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中國共産黨追求真理、崇尚科學,高度重視科技事業,尊重關心科技工作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标志性引領性重大原創成果不斷湧現。廣大科技工作者胸懷祖國、心系人民,拼搏奉獻、勇攀高峰,書寫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篇章。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秦奮教授,探訪這位政協委員的奮鬥故事。
多年以後,坐在莊重肅穆的人民大會堂裡,秦奮想起了那個為3元錢上機費而苦惱的青蔥少年。
“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還是稀有物品,學校機房每小時上機費是3元錢。”秦奮清晰記得自己在南京大學求學的那段歲月。當時,主修自然地理學的秦奮,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計算機,每年2000元的科研經費也都換成了上機票。“人家看我去的次數多了,都不好意思收我錢了。”秦奮羞澀地笑了。
憑着滿腔熱愛,秦奮将計算機技術與地理學融會貫通,無意中敲開了另一門新興學科之門——地理信息科學。彼時的秦奮并未料到,自己将為此奮鬥終身。
擇一事,終一生。少年的腳步,從象牙塔邁入了大會堂,來到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現場。由秦奮作為主要完成人的《智能化地圖綜合與多尺度級聯更新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個項目完成後,使我國多尺度地圖數據庫建設水平在短期内整體趕上了發達國家,特别是在空間關系理論、地圖綜合算法和地圖綜合軟件研發等關鍵點上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秦奮告訴記者:“這都是團隊的力量!”
在人民大會堂前,秦奮抱着獲獎證書,拍下了一張标準的微笑照。
秦奮:河南省政協委員,民建會員,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高校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時空大數據産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黃河中下遊分中心主任。(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路在腳下
見到秦奮,已是他從北京領獎回來的第8天。
“我是被知識改寫命運的人。”秦奮從小家境清貧,但父親念過書,對孩子們上學非常支持。“那個時候叫‘印子錢’,就是一種高利貸,每個月2分的利息。”靠着借來的錢,秦奮讀完了小學和中學。
秦奮家住在大别山腳下,因為當地礦産資源豐富,從小就有很多采礦隊在山腳下工作。“我經常跑去跟他們聊天,聽說他們的補助很高。”說到這裡,秦奮笑出了聲。從那時起,少年的好奇心便不經意間被撩撥起來,地理學如種子一般紮進了秦奮的心裡。
1985年,進入河南大學的秦奮選擇了相對冷門的地理學,之後進入南京大學攻讀自然地理專業的碩士。
野外實習,是自然地理學的一大特色。秦奮記得,為研究喀斯特地貌水文特征,自己在雲貴高原野外的那幾個月——地表崎岖破碎,分布着許多溶洞、暗河、峰林等稀奇古怪的地貌,水文錯綜複雜,“我們把示蹤劑投入水裡,把水染上顔色,由此來判斷水的連通性。”
“大自然鬼斧神工啊!”秦奮忍不住感慨過程雖然辛苦,但也使人樂在其中,“我們的研究對當地水利工程建設、生産生活用水能夠提供有價值的數據材料,這就是有意義的。”
1992年,從南京大學碩士畢業的秦奮來到河南大學執教。第二年,秦奮率先開設了“地理信息系統概論”課程。“我曾經給計算機系的老師上過課,因為講得好,還被計算機系‘挖’去當老師。”但秦奮婉言拒絕了,“還是要做自己喜歡的。”
“路在腳下,這也是地理學教給我的。”1998年,在國家還沒有專業目錄的情況下,秦奮等人編制出了專業教學計劃,在地理科學專業下設立了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方向,河南大學就此成為國家第一批開設該專業的高校之一。
沒有材料,自己編;沒有軟件,自己寫。“當時還沒有這個專業,從事這個研究方向的老師也不多。”秦奮告訴記者,“最困難的時候,我一學期同時開4門課,其中3門新課,教學壓力非常大。”沒有條件,他就自己創造條件;沒有教師,他就一個人代多門課。
應用學科,實踐尤為重要。早已習慣一切從零開始的秦奮,作為研究團隊重要成員先後申請獲批了“資源環境信息系統”校重點實驗室、“數字區域模拟”河南省高校學科開放實驗室和“黃河中下遊數字地理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
“1997年,我們斥19萬元‘巨資’,買了一台工作圖形站。”這個價格讓秦奮至今都“耿耿于懷”,“但平台搭建好了,年輕人才能發展好。”
當時,由于信息化的相對滞後,很多工作被嚴重掣肘。20世紀90年代,全國開展城鎮土地定級估價工作,當時國土信息化水平較低,沒有軟件支撐,“我們能不能自己做一套系統?”秦奮就帶領團隊開發研究系統。
“我記得給大家買早飯,粥都是一鍋一鍋的買,包子都是用那種大塑料袋裝好幾袋。大家邊吃還邊談論着工作,真的沒有一刻閑下來,有時候甚至覺得睡覺都是在浪費時間。”秦奮回想起那段緊張而有意義的日子,臉上難掩笑意。
經過100多天沒日沒夜的工作,具有全國先進水平的城鎮土地定級估價軟件系統終于開發成功,為全省大多數縣市提供了信息服務。同時,此系統獲得了國家土地管理局的優秀成果獎。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回頭再看,秦奮仍能切身感覺到那個時候的辛苦,“一點一點敲代碼,做編程真的是要熬得住,但也确實是發自内心的喜歡,尤其是出成果的時候。”
做“被需要”的學問
工作和科研之外,秦奮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在電子書很少的過去,每次去北京,他都會去海澱圖書大廈把本專業新書“掃蕩”一空。
求知如渴的秦奮于2003年進入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讀博,師從著名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專家王家耀院士。這段學習經曆使他對地理信息科學、對科研的精神和信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科研是有源之水,更是有果之木,我想要做被‘需要’的學問,被科技進步所需要,學科建設所需要,社會發展所需要。”
方向很快就找到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原來用的是國外的數學模型來分析,我們要做自己的模拟分析系統。”秦奮說,數字地形模型需要高精準,而溝溝壑壑的黃土高原沒有一個準确數據,隻能扛着五六十斤的地面三維激光掃描儀,一點點用腳力采集數據。
