠覆了傳統紙藝設計,比如,“生活美學的販賣者”作為标簽的AIT studio立體紙藝,就利用算法工業化創作立體紙藝産品,年銷售額超420萬元。然而,對于紙藝設計師來說,練就手随“心”的基本功,才是他們能長久紮根紙藝領域的根本。

有好手藝,也仗好材料

不過,優秀的紙藝設計不僅需要設計師潛心創作,也少不了優良的紙藝材料當“綠葉”,打基礎。

實際上,不少設計師、建築師都對紙張有深入的研究。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坂茂就對紙藝材料的韌性了如指掌,因而創作了不少紙藝建築。

日本之所以能孕育一批紙藝設計師,以及坂茂這樣的紙藝建築師,也是因為有專門的供應商和廠家,對紙藝産品分門别類加以研發,對紙質工藝不斷改進,制造出各種不同韌度、品種的紙張供設計師們選用。不僅如此,他們也主動借設計師展覽的由頭進行産品推廣。

而在韓國,人們也在傳統造紙工藝中尋找讓紙藝作品走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可能性。近年來,韓國工藝設計基金會(Korea Craft&Design Foundation)在推動設計師們以傳統韓紙作為創作材料方面不遺餘力。他們不僅在多部影片中“植入”韓紙的制作工藝介紹,讓設計師們了解“匠人從枸樹中提煉出纖維,反複沉澱、晾曬,經過十幾道工序之後才能做出韓紙”,同時每年組織相關主題的設計大賽,為紙藝設計新秀提供嶄露頭角的平台。

在國内,随着紙藝設計的興起,紙張材料也日益受到重視。不過,不少古老的紙質工藝還急需保護,重新發掘其潛力。圖書設計師呂敬人為中國科技大學造紙研究所的《中國手工紙調查報告》捉刀設計時,發現“中國紙有很多種,何止宣紙、東巴紙,但大部分鮮為人知”。然而,讓他感到惋惜的是,很多手工紙張僅有一點存量,因為隻有小部分手藝人才能制作,一些制紙手藝幾乎失傳了。

或許,國内原創紙藝設計的逐步興盛,将成為這些紙張新生的契機。

責任編輯: 張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