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太監七下西洋,曆時幾十年,使明朝的威名遠播海外,此舉可謂前無古人。那麼,人口數量如此龐大的船隊,在出行時期是如何解決飲食、醫療等難題的呢?今天在下就給各位分析分析當時鄭和船隊的情況。
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鄭和本人所具備的素質和條件适合于擔任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率領船隊下西洋。
史籍記載,在鄭和船隊結束遠航的幾十年後,曾有朝中大臣評價此事:鄭和船隊在航行過程中,耗費銀兩幾十萬,船隊人員損傷上萬,縱然得到奇珍異寶,對國家來說并沒有實際收益。由此可見,當初在船隊上的減員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大多數都是戰鬥減員或船難減員,船員死于疾病的記錄寥寥無幾。
這種官方與民間相結合的醫療團隊,足以應付船員們的大病小傷,甚至,還有餘力去醫治航線上其他國家的民衆。
講罷醫療,鄭和船隊的衛生條件也是極高的,每艘船的空間安排合理,例如:将馬廄設立在底層船艙,上層船艙用做會客等。這樣的規劃使得人員日常生活井井有條,大大降低了流行病的發生。優秀的衛生與醫療條件雙管齊下,這也是西洋之行中鮮有大規模傳染疾病的原因。
我們知道,船隊遠行正處于明朝鼎盛時期,在人員和物資方面都“精益求精”。拿船隊配給的必需品來說,當時的油鹽醬茶蠟燭等都是按人頭下發,十分充足。
除此之外,曆史資料中有記載,鄭和的船隊有專門的儲水設施,可供一衆人員日常使用,在平時經過大河小溪等地形還可以得到充分的補給。衆所周知,飲食是航行中的重中之重,船裡的食品倉庫和廚房一應俱全,最終,食物水源得到了周全的保障,解決了船隊出行的最大難題。
并且,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鄭和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在明軍中長大,後轉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鄭和成年後,經受了戰火考驗,跟着朱棣參加“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經曆數次重大戰役,具有實戰經驗。這樣一來,不光後勤,甚至連遇到危機之時前線作戰的将領問題都解決了。
鄭和船隊的夥食究竟有多棒?這裡我們就來詳細聊聊。
艦隊一路南下,所過城市均處于熱帶地區,溫度普遍偏高,所以,除了經過城市補給的一些新鮮食材外,船上儲備的大部分食物都是可以長久保存的。
那時的明朝已經有了适合儲存食物的加工技術,船上儲備的食物大多是一些熏魚臘肉、幹蔬菜、油鹽醬醋和果脯蜜餞,還有儲存期較長的谷物豆子。當然,長期吃這些食品難免會缺乏營養,于是,鄭和船隊還有養魚和家禽的船艙,甚至,蔬菜在船上都能用木盒種植,這也大大豐富了食物的多樣性。
航行過程中,會經過許多國家,所以,那些異域美食給船員們帶來了口福。因為,航線覆蓋面積廣闊,所經的國家文化、地理、習俗等各有不同,所以,鄭和船隊可以在航行中品嘗到多種多樣的美味。例如:在一些伊斯蘭信仰的國家,就能吃到不同做法的雞肉羊肉,在一些特色國家如古裡,船員還能吃到兔肉鹿肉,可以說,這許多美食當時在大明朝可是吃不到的。
之前我們講到,新鮮食物給海員們提供的維生素是至關重要的,而新鮮食物中富含維生素的就是水果。東南亞盛産熱帶水果,這我們都知道,當時的鄭和船隊可以品嘗到椰子、芭蕉、甘蔗和西瓜等等。并且,這些新鮮水果使船員患敗血症的幾率大幅度降低。
食物精良,身體健康,當時在鄭和船隊上的船員們的航海待遇可謂極高。由此可見,艦隊上的管理人員水平頗高,能将這麼多船員的飲食、醫療、調度、人力配給統籌規劃的十分合理。若非如此,鄭和也不可能完成七下西洋的大業,要知道,這在當時世界上是多麼令人震驚的舉動。
遠航者,心中必有星辰大海,滿懷壯志,後勤的保障使船員們再無後顧之憂。有了強盛的國力基礎,精良的人員配置,運籌帷幄的管理人員,鄭和的西洋壯舉怎能不成?
從各個細節中我們都可以見到,明朝能将國家之名宣揚到西洋各國,确實有着強橫的硬實力。公元1433年,62歲的鄭和于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隊回國,骨灰葬于南京弘覺寺地宮,今南京牛首山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李約瑟曾這樣評價道: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參考資料:
『《鄭和全傳》、《中國的航海家》、《明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