針對黃土高原土壤侵蝕機理複雜、地形十分破碎的難題,秦奮率領其團隊開發了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分布式機理模型、集總式經驗模型和物聯網預報模型一體化、自适應的模型系統,為土壤侵蝕創新研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黃河流域生态保護提供理論、技術與方法,相關成果獲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簡單說來,根據降雨量預報,我們可以預估水土流失發展趨勢,預測流域的泥沙含量、是否會塌方等情況。”秦奮眼裡有了光,“用數據和事實說話,用已知推測未知,這才是科學的魅力所在。”
而圍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農業生産、植被覆蓋等課題,秦奮已經研究了近20年,發表了不少專業論文。“現在我每年還要去幾趟黃土高原。”秦奮說,自己正在做水庫生态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希望能為國家戰略出一點力。
思想有多遠,行動才能走多遠。這句話在秦奮的身上得到印證。“思想走在前列,反饋到社會,能為社會進步作出一點有益的改善”,這是秦奮作為學者的最樸素的追求。
秦奮是個十足的實幹派,一直高度關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并能夠敏銳從中捕捉到一些關鍵性的課題,組織力量進行攻關,向有關部門提出決策咨詢報告。
滿腔熱忱對政協委員來說,也是彌足珍貴的。在任開封市政協委員期間,秦奮先後提交了20多件提案,有8件被确定為重點或優秀提案,開封市數字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創新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的提案被開封市政府采納,為開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秦奮看來,數據隐含價值,計算發現價值,應用實現價值,如果數據隻是“關在門内”、放在數據庫裡,而不去應用,就沒有任何價值。
2002年,秦奮參與編制了國家基礎條件平台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台的建設方案,并主持編寫了黃河中下遊科學數據中心的建設方案。目前,該平台已為國家重大科研與工程項目、全球上千萬人次提供了數據及信息服務,該成果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河南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期間,秦奮提交了《關于加強科學數據管理與共享服務的提案》,建議盡快出台實施細則,提高科學數據的共享服務效率。
數據也有溫情
5000年前,在古人還在用腳步丈量天下、勾繪地理的時候,一定不會想到,當世界邁入萬物互聯的時代,地理位置信息會成為人類社會的“底層代碼”,如空氣般無處不在。
“地理信息發展已經進入黃金時代。”30年來,秦奮與這門學科一同成長,他認為,地理信息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态存在,其價值和意義還沒有被完全挖掘出來。未來,地理信息可能要做更多的跨界,服務于社會的各行各業,為人們帶來更大的價值。
而這也是秦奮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時代浪潮中,我能做些什麼?”
今年7月,河南發生嚴重暴雨洪澇災害,搶險救援任務迫切。第一時間,秦奮主動行動,組織創建了河南暴雨洪澇救災專題數據直通車,快速生産河南省重點受災區域的基礎地理、人口社會數據以及黃河中下遊洪澇災害預測預報專題數據,包括山洪風險、基礎地理、地形地貌等200多個數據資源,及時發布科學數據,對外開展共享服務。
這一刻,數據也有了溫情。而這些數據和專題圖被不少相關部門下載使用,為應急救災和災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現在是地圖應用最廣泛的時代。”秦奮說,大衆使用更多的是電子地圖、導航地圖;而給相關部門用的大部分都是政務地圖,通過統計分析疊加過數據的地圖,比如人口數據、經濟數據、教育數據,形成一張地圖上的綜合表達,“我們的很多課題都是接受地方政府委托,用科學的手段為國家發展戰略提供技術支撐。”
在這之外,秦奮還有很多“單獨行動”。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秦奮通過對時空數據的分析挖掘,帶領團隊組織建立了全國疫情時空數據庫、河南省疫情可視化信息服務系統,涵蓋疫情分布、疫情統計、患者軌迹追蹤、态勢演變分析等方面,并向全社會共享,支持了疫情防控決策、個人疫情防控信息服務和疫情防控科學研究。
作為民建會員,秦奮第一時間給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發去短信,建議延長春節假期。十分鐘後收到回複:“多謝秦教授建議,我們已成文上報。您和民建同仁的赤子之心一定會彙成中華大地的暖流。”同時,秦奮還組織民建河南大學總支捐款上萬元,為一線醫護人員購買防護用品。
秦奮認為,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就是要結合自身專業,從科學角度出發,為黨和政府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議,服務于廣大群衆。
基于對大數據時代的思考,2018年,秦奮提交了《關于實施河南省大數據戰略發展的提案》,被确定為河南省政協重點提案,由省政協主席劉偉牽頭督辦,并被評為省政協2018年好提案。承辦單位根據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制定實施《河南省大數據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措施,建成全省統一的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在全國率先開展政務信息系統整合、人口基礎信息庫共享試點工作,積極支持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态,大力推進大數據産業發展。
地球越來越小,世界越來越大。因為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人類能夠感知到的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寬廣。“地理數據永遠不是地理本身。”在秦奮看來,如果隻有地理知識,而沒有真正的地理智慧,就沒有辦法真正讓數據為人類服務。
人生,窄如手掌,寬若天地。秦奮的人生注腳,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踏實做事,無問西東。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1年11月16日8版)
記者:王有強 靳燕
版面編輯:羅韋
新媒體編輯:魏芯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